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廣播事業,經半世紀的發展,為適應時代潮流及社會變遷,設備、規模日趨完善,節目型態走向多元化,內容不斷推陳出新、精益求精。其間雖曾因電視的出現,一度黯然無光,但事實證明,廣播的功能非其他媒體所能取代,它依舊在大眾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提起廣播,總會勾起許多成年人美好、溫馨的回憶。記得當年,社會不似如今這樣繁榮,生活型態十分單純;大眾傳播事業也沒有今天這樣發達,電視尚未開播,電影院也不似今天這樣普遍,聽廣播乃是大多數人的主要消遣。
籃球比賽的實況轉播、小說選播、快樂兒童、廣播劇、猜謎晚會、九三俱樂部、中國小姐選拔的實況報導、新聞聯播節目、相聲、以及各電臺播放的國語與西洋流行歌曲節目……,為當時單純的生活,提供許多美好的調劑與點綴。
圖1:廣播電台錄音室的音效控制盤。(鄭元慶)
通過考驗,歷久而彌新
電視出現後,聲、光、影像……的綜合效果,一時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電視曾搶走不少廣播聽眾。但是日久天長,由於廣播有許多電視所沒有的特性,又逐漸把部份聽眾喚回。
廣播的優點有:收音機體積小,可隨身攜帶;售價低廉,可人手一架;播音成本低,能一天廿四小時播音,隨時把最新消息快速傳達給聽眾;廣播只有聲音,沒有畫面,聽眾能一面收聽,一面讀書、開車或做家事;廣播節目種類繁多,聽眾可依個人喜好自由選擇。
我國早期的廣播節目內容單純,多為:歌曲、音樂、平劇、相聲、新聞、評論、廣播劇……,沒有綜合性的節目,也沒有所謂的節目主持人,只有播音員。
後來中國廣播公司節目部主任邱楠,在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大眾傳播學結束後,曾就近考察美國的廣播與電視事業,認為我國廣播節目有必要突破刻板的形式,於是他在民國四十六年九月回國後即著手策畫。
不久,國內第一批綜合性廣播節目首先出現在中廣的週率上,例如「早晨的公園」、「空中雜誌」、「甜蜜家庭」、「猜謎晚會」等,為我國廣播界掀起一陣高潮,也培植不少紅極一時的廣播明星(即節目主持人),例如丁秉鐩、白茜如、徐謙、白銀等。
圖2:「人生劇場」主持人溫明龍與林麗君正在錄製節目。(鄭元慶)
專為三軍將士開節目,前方後方都愛聽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廿三日,中共朝金門發射了四十多萬枚砲彈,戌守前線的三軍將士隨即予以還擊,痛殲來犯的共軍,大大鼓舞全國的民心士氣。中廣公司為表達對國軍的敬意,在「八二三」之後,推出「營地笙歌」、「九三俱樂部」、「復興島」三個敬軍節目,風靡無數的前方將士和後方聽眾。
先後主持過營地笙歌與九三俱樂部的徐謙,現已退居「幕後」,擔任中廣編制組長。她回憶當時的情況說:「我們這一代在戰亂中成長,最能體會國軍的重要與偉大,也由衷敬佩他們。若能為他們做點事,自視為莫大的榮幸。」因此,徐謙曾在節目中發起數次勞軍活動,「手套勞軍」是其中之一。在她的呼籲下,各方聽眾紛紛把手套寄到電臺,徐謙出動親朋好友,大家連續數天不停地包裝,又請軍友社協助,把十萬雙手套悉數運往前方。徐謙說:「其實我們知道軍中朋友並不一定很需要手套,但大家寄去的不僅是手套,而是一份關懷。」
圖3:「快樂兒童」歷久不衰,製作人白銀(右一)正指導小朋友主持節目。(鄭元慶)
從靜態走向動態
徐謙從事廣播工作廿九年,目睹國內廣播事業除了機器設備不斷汰舊換新,節目內容由單一走向多元化,型態上也由過去的靜態,發展為靜態、動態相輔相成,也就是節目主持人不再只坐在電臺播音,也走到戶外採訪。另外為了滿足各階層觀眾的需要,也製作許多專業性節目。
有些節目為藉群體力量使內容豐富、紮實,除了主持人,另有製作人、撰稿人,主持人只需播音。但亦有許多主持人情願多辛苦點,自己找資料、採訪、選音樂,使節目的製作和主持合而為一,能有一貫的風格。無論以那種方式表現,只要結果良好,一樣受到聽眾歡迎。
目前國內的廣播節目可說五花八門、洋洋大觀,大致可分為綜合、音樂、戲劇、新聞及專業五種型態。
綜合性節目內容除播放歌曲、音樂外,另有生活或知識性的談話或訪問,這類節目不勝枚舉,聽眾階層分佈也很廣。
以中上階層為訴求對象的節目,其中重要的,在上午有:中廣的「早晨的公園」、「早安曲」、「美的世界」、「歌星之歌」,警廣電臺的「空中早會」……。下午有:中廣的「午餐的約會」、「立體世界」,警廣的「午後歌聲」,軍中電臺的「美的旋律」……。晚上則有、中廣的「知性時間」、「感性時間」、「今夜星辰」,警廣的「安全島」、「今夜之歌」、「平安夜」,復興臺的「迴旋曲」……。
4:中廣「中國歷史人物廣播劇集」的演員均屬一時之選。(鄭元慶)
老節目兼具知性與感性
上述綜合性節目中,有兩個節目具有廿年以上的歷史,一個是中廣的「早晨的公園」,另一個是警廣的「安全島」。
「早晨的公園」是民國四十六年,中廣首批推出的綜合性節目之一,至今已換了十位主持人,節目內容也不斷推陳出新。
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早晨的公園」為帶給聽眾蓬勃的朝氣,以輕快的圓舞曲做片頭,每天的節目除新聞氣象、先總統 蔣公嘉言錄外,各有不同的單元,例如文學欣賞、三民主義講座、法律常識、及營養與保健等,內容都盡量做到與日常生活結合,具有提供知識、振奮人心的功效。
「安全島」節目主持人羅蘭對音樂頗有造詣,並擅長寫作。這個節目除播放古典小品及輕音樂外,有兩個重點:一是羅蘭日常生活感言,她通常是在播音現場,利用放音樂的時間寫下文稿,隨寫隨播,並把這些廣播稿集結成冊,書名叫「羅蘭小語」;另一重點是每週一次的「你怎麼辦」有獎徵答,以短劇形式提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徵求聽眾的答案,主持人再綜合各方意見,並發表她的看法,充分發揮廣播節目的社教功能。
上圖:司機是廣播的忠實聽眾。(鄭元慶)
趣味性、鄉土化的節目,通俗卻不低俗
以中下階層為對象的綜合性節目多半在民營電臺播出,民營電臺節目要靠廣告客戶支持;而知識份子通常較不易受廣告影響,因此這些節目多半以知識水準較低的勞工、司機、農漁民為主要訴求對象,節目的內容及表達方式也和專為知識份子設計的不同。
這些節目因受制於廣告,加上主持人素質不一,節目水準良莠不齊。有些主持人因廣告客戶難尋,索性自己在節目上做生意,以低價買進貨品,高價賣給聽眾,從中賺取利潤,據說購買的人還不少,可見節目的影響力十分可觀。
此一類型的綜合性節目較具知名度的有:天南電臺的「歡樂今宵」,正聲電臺的「午後兩點」,民本電臺的「小林俱樂部」.華聲電臺的「謝輝俱樂部」、「司機俱樂部」,及跨臺播出的「人生劇場」………。節目內容除播出輕音樂及國臺語歌曲,多半以解析聽眾疑難問題、闡揚孝道與愛心等為主要內容。
「人生劇場」由溫明龍及林麗君主持,節目經錄音拷貝後分寄全省廿個電臺,每天共播出廿五次(有些電臺播二次),是最深入各鄉鎮的廣播節目之一。
林麗君說:「中下層民眾比較不懂得安排生活,也較沒有能力從事各種休閒活動,因此我們的節目盡量做到趣味化、鄉土化,通俗但不低俗。」
下圖:每家電台都收藏有極豐富的唱片,這是廣播節目中音樂的主要來源。(鄭元慶)
寓教於樂,仍願發揮社教功能
溫明龍則指出,為中下階層朋友做節目,必須瞭解他們的接受力,如果層次太高或正經八百地說教,不可能會有效果。因此他在節目中常以幽默風趣的口吻以引起聽眾興趣,表面上是嘻笑怒罵,實際想達到「寓教於樂」的功效。
有些廣播節目有心做點社會服務工作,設有愛心專戶,常在節目中呼籲社會人士在能力範圍內慷慨解囊,對那些遭苦受難的同胞伸出援手。其中臺灣廣播公司臺北臺的「阿原俱樂部」,是個顯著的例子。
「阿原俱樂部」主持人阿原自組愛心聯誼會,並在華視開闢「好心有好報」節目,及在大華晚報開闢專欄,同時透過廣播、電視、報紙,把一些孤苦、殘障、貧困極需幫助的實例告訴大眾,並發起愛心捐款活動,每月收受和捐出的善款十分可觀,使許多待援個人或家庭得以渡過難關。
國內成立調頻臺後,廣播音質大有進步,音樂性節目的水準得以更上層樓。此類節目主要是介紹音樂,內容大致可分古典音樂、西洋熱門音樂、中國藝術歌曲、中國現代民歌(校園歌曲)及國樂數類。
音樂節目各有特色
中廣「音樂風」節目,由音樂科畢業的趙琴主持。由於趙琴對音樂的涉獵廣、造詣深,故節目內容豐富,中、西音樂兼容並蓄,對樂曲的安排及析釋亦有獨到之處,還經常播出音樂會實況錄音,使聽眾在家中便能欣賞到許多名家的演奏及演唱。
軍中電臺的「音樂世界」則以古典音樂為主,通俗音樂為輔。古典音樂又以音樂史的發展順序為經,比較同時期各種不同風格作品為緯的方式播出,也頗受聽眾喜愛。
在西洋熱門歌曲方面,中廣陶曉清主持的「熱門音樂」和警廣余光主持的「青春之歌」,各有十七年和十六年的歷史,不知風靡多少喜歡熱門歌曲的年輕人。不同的是,余光始終介紹熱門歌曲,而陶曉清近年來除熱門音樂外,對現代民歌的推動亦不遺餘力,在節目中開闢民歌單元,並經常主辦各種民歌演唱會。
陶曉清說:「身為一個廣播工作者,我最大的願望是做聽眾與作曲、作詞、歌唱者間的橋樑,使好作品透過廣播得以流傳,讓大家欣賞,而作者與歌者亦能得到聽眾的鼓勵和肯定。對於熱門音樂,我依然喜歡,但那畢竟是外來的,我無論怎麼介紹,對它的發展絲毫產生不了影響;民歌則不同,它生於斯、長於斯,相信只要努力耕耘,收穫一定不會差。」
在國樂節目方面,軍中臺常勤芬主持的「國樂選粹」成績斐然。除由專家分析、介紹中國樂器及樂曲外,亦常邀請對國樂有興趣的年輕朋友上節目談對國樂的認識及感受。由於製作用心,表達方式活潑、生動,引起許多聽眾的共鳴,對發揚國樂頗有助益。
廣播劇歷史久、老少咸宜
廣播戲劇節目包括:平劇、崑曲、歌仔戲、布袋戲、說書、小說選播及廣播劇等。
廣播劇在我國廣播節目中佔有重要地位,幾乎有廣播節目時就有廣播劇。廣播劇僅能聞其聲、未能見其影,但也正因如此,聽眾可無拘無束地想像劇中的人物、場景,還能一邊收聽,一邊做事,因此歷久不衰,至今仍廣受聽眾歡迎。
廣播劇有時是節目中的一個單元,也可獨立成為一個節目。「中國歷史人物廣播劇集」,是中廣有史以來動員人力、物力、財力最多,且深具民族精神教育功能的廣播劇集。此劇集從黃帝開始,陸續播出一百位我國歷代偉人的畢生事蹟,每位人物播出六集,每集半小時,編劇、演員皆屬一時之選。其中「田單復國」一劇,由於製作嚴謹,火牛陣音效逼真,播出效果甚佳,曾得到廣播導播及音效兩項金鐘獎。
新聞也是廣播節目中重要的一環,廣播新聞的優點是迅速,但限於時間,無法做深度報導。因此有些電臺除例行的新聞播報外,另闢新聞性節目。例如中廣新聞專業電臺的「二至六現場時間」、「新聞特寫」及「時事論壇」,軍中臺的「燦爛的今天」,警廣的「每日短評:就事論事」及「錄音特寫」等。
專業電臺針對特定對象播音
為顧及特殊聽眾的需要,以提供更充分的服務,國內專業電臺陸續成立。例如:警廣另闢頻率設立「交通專業電臺」,中廣則有「臺中交通事業電臺」、「新聞專業電臺」、「農業專業電臺」。警廣交通專業電臺以司機為主要播音對象,除了路況報導,並闢有多種綜合性節目,兼具娛樂性、知識性、生活性……,並設電話服務專線,透過廣播協助聽眾尋找遺留在計程車上的財物。
國內還有二座漁業電臺,分別座落在基隆、高雄,專對在近海作業的漁民發音。此外,各電臺也開闢許多以婦女、兒童、漁民、農民、勞工、司機為特定對象的節目。
婦女節目中,以中廣「我愛我家」最具代表性,這個節目在後面介紹其主持人李文的單元中另做介紹。至於兒童節目則以中廣的「快樂兒童」歷史最久,警廣的「平平與安安」也有很好的口碑。
「快樂兒童」使童年生活更快樂
「快樂兒童」由白銀製作、主持,至今已有廿六年歷史,最初是以兒童歌曲教唱為主要內容。作曲家左宏元曾在節目中任鋼琴伴奏,他也作了許多簡單動聽的兒童歌曲,經節目播出,小朋友都能哼哼唱唱。有些歌曲還被幼稚園和小學選做唱遊教材,例如「大公溪」、「哥哥爸爸真偉大」、「郊遊」、「籬邊一朵小黃花」、「我家門前有小河」、「大輪船」、「蝸牛與黃鸝鳥」等,至今仍很受歡迎。每當聽到小朋友演唱這些歌時,從小聽「快樂兒童」長大的成人都會備覺親切,也勾起許多愉快的回憶。
快樂兒童播出的型態到現在已有很大的改變,內容有說故事、教作文、牙齒保健、小記者等單元,由五位大學生分別帶著小朋友主持。現在的小朋友比過去聰明、活潑、主動、會表現,他們還會自己採訪、寫稿,節目也主持得頭頭是道,令許多大哥哥、大姊姊都有「後生可畏」之感。
「平平與安安」由十三歲的劉篠芸(平平)和十歲的胡家瑋(安安)聯合主持。她們的對話,充分流露童稚的純真,使節目在輕鬆歡笑中進行,不僅小朋友愛聽,也有許多成年聽眾。
距離雖遠,心卻相繫
國內還有許多專為大陸同胞播送的節目,例如中央廣播電臺有六個廣播部分,全對大陸播音。軍中臺有「對大陸聯播節目」,空軍臺有「空軍玫瑰」、「對中共空軍談話」、「想一想、比一比」等。
「空軍玫瑰」是以聊天、談心的方式,讓中共空軍官兵瞭解復興基地繁榮、進步的現況,鼓勵他們棄暗投明,屬於心戰廣播節目。做一個心戰節目主持人和一般節目主持人有何不同呢?
主持人羅招棣說:「主要在於播音對象不同,所以感受也不一樣。一般主持人對國內同胞廣播,很快便會收到聽眾的電話或信件;這種直接的迴響,能產生很大的鞭策及鼓舞。而心戰節目對象都在大陸,我們無法立即得到回饋,也不易知道播出效果。但當我們獲知吳榮根義士駕機來歸,是因收聽國內對大陸播出的節目時,心中的喜悅非言語所能形容,也證明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不斷突破,力求進步
另外值的一提的是,具有卅二年歷史的中華民國各廣播電臺聯播節目,已於七月一日起做重大變動,除了把時段由每晚八時調至每日清晨七時;播出時間由每週一至周六半小時、周日一小時,延長為每天均一小時外,在節目型態、內容上也更求生動、豐富、精緻,以提高「可聽性」。
聯播節目的變動,涉及各電臺全部節目時間的變動,人事及行政上也勢必有所調整,可謂牽一髮動全身。負責製作聯播節目的中廣公司能下定決心改弦更張,並得到各有關單位的支持與配合,可看出廣播界求變、求新、求好的用心。也正由於這股精神,我國廣播事業得以不斷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