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之聲守護羅馬天主教聖樂傳統
早在西元4世紀,天主教會舉行宗教儀式時,就有安排唱詩班吟詠聖樂的傳統。西元6世紀,教宗額我略一世(Gregory the Great)將詩班整編成宗座合唱團,除兒童之外,也納入成年教士及教區神父,並定下只在教宗親自主持的宗教儀式上獻唱的慣例。
至於合唱團與西斯汀教堂之名連在一起,關鍵人物是1484年過世的教宗思道四世(Sixtus IV)。在他過世的前一年,以他名字命名的西斯汀教堂正式落成啟用,從此,這座位在梵蒂岡使徒宮裡的教堂,便以三大特色聞名於世。
首先,它是教廷樞機團舉行教宗選舉會議的所在,會後教堂煙囪冒出白煙,即表示新任教宗順利選出。
其次,它保存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極致的濕壁畫藝術。所謂濕壁畫,即在未乾的灰泥壁上直接施以顏料作畫。教堂內最著名的濕壁畫,當屬米開朗基羅在教堂頂棚留下的《創世紀》、《最後的審判》等人類宗教藝術永恆的文明遺產。
最後當然就是只在這裡為教宗獻唱聖樂的西斯汀教堂合唱團。
教宗專屬的聖樂合唱團
「西斯汀教堂合唱團只服侍教宗,只為教宗親自主持的彌撒獻唱。」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長陳科強調,西斯汀教堂合唱團具有梵蒂岡「宗座級」和「國家級」的地位,唯有得到教宗的允許,才能「破例」離開梵蒂岡,到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交流。
因此,這次就是在教宗方濟各的首肯下,西斯汀教堂合唱團9月將第一次巡迴大中華地區演唱,依序在澳門、香港和台北舉辦聖樂音樂會。在此之前,合唱團一行六十多人甫結束5月底在莫斯科舉行的音樂會。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執行幹事陳劍光居間安排台、港、澳演出行程。他透露,俄羅斯跟教廷接洽了6年,去年才談成,反觀大中華地區的行程去年開始談,今年6月就敲定,「可見教宗非常重視。」
陳劍光也說,原訂計畫也包括前往北京演唱,但因對方遲未回覆確定而作罷。
經典曲目〈求主垂憐〉
引莫札特憑記憶抄譜重建
音樂史上,許多重要的音樂家都曾幫西斯汀教堂合唱團量身創作宗教音樂。最負盛名者,莫過於在16世紀被教宗任命為音樂總監的帕勒斯替那(G. P. da Palestrina),為1555年就任、在位3周即過世的教宗馬切里二世所寫的《教宗馬切里彌撒》。
帕勒斯提那以及19世紀出任西斯汀教堂合唱團音樂總監的斐萊士(L. Perosi),兩人譜寫的聖樂,一向是西斯汀教堂合唱團出國演出必唱的曲目。《教宗馬切里彌撒》的〈信經〉,便是這次台北音樂會的壓軸。
此外,義大利作曲家阿列格里(G. Allegri)17世紀創作的〈求主垂憐〉也是經典。相傳這首樂曲一度只在西斯汀教堂演出,樂譜不得外流,就算是合唱團團員也只能看到各自的聲部,無法看到總譜。
但就在一百多年後,年僅14歲的音樂神童莫札特在西斯汀教堂聆賞後非常喜歡,回到旅館,立刻憑過人的記憶將全套曲譜默寫而出,〈求主垂憐〉也才開始全民流傳。有趣的是,小莫札特「剽竊」西斯汀教堂的智慧財產權,教宗對此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頒給他「騎士」的封號加以鼓勵。
於2010年受當時的教宗本篤十六世任命的現任西斯汀教堂合唱團音樂總監暨指揮馬西莫‧帕隆貝拉蒙席,已於7月先行來台勘查國家音樂廳演出場地。義大利文「蒙席」意指獲頒有功榮銜的神父。
帕隆貝拉表示,合唱團將遵循傳統聖樂的演出方式,為台北帶來原汁原味的中世紀拉丁文聖歌,屆時也會動用國家音樂廳的管風琴,演出巴赫管風琴獨奏曲。而為了讓觀眾進入聖樂合唱的意境,音樂會上將用投影幕打出中文歌詞翻譯,也會在每首曲目開始前簡短解說拉丁文歌詞的意義。
天團中的天團
西斯汀教堂合唱團首次來台,令人好奇的是,同樣以拉丁文演唱聖樂,在西斯汀教堂為教宗獻唱,和在音樂廳為大眾演唱,感受有何不同?
帕隆貝拉對此表示,在西斯汀教堂為教宗獻唱,必須配合彌撒儀式的進行,因此拿捏時間和詠唱速度須精準,演唱氣氛較肅穆,情緒也較緊張;在音樂會上,心情相對輕鬆,但卻不會鬆懈,因是奉教宗之命出訪,所以更須賣力引導觀眾領會合唱音樂背後的宗教文化意涵。
西斯汀教堂合唱團現有六十多名團員,其中三十多位是唱女聲聲部的男童;男聲聲部則由受過合唱訓練的梵蒂岡工作人員擔綱。兒童團員一旦進入變聲階段,就得退出合唱團。
羅馬每年約有600位就讀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童參加新進團員的甄選,錄取10~12位,錄取率不到2%,可見想要順利進入「天團」為教宗獻唱,有很高的難度。「甄選首重音準和聽音的敏銳度,」帕隆貝拉說。
如果無法親臨「最接近上帝的地方」參加教宗彌撒,那麼23日在國家音樂廳演出的西斯汀教堂合唱團「天籟靈音」音樂會,將帶領觀眾聆聽「最接近上帝的歌聲」,用音樂接近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