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
讓電腦下圍棋使用的科技,稱為「人工智慧」。顧名思義,就是要電腦也有智慧,和人一樣懂得思考、判斷。像台灣大學資訊研究所最近開發成功的:用電腦把英文翻譯成中文;動刀剪頭髮前,可先從螢幕上看到髮型在自己頭上的樣子;以及電腦辨別印章、鈔票、文件等的真偽等皆是。
電腦不是人腦,當然不是真的會思考;它只會聽命人所寫的程式,叫它往東就不會往西。
「人工智慧」的原理是,指示電腦在什麼狀況下,要怎麼做;累積了許多有系統的指示,正如人的學習過程,知識、經驗多了,碰到事情就知道如何處理;電腦也是一樣,它調出存在記憶中處理這種狀況的指示,然後依令而行。
雖然是笨了一點,但電腦的記憶力無「人」能出其右,只要告訴過它的,即永志不忘;而且反應快以光速進行又正確。所以,普通的資料處理,人腦膛乎其後。
碰到圍棋,它就不靈了。主要是圍棋太複雜,縱橫各有十九路、共三百六十一格(雖然也有為電腦特設的八十一格,但正式圍棋賽都是十九路),格格是戰場,彼此又相互牽制,要把所有會發生的變化局面,都先告訴電腦怎麼應付,幾乎是不可能做到。
反映設計者的棋力
有時碰到「似是而非」的狀況——情勢與提示過電腦的重點相同,可是卻暗藏殺招,電腦按原指示行事,等於羊入虎口,因此常被指為「不知死活」、「缺乏大局判斷能力」。
也有時只要一步棋,就能置對手於死地,可是主人沒過它這種狀況,便錯失良機,讓程式設計者急得直跺腳。
就因為圍棋的複雜性,而且牽一髮動全身、一招錯全盤輸,所以若問一般棋手為何走這步棋,通常很難得到一個明確、邏輯清楚的答案;最常聽到的是「靠經驗」或「感覺嘛!」
無論經驗或感覺,其實都是棋手綜觀全局,腦中千回百轉,而後靈光一閃,手起棋落,電腦圍棋程式設計之難,「就在我也講不出來為什麼這樣下」,許舜欽說。
設計者的棋力當然與電腦又程度密切相關——自己都不知怎麼下,又怎能告訴電腦如何處理?目前電腦棋力低落,設計者多只是電腦玩家,卻非圍棋高手,也是原因之一。
人腦老謀深算
另一個原因是,為了維護人類的制度,人們也要求電腦,下棋遵守人類的規定,一局棋所用的時間總合不能超過一小時。可是目前用來下圍棋的卅二位元微電腦,記憶容量較小,計算速度也較慢,若輸入太多程式,一來恐怕不堪負荷,再來也會「思考」很久,可能因逾時而輸棋。
種種侷限下,「目前電腦在棋盤上大概只能顧到橫八格、縱八格的相關位置,棋力只有廿五級,相當於七、八歲小孩學半年棋的水準」,許舜欽說。
小孩會長大,何況電腦還有科技幫忙。目前六十四位元的微電腦已經問世,記憶量與計算速度都可以大為提高;假以時日,電腦所學必然愈來愈多,能顧及的範疇也一定愈來愈寬,似乎前途無量。
不過,按圍棋棋力的分法,先是級——由多至少,然後才能上段——由少至多;廿五級離初段,路途還相當遙遠。
人們估計,電腦終有一天能在不讓子的情況下,戰勝初段的棋士,但最快也要卅年之後。那時,早過了應昌期圍棋基金會所訂的「西元二千年」期限。
怎樣,還是人腦厲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