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禧年初春的濛冷細雨與喧囂選情中,吳大猷過世了。
有「近代中國物理學之父」稱譽的前中研院院長吳大猷,三月四日因多重器官衰竭,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年九十四歲。
吳大猷的追思會與公祭於三月二十五日在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舉行,李遠哲及吳大猷教過的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和李政道等人都到公祭會場表達追悼之情。中研院並成立了吳大猷紀念基金會代收專戶,將各界捐款作為持續推動科學教育之用。
同時享有「台灣科學之父」之名的吳大猷,民國前四年九月生於廣州,民國十八年自天津南開大學物理系畢業,民國二十年負笈美國密西根大學,兩年後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曾任北京大學、密西根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校教授、加拿大國家研究院理論物理組主任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物理學系主任等職。民國四十五年應胡適先生之邀返國任教於台灣及清華大學,這是吳大猷第一次與台灣學術界發生聯繫。此後歷任科學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科學教育委員會主委,於民國七十二年接任中研院院長,八十三年卸任,在台灣將其大半生的歲月奉獻於教學與研究。也由於傑出的學術成就,在七十三年獲頒菲律賓的麥格塞塞獎,更教出了楊振寧、李政道這兩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享譽國際而有「中國原子科學之父」之稱的孫觀漢教授曾表示,他曾與吳大猷在學術上共事,深知吳大猷是一位做學問很認真,做事踏實,有原則,堅持理念的一個人,尤其是「見怪仍怪」的個性,使吳大猷成為「社會的良心」。
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亦提及,吳大猷在任職中研院院長時,陸續推動設立原子與分子科學及分子生物等研究所;並翻修六十多年未修的中研院組織法,引進研究人員續聘與升級的評審制度,使中研院突破瓶頸,提升台灣的科學發展。
而陪伴吳大猷三十餘年的義女吳吟之說,吳大猷雖然孤獨卻不寂寞,一直擁有一顆赤子之心,並且充滿幽默感;他一生淡泊名利,一雙快磨破的老鞋子,和一件近三十年的老西裝,就是他長年的行頭。
吳大猷生前一再強調,知識份子最應當具備的就是前人所說的「風骨」。他曾在九十壽誕時回憶,當年勸阻蔣介石總統不要禁止留學政策,以及後來反對台灣發展核子武器,應是他對台灣最大的貢獻,「對得起這一代與下一代的年輕人」。
沈君山說,吳大猷最大的心願是編寫一部中國近代物理發展史,他在病中仍掛念此事,懸空寫字囑咐沈君山,再到北大物理系去蒐集關於物理發展史的資料以竟全功。但「這個願望來不及達到了」,沈君山感慨地說,而吳師一生敬業執著的精神,現在幾人能有?
吳大猷的一生,猶如外界對他的尊喻「中國物理學之父」一般,是中國物理早期發展的縮影。他的「量子力學」鉅著對當代中國物理學的影響深遠。他晚年為人所樂道的,則是他對生命的熱情與對社會的關懷。他的逝去,似乎象徵一個全方位的知識份子時代的幽微。在追懷吳大猷之時,更寄望這一脈中國文人的香火不絕,後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