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假後,台北國際書展即將登場。出版是社會現實的紙本動態報告,由去年的書市觀察,2013年是公民運動風起雲湧、飲食書新世紀、療癒書漫天飛舞、文學書寫閃閃發光的一年,這幾類書也可望在國際書展上繼續發酵。
2013年書市的衰退似乎更甚於往年。出版業形容,往年若是小規模的土石流,去年下半年就是「整座山崩下來」,產值僅是10年前的一半。
根據博客來網路書店的統計,國內40歲以上的購書者成長了11%,19歲以下降一成,顯示40歲以下的一代,很難再回到傳統的紙本閱讀了。

去年本土創作的好書名單,代表者有小說《大唐李白》和《那麼熱,那麼冷》以及紀錄瑞士籍神父為台東教育奉獻的故事《公東的教堂》、迎接老年的大論述《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整體來說,2013年是極其不利於純粹安靜閱讀的一年,臉書與iPad大量占據個人時間,一波波的公民運動,把街頭變成了行動書房,民主教育的教室。這騷動的一年,每一個人都有各自關心的社會議題,每一個人也多少都在惶惑不安中度過。
這是公民運動風起雲湧的一年,沒有超級英雄拯救世界,只有更多的平民英雄趁勢崛起,當政治人物與主流媒體不再受到信任,為民喉舌的擔子即由網路獨立媒體和公民記者一肩扛起。
為什麼有權力的人都想要搞媒體?我們的閱聽與生活如何受到全面性的操控?翻譯書《大媒體的金權遊戲》回答了這個問題。做為一個現代人,《PTT鄉民大百科》也是必修學分。
如果要找一組書對應這一年的社會運動,一定有《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它是過去幾年台灣公民運動的紀錄。
當然我們還需要上下求索的大跨度書,作為思考與判斷的樑柱。本土書寫的大書如《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以3大卷寫出台灣3個世代創造台灣民主歷程的百年史。
相較於其他民族,作者之一、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乃德說,台灣民主運動並不特別壯烈,也不特別曲折,「不過,這卻是我們的故事。讓我們得以面對過去,明瞭歷史並非必然,也得以在面對未來時不致失去信心。」

去年本土創作的好書名單,代表者有小說《大唐李白》和《那麼熱,那麼冷》以及紀錄瑞士籍神父為台東教育奉獻的故事《公東的教堂》、迎接老年的大論述《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過去一年,國內民眾最關心的公共政策,包括核能發電,以及多元成家方案,在書市也沒有缺席。
《為什麼我們不需要核電?》、《反核?擁核?公投?》、《有核不可》等,是專家學者和環保團體給公民的核電教本。
《我的違章家庭》呈現28個多元成長的故事,藉此重新詮釋「家」的意涵。「家」的傳統定義正在崩解。非婚家庭是家,同性結合是家,一個人也是家,在獨居崛起時代,《獨居時代》引領我們如何思索和看見,以及學習一個人生活。
同時,一個從父母到子女都晚熟的世代也已然降臨,作家王浩威藉由《晚熟世代》要說的是,這個世代之所以晚熟,乃是當他們面對一個機會和威脅都以十倍速襲來時,99%以上的人選擇的不是戰鬥,而是逃逸。
但逃避不了的是日常的飲食。面對黑影幢幢的食品疑雲,飲食書進入吃得對、吃得安全與自己當農夫的新紀元。
諸如《擇食》、《吃對食物從此不用上醫院》、《台灣好野菜》等;《懶人農法第一次全圖解》則進一步教人如何把食物的主動權抓回自己手上。
猶有微溫的理想還在某個角落繼續燃燒。
范毅舜《公東的教堂》,一本紀錄瑞士籍神父把自己奉獻給台東的報導文學。關曉榮的紀實攝影書《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收錄已絕版近30年,阿美族生活報告書《八尺門手札》,以及重回八尺門的新作。
2013年,1,300位誠品書店「閱讀職人」從10萬本書中選出遍訪日本特色書店的《書店不死》為「最想買的書」,《南風》則是「最想賣的書」。
《南風》承續了1980年代《人間》雜誌人道主義的報導文學與紀實攝影精神;來自彰化的獨立新聞工作者鍾聖雄與攝影師許震堂,用20年紀錄彰化台西村的故事,那裡是彰化罹癌率最高的地方,每年夏天透南風,可怕的空氣汙染追隨而來。

去年本土創作的好書名單,代表者有小說《大唐李白》和《那麼熱,那麼冷》以及紀錄瑞士籍神父為台東教育奉獻的故事《公東的教堂》、迎接老年的大論述《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但人是矛盾的,我們一方面走上街頭抗爭,補充理論彈藥,省思自我;另一方面在吞噬「假」的苦果的同時,也在集體排隊吃美食、賞黃色小鴨,在相互取暖的跨年花火和演唱會,在貓熊圓仔的無敵萌樣中,彷彿被撫慰、被療癒了。
可以確定,當櫻花滿開,武陵農場必然人潮淹過花海。小旅行正夯。如果要旅行,在旅行中體會時光的緩慢悠然,就一定要到台南去。
文學耆老葉石濤說過,台南是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的城市,《如果那是一種鄉愁叫台南》、《台南過生活》、《移民台南》、《府城的美味時光》等等,沒有一座城市像台南如此,一再被書寫。
小日子、小革命、小旅行、小確幸當道;「小」也許會消蝕野心,限縮視野,是個人面對大時代的避退,但也是某種程度的自我探索與覺醒。
大書標示大我的理想,但追求微小幸福,尋求感動與療癒,多半才是人生的主題。
去年台灣最暢銷的書是《一周腰瘦10公分的神奇骨盤枕》,售出20萬本,彷彿宣示現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瘦一點,再瘦一點。
台灣的健康實用書大權一直操之在日本人手上。瘦一點,看清楚一點,讓自己變美、變有型,很有療癒作用。
商品只要貼上療癒的標籤,就有更多機會被擁抱。《東京多肉植物》是療癒的植物,《天然手作麵包101道》、《原味》教人做出療癒的麵包。
跑步更是一種療癒,它取代單車成為新時尚,《歐陽靖寫給女生的跑步書》大聲喊出,「連我都能跑了,妳一定也可以。」

去年本土創作的好書名單,代表者有小說《大唐李白》和《那麼熱,那麼冷》以及紀錄瑞士籍神父為台東教育奉獻的故事《公東的教堂》、迎接老年的大論述《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我們想過小生活,但我們也在行銷自己、放大自己。很多時候,我們獨自一個人浮沉於臉書大海,在臉書上貼文,代表「我」的存在和參與。
一篇文章,一本書或一部小眾電影,若能透過臉書成功分享,獲得數以萬計的點閱數,就可能站穩腳跟,吸取向上生長的能量。臉書變成行銷的引擎,部落格、臉書粉絲團正式成為生產新手作者的基地。
特別是圖文作家,當網路人氣衝到一定程度,就會被出版社「獵人頭」,轉進實體紙本書戰場,《指南》、《五斗米靠腰》、《Debby Woo的愛情生活百科》等,都誕生自虛擬世界,都在宣告只要有創意,衝出人氣,人人都可以成為作家。
不僅如此,原本小眾的紀錄片,包括《拔一條河》、《看見台灣》和《十二夜》,無一不靠成立粉絲專頁,透過臉書聚集人氣,讓人們願意走進電影院。它們也一定配備有平面出版品。
這也是書被電影電視氣旋捲入的時代。當一本書被翻拍成電影,或改編成電視劇,票房好或收視率高時,它的命運不是從谷底翻身,就是好上加好,加倍奉還;書與電影的關係如影隨形。
華文創作閃閃發光這一年,文化界大喜亦大哀,吳明益的小說《複眼人》進軍國際;40周年的雲門舞集在台東池上收割後的稻田舞出新作《稻禾》,交出「雲門創意解密之書」的《打開雲門》。
劇場才子李國修離開人世,留下26年創作的27部劇作《李國修戲劇作品全集》。
繼13冊的《木心作品集》後,由木心講述,陳丹青筆錄的一套4冊《文學回憶錄》套書更是擲地有聲,從古代到20世紀,從西方到東方,是文學史觀察,也是文學作品。
榮登暢銷排行榜的書類,多半落在解決紅塵俗世的煩惱,但文學卻是站另一頭,來看紅塵俗世。
只是純文學書極少暢銷,但無論暢銷與否,這都是華文文學大爆發的一年,散文的紀實與虛構之戰,更令文學評論家腎上腺素分泌旺盛,被點名盛讚的散文書有唐諾《盡頭》、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陳列《躊躇之歌》等等。
小說如王定國的《那麼熱,那麼冷》、張大春《大唐李白》、蔣曉雲《紅柳娃》、顏忠賢《寶島大旅社》等,四處仍有火光。
閃亮的金子中,書寫高齡化議題的《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知識和感情俱下,包覆了日常觀察與文學性,辛辣諷刺有之細膩溫柔有之,同時獲選為金石堂書店和《聯合文學》的年度之書。
書的未來在虛擬大於現實的此刻,我們還需要書嗎?
也許誠品松菸店回答了這個問題。出版還在繼續,線上購書成長,實體書店也沒有死亡。
去年開幕的松菸誠品,把書店藏在生活美學精品,文創藝品;藏在服裝飾品,電影院和表演廳中,像大海中的扁舟,等待被發現,宣示了「書店,藏」時代到來。
書和書店為生存而演化,偶有突變,但在崩落的土石堆中,它們依然守護著理想,閃閃發光。
我們當然需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