
十一月十四日「世界糖尿病日」,正是發現胰島素、拯救無數糖尿病人的加國班丁醫師的生日。每年此時,國際糖尿病聯盟都會舉辦各類宣導活動,加強民眾對於糖尿病的認識。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目前全球共有一億九千萬名糖尿病患,到二○二五年,預計更將有三億三千萬人身受糖尿病之苦,糖尿病已是許多國家成人截肢、失明、洗腎的第一元凶,而它日益普遍化、年輕化的趨勢更令醫界憂心。這個被稱為「新世界症候群」的疾病,已成為全球首要的公共衛生議題,你我的確有認識它、防範它的必要。
糖尿病是去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第四位,同時也是導致腦中風(死亡原因第二位)、心血管疾病(死亡原因第三位)和腎臟病變(死亡原因第十位)的幕後兇手之一,更精確地說,國人十大死因中,過半數都與糖尿病有關。
糖尿病屬於慢性疾病,除了牽連廣、危害深,對於醫療資源的耗費也相當驚人。根據一九九八年健保資料統計,糖尿病人的醫療花費支出佔所有醫療支出的11.5%,平均每位糖尿病患者的醫療給付金額是非糖尿病人的4.3倍。

糖尿病死亡率 資料來源:衛生署繪圖:李淑玲
二十一世紀的流行病
根據調查推估,台灣目前糖尿病人口約佔總人口的4.3%,大約一百萬人左右。其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遞增,二○○二年,國民健康局委託台灣公共衛生學會所做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盛行率調查顯示,台灣十五歲以上人口7.47%有糖尿病,四十歲以上的盛行率為10%,六十五歲以上則高達20%。
今年七十一歲的洪錦蕙,已有三十六年糖尿病史。從她不到一百五十公分、四十四公斤的嬌小身材,很難想像她曾經胖到一百零四公斤的模樣。「當時我一頓可以吃下五碗飯,」洪奶奶伸出五根指頭說。
得知自己罹病後,洪錦蕙嘗試過中醫和西醫的治療,隨著醫藥的進步,她的糖尿病也控制得越來越好,靠著吃降血糖藥、飲食控制外加運動,洪奶奶三十多年的糖尿病生涯,過得幾乎與平常人無異。
糖尿病不是老人病,越來越多兒童、年輕人罹患糖尿病。
正值雙十年華的張筑婷,小學三年級學校尿液篩檢時發現異常,從此糖尿病就一路伴隨她成長至今。
不僅小小年紀就學會自己打胰島素,監測血糖也是張筑婷的例行工作,從起床開始,三餐飯前、睡前、偶而覺得口乾、頭暈時......,她一天測血糖不下五、六次。不管到哪裡,測血糖機、胰島素、筆針、低血糖時需立即補充的飲料和糖果,是她隨身必備的東西。已學會與糖尿病和平共處、開朗活潑的張筑婷只有一個小小的抱怨──減肥好難。

高糖、高鹽、高油脂是現代人的飲食通病,連水果都因品種改良、甜度大幅提高而暗藏陷阱。
水漲不見船高
糖尿病與肥胖、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統稱為「代謝症候群」,中醫上名為「消渴症」,俗名「富貴病」。
所謂糖尿病,顧名思義,指的是血液中葡萄糖無法被身體利用,而由尿液中排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失誤」,又與胰臟分泌的胰島素有關。
胰島素是一種具有促進作用的荷爾蒙,可促進生長、新陳代謝、蛋白質和脂肪的合成、葡萄糖的利用等等。當人攝取食物後,血液中的糖分增加,胰島素分泌也隨之增加,將糖分送到周邊組織去吸收、利用。反之,血糖濃度降低時,胰臟分泌的另一種荷爾蒙──「升糖素」──濃度便會增加,刺激肌肉、肝臟放出糖分,使血糖維持恆定。若失去這種調節能力,致使血糖過高,便是所謂的糖尿病。
前台大醫院院長、現任國家衛生研究院老年醫學研究組主任的戴東原進一步解釋,正常人的胰島素分泌是機動性的,「水漲則船高」,吃得多就分泌得多,吃得少就分泌得少,配合得恰到好處,糖尿病患則不僅胰島素分泌嚴重不足,對食物也沒有機動性反應,因此必須靠藥物補充。

雖然糖尿病致病機轉未明,但已知肥胖、壓力、遺傳基因、都市化的飲食及生活形態都是危險因子。
高低血糖走鋼索
糖尿病分兩大類型。第一型糖尿病稱為「胰島素依賴型」,主要是由於慢性自體免疫失調,造成β細胞受到破壞,導致胰島素「絕對缺乏」。此類型盛行率不高,約每十萬人口1.7-4.5人,佔糖尿病人口2.8%。由於這類型糖尿病多見於兒童,因而又稱「幼年型糖尿病」。
王麗霞與先生家族中都沒有人罹患過糖尿病,但生下三個女兒都有糖尿病體質,大女兒一歲三個月就發病,二女兒十歲發病,老三較幸運,四歲發過一次病,控制下來後,十幾年來未曾再發。
「常常孩子生完病,我就跟著累倒,」因家有糖尿病兒而投入糖尿病關懷工作、現任耕莘糖尿病病友聯誼會會長的王麗霞說,孩子小的時候,自己幾乎沒有一夜好眠,總是隨時提高警覺,注意孩子有沒有因低血糖而冒汗、抽筋,必須隨時補充急救糖以免休克;以前驗血糖採血很痛,孩子的手指頭採到瘀青腫痛,只好改採腳後跟。
孩子就學以後,王麗霞也跟到學校去當義工,女兒每換一個班級,她就主動向老師及同班同學簡介糖尿病,期望透過周遭人對糖尿病的瞭解,能給孩子適時的協助。辛苦拉拔到今天,女兒已經二十幾歲,會自己照顧自己,但談戀愛、社交等問題又隨之來臨,只要一想到別的年輕人可以盡情地吃喝玩樂,自己的女兒卻得在一旁測血糖、打胰島素,王麗霞就覺得心痛不已。

糖尿病死亡率 資料來源:衛生署繪圖:李淑玲
減味的人生?
第一型糖尿病不是幼兒專利,現年五十七歲的王美玉便是一例。四十幾歲初發病時,她只覺得自己一直喝水卻解不了渴,一直吃,卻老是填不飽肚子,一個月狂瘦五公斤,自己照鏡子都會害怕,到醫院檢查,才知道罹患了糖尿病。
「一開始我覺得處處受限,吃太多血糖會升高、不吃又暈倒,喜歡吃的東西也不能多吃,人生實在乏味,」王美玉說,一段時間後才不得不慢慢學著接受,並開始調整自己的飲食和生活,現在她一天打五針胰島素,飲食的調配拿捏也越來越駕輕就熟,低血糖暈倒的情況較少發生了。
第二型糖尿病又稱「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這類型糖尿病發生原因相當複雜,最主要是胰島素的目標器官──肌肉、脂肪、肝臟──對胰島素作用起了抗拒性,導致胰島素「功能不彰」。根據調查,台灣地區97%屬於這類型。
第二類型糖尿病近年有普及、年輕化的趨勢。戴東原指出,台灣在一九七○年第一次作調查時,糖尿病患者多為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口,但最近幾年發現,糖尿病人口範圍越來越廣。
台大醫院內科醫師莊立民所做的調查顯示,過去被認為是成人疾病的第二型糖尿病,近年甚至已超越第一型,成為兒童糖尿病的主流。
一九九九年針對六到十八歲孩童所做的尿液篩檢和血糖測試結果,發現343位新診斷出的糖尿病童,其中第二型幾乎是第一型的六倍。莊立民的研究發現,不當的飲食和肥胖,與孩童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上升有極大的關連性。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學童中,54%的男孩和44.4%的女孩是肥胖的;體質比(BMI,即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位於最高5%的兒童,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性,是體質比在中間平均值以下兒童的18.8倍。

高糖、高鹽、高油脂是現代人的飲食通病,連水果都因品種改良、甜度大幅提高而暗藏陷阱。
肥胖的代價
雖然糖尿病的致病機轉至今未明,但多數研究認為與現代人的生活形態、環境,以及遺傳基因脫不了關係。
研究糖尿病三十多年的戴東原指出,糖尿病的盛行率與經濟發展、飲食西化、都市化等有密切的相關性,像香港、新加坡等高度都市化的地方,盛行率便高達7%∼8%左右。
此外,糖尿病與遺傳的關係也十分密切。以第二型糖尿病為例,父母親中一人有糖尿病,子女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是20%;如果雙親都有糖尿病,子女罹患的機率則高達四到五成。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歐美國家糖尿病的盛行率雖然較高(近10%),但亞洲民族由於體質因素,未來發生糖尿病的趨向卻更高,而且增加幅度較快,此即所謂的「節儉基因」作祟。
「節儉基因」理論的論點是──亞洲國家由於過去環境較為惡劣,在適者生存的物競天擇下,存活下來者體內多有善於儲存食物以備不時之需的基因,如今環境改善,食物不虞匱乏,但節儉基因依舊持續運作的結果,便容易因脂肪堆積導致肥胖,而肥胖正是誘發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子。
過去十年,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肥胖盛行率已增至10-40%,有些國家甚至超過50%。
台灣近年的肥胖比例也是有增無減,根據衛生署的統計,每十位成年人中,就有三位是過重或肥胖。
過去肥胖是福氣,如今肥胖卻是百病之源,它不僅是美麗的大敵,更是健康的殺手。糖尿病、腦中風、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腎臟病等疾病的共同危險因子就是肥胖。根據調查,第二型的糖尿病患者中,有六成的人屬於肥胖或體重過重。

運動是保健的最佳良藥,對糖尿病患更是如此,只是「知易行難」,需要決心和毅力。
隱形殺手
糖尿病有哪些病徵?要如何及早發現呢?
「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是一般人所熟知的糖尿病徵,但有些人症狀卻不明顯,即使血糖升高也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有些人則是因為手腳麻木、皮膚搔癢、陽痿、傷口癒合不佳等不同情況就醫,才發現罹患糖尿病。
台北榮總新陳代謝科醫師蔡世澤指出,雖然根據推算台灣有近百萬的糖尿病人口,但健保資料顯示,用藥的糖尿病患者只有六、七十萬人,換句話說,扣除病情輕微不需用藥者,大約還有三、四成的糖尿病患者處於渾然不知的狀態。
撇開未經診斷的病患不論,即使是已知的糖尿病患,也並非人人都積極接受治療。
和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相同,糖尿病目前只能控制,不能根治。但只要好好控制,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就能與其共存,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飲食為先,運動為輔,」戴東原解釋糖尿病的治療原則時強調,「飲食節制最難,用藥最簡單;但飲食控制如果做得好,再加上運動,效果在藥物之上,」他說。
運動對糖尿病患而言,是一帖良方。戴東原指出,運動除了消耗熱量外,還可以使身體中的胰島素抗拒性降低,作用更加順暢,有些人可以因此達到「不藥而癒」的效果。
若飲食和運動都做到了,仍無法控制血糖時,就必須加入降血糖藥物治療。口服藥物若效果不佳,最後則改以注射胰島素治療。

血糖控制不好,會引發種種併發症,因此監測血糖是患者的保命之道,絕不能輕忽。
不能根治,只能控制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沒有立即致命的危險,但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發的合併症卻不少,包括:大血管病變(心血管疾病)、小血管病變(視網膜、腎病變)和神經病變等。
今年四十歲的古凱慧,洗腎十幾年,還因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開過三次刀,原因都歸咎於糖尿病控制不佳。
「我既沒有『三多』,也沒有不舒服,」古凱慧回憶當年發病過程說,自己懷孕三、四個月胎兒胎死腹中後,身體檢查時意外驗出自己有糖尿病,當時年僅二十六歲的她拒絕相信,選擇逃避。後來低血糖發作全身發抖、胡言亂語時,家人還以為她是中邪,四處求神問卜、尋求偏方。
拖延治療、服用偏方的結果,併發症很快就發生,幾次慢性腎盂炎發作後,就落得要洗腎的下場。「我在洗腎室遇到的絕大多數患者都是糖尿病人,」現在一星期要洗腎三次的古凱慧,以自己的遭遇奉勸糖尿病友要勇敢面對、好好控制。
事實上,糖尿病患者死因多非糖尿病直接引發的酮酸中毒,而是因為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造成血管的「糖化」作用,使血管變得較易脆裂而難以修復,導致心臟、腦血管、腎臟病變等併發症。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首要死因(66%),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是正常人的二到四倍。此外,糖尿病患一生中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27%,是一般人的兩倍。
部分併發症雖然不會致命,但卻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眼睛和足部病變在糖尿病患者中十分常見,並已成為成人失明和截肢的最大禍首。
有調查指出,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被診斷出糖尿病時,已有視網膜病變。而周邊小動脈阻塞、傷口和細菌感染,則常導致糖尿病患者的足部病變,根據比利時的研究,糖尿病患截肢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十五倍,而75%的截肢是可預防的。

高糖、高鹽、高油脂是現代人的飲食通病,連水果都因品種改良、甜度大幅提高而暗藏陷阱。
慢性病疾病自主管理
「越早接受事實、努力控制,合併症越少,」戴東原指出,糖尿病是一種治療很困難的疾病,有一部分人打從心底不願意接受,但陰影揮之不去,因此憂鬱的比例較高。他表示,與治療成敗多半繫於醫生的感染症不同,糖尿病的治療成敗操控在病人手上,醫生只能給予建議,開藥給病人服用,其餘的都要靠病人自己。
衛教是讓糖尿病人學會自主管理的方式。
「早期因為沒有人指導,有些病人甚至誤以為胰島素注劑是用喝的,」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衛教師李碧雲指出,糖尿病的用藥、足部護理、血糖監測、飲食控制,及併發症防治等事項非常複雜,不是三言兩語就能道盡的,醫師在短暫的門診時間裡,根本不可能解釋得清楚,因此衛教工作格外重要。
台大糖尿病保健推廣中心護理師汪宜靜也表示,由於飲食文化的不同,中式餐飲通常是好幾種食物混合煮食,並非單一素材,因此調控起來不是那麼簡單。
一九九○年起,衛生署補助糖尿病人保健推廣機構進行衛教工作,但因為補助的門檻高,全台一百三十多家機構照顧到的糖尿病人不到三分之一。一九九八年,國民健康局開始試辦「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只要合乎規定的流程,健保就給付每位患者每年一千元的衛教費,並提供約兩星期的衛教課程。
身兼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的榮總醫師蔡世澤認為,以國內5%不到的糖尿病人口,使用約12%的醫療資源來看,我國對糖尿病患提供的支持理應足夠。
「台灣對糖尿病的重視值得稱道,」蔡世澤指出,過去的醫療訓練著重在照顧急症和重症病患,較缺乏慢性病的照護經驗,「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建立,可以成為台灣慢性病照護的典範。
只是,台灣的醫療生態不夠健全,削弱了慢性病照護的成效。
「目前的醫療行為模式對慢性病的防治最為不利,」戴東原指出,幾乎所有病人都集中在大型醫院,耗時、耗錢又達不到理想的控制,這是糖尿病防治最大的困境。以台大為例,一年有兩萬名糖尿病人要照顧,但只有二名護理衛教師和一名營養師,人手嚴重不足可以想見。

糖尿病併發症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慢性病的防治要做在源頭,」陽明大學社區醫學研究中心教授周碧瑟指出,站在流行病學三段五級的預防觀念,糖尿病一旦有了臨床症狀已屬次段、三級,此時防治已太慢了。糖尿病預防應著重在初段危險因子的預防,方法無他,少吃多運動罷了。
「賦予糖尿病人能力,讓病人體會『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道理,糖尿病人才能真正成為駕馭疾病的主人,」蔡世澤說。

糖尿病併發症

雖然糖尿病致病機轉未明,但已知肥胖、壓力、遺傳基因、都市化的飲食及生活形態都是危險因子。

雖然糖尿病致病機轉未明,但已知肥胖、壓力、遺傳基因、都市化的飲食及生活形態都是危險因子。

高糖、高鹽、高油脂是現代人的飲食通病,連水果都因品種改良、甜度大幅提高而暗藏陷阱。

糖尿病是成人截肢的最大禍首,患者裝上義肢後,必須經過復健才能行動自如。

糖尿病是成人截肢的最大禍首,患者裝上義肢後,必須經過復健才能行動自如。

高糖、高鹽、高油脂是現代人的飲食通病,連水果都因品種改良、甜度大幅提高而暗藏陷阱。

雖然糖尿病致病機轉未明,但已知肥胖、壓力、遺傳基因、都市化的飲食及生活形態都是危險因子。

糖尿病是成人截肢的最大禍首,患者裝上義肢後,必須經過復健才能行動自如。

(插圖)

雖然糖尿病致病機轉未明,但已知肥胖、壓力、遺傳基因、都市化的飲食及生活形態都是危險因子。

高糖、高鹽、高油脂是現代人的飲食通病,連水果都因品種改良、甜度大幅提高而暗藏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