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人工作緊張、忙碌,但日常生活中又有許多事有待解決,常有分身乏術之苦。頭腦靈活的商人,適時成立各種服務機構,如:結婚公司、坐月子中心、洗尿布公司、育嬰中心、托兒所、幼稚園、採買服務社、搬家公司、手續代辦中心……等,為大家節省不少時間、精力及腦力。本刊一系列報導這些現代社會新興的服務行業,已介紹過結婚公司、坐月子中心、洗尿布公司及育嬰中心。本期報導代忙碌的職業婦女,照顧及教養學齡前幼兒的托兒所和幼稚園。
近年來,許多托兒所或幼稚園,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在都市的社區裡。
它們多半設在公寓的底層或二樓,招生對象以社區中學齡前兒童為主。通常是從早到晚全天服務,內容包括照顧孩子的健康、安全,提供餐點、玩具、活動的場地,帶領他們一起唱歌、跳舞、遊戲、運動,教給他們簡單的畫、讀、算、寫……,讓孩子的父母安心去忙自己的事。

圖2~5:為救總托兒所小朋友在所內活動的情形。圖2:畫水彩畫。(楊永山)
你出錢,我為你帶孩子
在現代化的都市社會中,職業婦女的數目日增,無法再像傳統婦女一般,成天在家帶孩子;有些太太雖然不是職業婦女,但也希望在一天中能有段屬於自己的時間,毫無牽絆地去買菜、洗頭、外出辦事、整理家務……,因此也會送孩子上托兒所或幼稚園。
為了因應實際的需要,幼稚園和托兒所的數目愈來愈多。以寸土寸金的臺北市而言,要取得大片土地,成立大規模的幼稚園或托兒所並不容易,有些只好設在住宅區的公寓內;在環境、師資、設備和教學方法上,可能並未嚴格講求,離專業化也還有段距離。但不可否認的,它們仍然發揮了相當的功能,為許多職業婦女(與部分家庭主婦)解決了托兒的問題。

圖3:小朋友興高采烈地溜螺旋滑梯。(楊永山)
嚴格說來,托兒所與幼稚園的功能有所不同
我國的幼兒教育發端於清光緒廿九年(西元一九○三年),清臣張之洞所訂「清訂學堂章程」中,規定三至七歲兒童的教育為幼兒教育,稱幼兒教保機構為「蒙養園」。民國十一年開始有幼稚園,十八年有托兒所。
目前我國托兒所的主管單位,為內政部社會司,被列為社會福利工作,服務內容以照顧兒童的生活為主。為了安全,規定園舍須設於一、二樓,須有遊戲室、活動室、寢室、廚房、浴廁等設備,工作人員須具護士或保育員資格……。服務時間分為半日托、日托(約九小時)及全日托(廿四小時)三種。
至於幼稚園則歸教育部管轄,屬於教育機構,主要目的是激發幼兒潛能、培養基本學習能力。一般視幼稚園設置目的為執行學前教育,不論環境、設備、師資等,均須考慮幼兒教育的特性;因此教育部規定,幼稚園應設於地面層,要有綠地、運動場等寬敞的活動空間,讓園生得以在開放的自然環境中活動。工作人員則須具幼稚教育老師資格,上課時間分為半日制與全日制兩種。

圖4:小朋友興致盎然地做泥工。(楊永山)
時代演進,二者的功能重疊了
就基本目的而言,托兒所偏重於照顧,幼稚園則重教育。但事實上,多年來兩者的經營方式與發揮功能並未嚴格區分。其環境、設備、教材、師資、收費……,則依所在地區的知識程度、生活水準及家長的期望而有不同。
一般來說,托兒所招生對象範圍較廣(滿一個月至未滿六歲的幼兒,其中二歲以下為托嬰部,二歲以上為托兒部);幼稚園則必須三歲以上。其次是托兒所多為日托或全日托,服務時間較長;幼稚園多為半日制,時間較短。
但近年來,在大都市中,由於實際的需要,有些幼稚園亦附設托兒部,招生的範圍增加;或應家長要求,把半日制延長為日制,更使得幼稚園和托兒所的性質趨於一致。
對家長來說,如何為子女選擇合適的托兒所或幼稚園,也煞費周章。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需求和期望,考慮的角度就不一樣。

圖5:用積木疊出心中的城堡。(楊永山)
家庭環境好,一心講求孩子的啟蒙教育
吳先生是家貿易公司的經理,吳太太是位國中老師,他們夫妻倆都是高級知識份子,每個月也有頗高的收入。
由於白天兩人都要上班,唯一的兒子寶寶乏人照顧。他們自然出得起高價請女傭或保母,但吳太太本身是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視。她相信專業化的幼稚園,能提供孩子良好的照顧和適當的啟蒙教育,會比家裏請人,對孩子有益些。於是幾經打聽,選定了一所聲譽隆、口碑佳的幼稚園。
雖然這家幼稚園離吳家頗遠,學費也比一般幼稚園高出甚多,但吳家有車,早上可以自己送孩子上學;學費高對他們來說,也不是問題。
寶寶上的這所幼稚園,是中規中矩的半天班,到中午時就放學了,幼稚園的娃娃車把寶寶送回家來。媽媽下午沒課的日子,中午就回家來陪寶寶;有二天下午有課,就託樓下的唐媽媽代看一下。好在吳太太四點半也就回家了,對寶寶的照顧不成問題。

圖1.2:三軍托兒所小朋友在美勞課剪貼圖形,與說話課時操縱布偶說故事。(楊永山)
一般職業婦女,必須長時間托兒
黎家則是另一種情況。黎先生是公務員,黎太太在一家雜誌社任編輯,夫妻倆的收入不豐,又有二個孩子:妞妞與囡囡,托兒的問題得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
黎太太在雜誌社中,處理過好幾篇討論幼稚教育的文章,她當然明白幼稚教育的重要,也知道選擇好幼稚園的標準是什麼。但是,有些名氣大的幼稚園收費太貴,二個孩子都送去實在負擔不起;有些又離家太遠,接送大成問題。
就算有娃娃車接送,個中困擾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比方說,早上娃娃車是講好七點廿到七點半之間來接,稍微晚一點是無所謂,晚得太久了,就會害黎太太上班遲到;有時又因前面有幾個娃娃請假,車子提早到了,弄得母女三人「措手不及」,急得手忙腳亂。
更叫人頭痛的,是小孩到底不比大人,早上說起床就起床。小娃娃常會賴床(尤其是寒冷的冬天),起床以後又有被窩氣,不肯乖乖梳洗、更衣、吃早點……是常事,總把媽媽的時間表搞亂。而樓下娃娃車已經到了,司機猛按喇叭催,黎太太又氣又急,有時忍不住會動起手來,於是大的叫,小的哭,母女三人都十分狼狽。一天是以這樣的情況開始,是多麼累人的事!

圖1.2:三軍托兒所小朋友在美勞課剪貼圖形,與說話課時操縱布偶說故事。(楊永山)
在退而求其次時,仍有些原則應該講求
基於上述考慮,黎家選擇了離家約五分鐘路程的一所幼稚園。雖然不是十分理想,但黎太太已按自己所知的各項鑑別標準,作了一番評估之後,才在住家附近十來所幼稚園中擇定了這一家。
誰知這所幼稚園雖是附近辦得最好的,但也是規矩最嚴的,早上八點以後園門才開,下午四點半就放學了。早上八點才把孩子送去的話,大人上班多半已要遲到。而下午就更為難了,因為即使黎先生下班較早,也得六點才到家;而黎太太每到月底趕出書,更得常常加班,兩人都無法提早回家接孩子。
在這種種情況下,黎家夫婦只得退而求其次,再求其次,把二個女兒送到離家更近的隔壁巷子的一家小型幼稚園。
黎太太選擇它,不只是因為近,而且因為在同類型的、不夠專業化的幼稚園中,這一家設在底樓,有院子;室內設備新,色調明亮、開朗;園內小朋友不多,可以充分照顧;園長是個和氣的中年婦女,很瞭解職業婦女的苦衷,園方可代為照顧到六點多;園長主張多帶小朋友運動、遊戲,很少教讀、寫、算,可不必擔心孩子被「揠苗助長」;園方供應的餐點,都是自己廚房烹製的,雖然簡單,但衛生、營養;小朋友午睡的寢室有空調設備,下午孩子們都可有個安逸的午睡;……
有了上述優點,黎太太已感到相當滿意。至於教學上不夠專業化、沒有特色,也就不計較了。黎太太心想,反正園方多半帶著孩子唱歌、跳舞、遊戲、活動,很少一本正經地教什麼,既然少教,也就少出錯,不是也很好嗎?她主張孩子應有個快樂、活潑的童年,不需要過早去學什麼。

圖3.~7.為榮星幼稚園上課的情形。圖3.4.5:榮星幼稚園重視園童的生活教育,小朋友一入園,即教他們刷牙、穿衣、穿鞋……等;甚至還教他們包水餃。(楊永山)
家庭婦女托兒,只是期望有段屬於自己的時間
許太太婚後即在家做個專業的家庭主婦,她不僅每天都把家中料理得窗明几淨,並且還去學烹飪、插花、洋裁、美容……,有心把主婦的角色扮演得更好,並且增加生活的情趣。
沒想到,娃娃出生後,情況為之大變;整天忙著照顧孩子,不再有屬於自己的時間。這樣的日子過了三年,許太太成天以孩子為生活重心,不僅無心講求情趣,甚至買菜、洗衣、燒飯、打掃,都常因孩子的打擾,而做得馬虎了。這些都使她常感挹鬱不樂。
孩子快滿三歲時,恰好對面樓下開了一家小型的幼稚園,許太太非常高興地把娃娃送去上半天課。
固然這所小幼稚園在教學上也不很高明,但至少幼稚園中有點心吃、有玩具玩、有場地活動,還有許多的小朋友作伴,使娃娃對「上學」頗感興趣。而許太太也好利用這半天時間買菜、購物、洗頭、做家事、上健美班……,沒有孩子在身邊繞,許太太得以從容地做好很多事,心情覺得輕鬆、愉快多了。

圖3.~7.為榮星幼稚園上課的情形。圖3.4.5:榮星幼稚園重視園童的生活教育,小朋友一入園,即教他們刷牙、穿衣、穿鞋……等;甚至還教他們包水餃。(楊永山)
多數托「養」而非托「教」
由上述這些事例可以知道,家長送小孩上幼稚園的動機、需要和期望各不相同。固然多數知識分子都瞭解、並承認幼稚教育的重要,也期望子女自小接受良好的啟蒙教育,充分激發潛能,使成為一個優秀、傑出的份子;但不可否認的,實際情況是,多半人家都不見得有條件去使期望成真。
簡單而言,太多實際情況的侷限,使我們送孩子上幼稚園時,托「養」的成分大過托「教」;因此一般家長的期望是:寬敞的環境、整潔明朗的設備、衛生營養的餐點、有愛心和耐心的老師、接送方便、受託時間長……。當然,如果還能配合合理的、甚至啟發式的教學,那就太理想了。
如果因經濟情況的限制,家長對師資、教材、教法不會太苛求,只希望孩子能在幼稚園裡畫畫、唱歌、跳舞、遊戲,學會怎樣與人相處、培養團體的觀念,然後再學會刷牙、洗臉、穿脫衣鞋、梳頭、上廁所……等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也就相當滿意了。

圖3.~7.為榮星幼稚園上課的情形。圖3.4.5:榮星幼稚園重視園童的生活教育,小朋友一入園,即教他們刷牙、穿衣、穿鞋……等;甚至還教他們包水餃。(楊永山)
可降低期望層次,但不要降得太低
即使期望的層次並不高,但都市中的幼稚園這麼多,難免會有良莠不齊的現象,家長在選擇時,仍有一些需要瞭解的基本原則,讓我們來看看專家是怎麼說的。
國立師範大學家政系附設幼稚園園長盧素碧指出,評定托兒所或幼稚園時,可採用下列幾個標準:(一)環境通風、整潔。(二)場地寬敞,招生人數不宜太多。(三)衛浴、廚房、寢具及食具等設備,須注重衛生、安全。(四)園內自聘廚師烹製餐點,並能注意新鮮與充分、均衡的營養。(五)每十五名幼兒,至少該有一位保育員或幼教老師,並有愛心和耐心。
然而,前面提過,如果在基本原則都能顧到之後,幼稚園、托兒所的經營,還能普遍提高層次,使在生活照顧之餘,兼及合理、良好的啟蒙教育,為孩子們奠下學習的基礎,就更好了。
下面介紹的托兒所及幼稚園,在臺北市相當受稱道,其環境、設備、師資、教學方法等,都在水準以上。當然,許多人家住在離這些幼稚園很遠的地方,實不需千方百計把孩子送去。但是,在知道實際的事例與具體的評鑑標準後,再酌量自身的情況,應會讓家長比較懂得權衡取捨。也就是說,如果條件能夠配合,在知道理想標準如何之後,可以「取法乎上」;如果條件不夠,也好「取法乎中」——至少心中明白,所謂的「上」是什麼,在條件改變(比方說搬家)或改善(自己買了車)之後,也好追求那最理想的情境。

圖6:上美勞課時,老師將紅、黃、藍三原色的廣告原料倒在白紙上,讓園童自行以手指調色,以瞭解顏色的變化。(楊永山)
救總托兒所口碑佳,規模愈來愈大
救總實驗托兒所成立的目的,是照顧在臺義胞或難僑的學齡前子女。
由於義胞及難僑的學齡前子女人數有限,實驗托兒所為提高服務效益,便於民國六十年起,將招生對象擴及托兒所所在地——松山康莊社區——的兒童,並開始在托兒業務之外,進行幼兒教育的實驗工作。
救總實驗托兒所所長高淮生,曾是前臺北市立師專校長熊芷的學生。熊校長生前熱心推動幼稚教育,並於民國五十七年自國外引進「發現教學法」,對幼稚教育的發展貢獻良多。
高淮生受熊校長影響,對幼稚教育也懷抱理想與熱情,她接掌救總實驗托兒所後,不但在環境、設備及教材、教具上力求改善;對工作人員的甄聘,也要求具有專業能力;並與國內外幼教界保持密切聯繫,經常引進幼教發展的新觀念,以改進教學。
所謂發現教學,又稱「角落學習」。在課室中佈置許多角落,如:娃娃角、積木角、數學角、自然角、音樂角、圖書角等,讓孩子自由選擇喜愛的角落玩耍,老師在一旁作觀察與紀錄,以瞭解學生的性向,加以適當的引導。但由於缺乏固定的主題,教學效果不明顯。
目前國內幼教界普遍採行「大單元設計與發現學習」的綜合方式。在教室中佈置學習角落,但仍有固定主題,既考慮以角落學習觀察孩子的性向、潛能,又兼顧方向的引導,效果頗佳。目前救總托兒所就採用這種教學法。
救總托兒所的口碑很好,很多家長都想把孩子送來。但園中場地及老師有限,便規定必須住在康莊社區的居民,且父母皆在上班的幼兒才能入學,一律是日托,目前共有學生三百八十多人。

圖7:老師與園童在院子裡唱遊。(楊永山)
充分照顧小朋友的健康與安全
三至六歲幼兒的身體,正處於快速發育成長的階段,需有豐富的營養、充分的睡眠及安全的成長環境,才能培養健康的身心。
為了提供幼兒充分的營養,救總托兒所除供應幼兒午餐,並於上、下午各供應一頓點心。餐點食譜委託實踐家專食品營養科師生設計。
中午有二小時的午睡時間,由園方供應寢具。午覺醒來,小朋友一個個精神飽滿,穿好衣服後,還懂得自己動手整理床鋪。然後老師檢查小朋友的衣服穿得好不好——有沒有穿反?扣子有沒有扣錯?鞋帶繫好了嗎?……小女生的頭髮多半睡亂了,老師也會幫她們梳理,有的且紮好小辮子。
為瞭解幼兒成長狀況,救總托兒所與松山區衛生所合作,每年實施二次健康檢查、二次預防接種、一次寄生蟲檢查,以照顧孩子的身體健康。

圖為台北市立師專附小幼稚園園童上課及課外活動情形。圖1:專心畫畫。(楊永山)
三軍托兒所場地大,小朋友戶外活動多
為三軍將士照顧年幼子女的「三軍托兒所」,佔地達五千坪,花木扶疏、綠草如茵,活動空間很大,玩具與器材也很齊全,還設有兩個幼兒游泳池。
擁有這一大片得天獨厚的寬闊場地,三軍托兒所提供幼兒許多運動健身的機會。老師更經常利用幼兒運動的過程,培養小朋友「運動員精神」。
主任張乃彬說:「所謂運動員精神,就是在運動場上遵守秩序、服從裁判、公平競爭、不投機取巧、勝不驕、敗不餒的氣度。」
張主任強調:「我們重視培養小朋友運動員的精神,是希望他們將來都能成為懂得遵守法律、制度,願意勤懇工作以獲取成就,並具備挫折容忍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的有成熟心態的現代人。」
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學者也都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在六歲前即已大致定型,以後很難改變。在這段期間,如能予以生活上良好的引導與啟發,對孩子日後的發展,會有很好的影響。
心理學家吳靜吉指出,如果我們提供三至六歲幼兒充分學習與發展的機會,可培養他們獨立自主、樂觀積極的性格。
由於幼兒的骨骼、肌肉尚未發育完整,故活動應偏重大肌肉的運作,如跳舞、體操……;而不應從事精密的小肌肉運作,如穿針、在小方格中寫字……。

圖2.4.6:下課時間,小朋友在室外各種遊樂設備上盡情玩耍。(楊永山)
榮星幼稚園注重生活教育
有廿年歷史的「榮星幼稚園」,在成立之初便瞭解:過早給幼兒不當的小肌肉訓練,會戕害孩子的發育。因此儘管不少幼稚園提早教小朋友在小方格中寫字,榮星幾位專攻幼教的老師卻執意不這麼做。
園主任曾陳奕奕指出:「起初,一般家長無法接受我們的教學方式,認為我們不負責任,因此多不願將小孩送到這兒來,造成幼稚園因學生人數過少,入不敷出。」
隨著社會的進步,大家逐漸瞭解「揠苗助長」的教學方式是不正確的;榮星幼稚園老師的執著努力,愈來愈獲得肯定與支持,招生數目也愈來愈多。
注重生活教育,是榮星的最大特色。曾陳奕奕說:「生活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而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從小培養。」
園方循序漸進地教小朋友正確的洗臉、刷牙、洗手……方法,也教他們穿脫衣鞋。
榮星的老師也特別注意糾正孩子偏食的習慣。例如園內有菜圃,老師帶著小朋友一起播種、灌溉、施肥、除草、除蟲,並觀察作物的生長。成熟時,領著孩子摘、洗,並煮給他們吃。有了前述過程,小朋友都吃得津津有味,不吃青菜的習慣無形中就改正了。

3:唱遊課,園童們「唱作俱佳」的模樣。(楊永山)
師專附小幼稚園提供豐富的學習環境
許多家長在參觀過現在的幼稚園後,大多會發現,園中設備、教材、教法、小朋友的表現,都與自己當年的情況大不相同。目前活潑、開放的教學方式,使小朋友更自信、更活潑。
如前所述,啟發式教學是國內幼稚教育的新趨勢,幼稚園多備有豐富的教具、教材,如積木、水族箱、美勞用具、扮家家酒玩具、樂器等,提供孩子豐富的學習環境。
「臺北市立師專附小幼稚園」也不例外,但園長劉瑞芝發現,孩子們往往對新的玩具趨之若鶩,但很快就喜新厭舊了。於是園方便將孩子不感興趣的玩具暫時收起,過一段時間再拿出來,孩子們便又興味十足。
至於庭園中的活動設施,如鞦韆、滑梯、蹺蹺板……,園方每年都不厭其煩地重新漆色,並請工人遷移放置地點,讓小朋友在每一個新學年的開始,對環境都充滿新奇的喜悅,也藉此培養他們學習適應環境的變動。

圖2.4.6:下課時間,小朋友在室外各種遊樂設備上盡情玩耍。(楊永山)
專業師資不虞匱乏
師專附小幼稚園成立的目的,是為解決師專教職員託管學齡前幼兒的問題,及提供市立師專幼教組學生一個實習場所。
由於環境良好、設備充實、師資優良,口碑頗佳,因而在各方要求下,於提供師專教職員子女就讀之餘,亦對外開放餘額。因為餘額有限,而每年報名人數皆數倍於此,必須以抽籤方式決定。
目前,師專附小幼稚園只收四歲以上幼兒,且均採半日制,分上午班和下午班。師專職員子女均就讀上午班,園內另聘保母,照顧這些孩子下午的起居。
市立師專附小幼稚園的老師,都是該校幼教組的畢業生,都修過有關兒童心理的課程,在教學上特別注意孩童們的個別差異,以因材施教。

圖5:市立師專除有豐富的教材、教具外,也很重視環境佈置。圖中走道上繪滿卡通圖形。(楊永山)
師大附設幼稚園教學資源極豐
「國立師範大學家政系附設幼稚園」也負有培養師資的任務。校內科系,如有需要,均可在園內實習。例如:家政系負責教學;衛生教育系為學童測量身高、體重、視力;生物系負責檢驗是否有寄生蟲;工藝教育系製作教具;教育系設計教材……等。
師大附設幼稚園有豐富的教學資源,還採用「家長參與」教學方式。
家長參與教學,就是邀請得空的學生家長,每週一個半天到幼稚園參與教學。園長盧素碧指出,當初是因為有些孩子在校適應不良,家長參與教學(協助老師分發、製作教具;維持課堂秩序;課外活動時,協助照顧學童安全……),一方面與孩子作伴,減輕他的疑懼;一方面也可瞭解老師的教學態度與方法,以加強彼此的溝通,使學校和家庭的管教相互配合。

圖2.4.6:下課時間,小朋友在室外各種遊樂設備上盡情玩耍。
國內幼教的平均水準,尚待進一步提高
儘管幼稚教育在國內已獲得相當重視,獻身的工作者不乏其人,教學上已有長足的進步,然而毋庸諱言,幼教界仍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問題,如:有些地區幼稚園數量過多,造成惡性競爭;只重設備,不重教學;師資水準參差不齊;教學方法不正確……等。
臺北市立師專教授陳青青認為,這些問題非朝夕間即可匡正,但不妨參考先進國家辦理幼稚園的經驗,斟酌改進。以歐美國家為例,設置幼稚園以社區的需要而定,若社區需求已達飽和,或環境、設備、師資不合格,行政單位即不發給執照;加上居民大多對子女教育有正確的認識,因此不符標準或不求改進的幼稚園,很快便會被淘汰。
反觀國內由於托兒所與幼稚園主管單位的人手不足,日常經辦的行政業務繁冗,無暇四處巡查,形成許多無照經營的事例。
雖然多數家長送子女上幼稚園,托「養」的成分可能超過托「教」,但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目前幼稚園多走上全天托兒化,而托兒所也走上幼稚園化;既然小朋友全天在園中,下半天雖多半是午睡、吃點心、唱遊和做戶外活動,但上半天還是進行教習,如方法適當,那會是多麼好的事。所以,使國內幼稚園的經營和教學普遍提高層次,讓家長能放心、方便的把子女送進園中,使孩子能開開心心地遊戲、活動、學習、成長,實是國家社會之福。

圖1.3.4.為「成長兒童學園」上課情形。成長兒童學園設於公寓二樓,缺乏庭園供幼兒活動,便在室內鋪上綠色地毯,做為幼兒運動場地。圖1:學園的角落設置攀爬桿,供園童攀登。(楊永山)
應自多方面致力
要想幼教發展合理、進步、合乎理想,得從好幾方面著手,如:幼稚教育法對幼稚園設置標準、幼教課程標準,宜明文規定;幼教師資應加強培育,不僅應提高「量」,更應提高「質」;主管單位應增聘有專業知識的人員,經常巡迴考察各園實況,以收管理之實;宜對家長宣導正確的觀念,以免家長誤導教學……。
其中家長觀念未盡正確是值得一提之事。有些家長受傳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觀念的影響,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下,迫不及待地要求幼稚園施以注音符號、國字,甚至英文、電腦等的教學。
如前所述,幼兒的骨骼及小肌肉發育尚未健全,若硬要限制他們在小小的方格中,規規矩矩地寫字,會傷害到孩子的發育,因此專家皆不主張托兒所或幼稚園教寫字。但不反對教認字,包括阿拉伯數字、注音符號、國字的辨認和誦讀。

2:國立師範大學家政系附設幼稚園的小朋友,常有機會觀賞卡通影片。(楊永山)
不當教學不如不教
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師專幼教組的畢業生外,一般幼稚園老師多未受過注音符號及國字的教學訓練,不懂如何有效教學,不是發音不正確,就是筆劃錯誤。幼兒一旦有了錯誤的認知和習慣,以後會很難改正。
至於幼稚生學英文和電腦,實乃操之過急。盧素碧指出,幼兒在六歲前只能對具體事物作認知。學英文、電腦根本是「強人所難」,幼兒只能靠死背強記,而無法理解,因此並無意義。
儘管大多數幼教學者或實務工作者,均瞭解錯誤的教學,將導致無可彌補的傷害,但仍有許多幼稚園以不當的教法辦學,理由是:「若我們不順從家長的要求,招生會發生問題,怎麼經營下去呢?」

圖3:師生一齊坐在地板上說故事。
有「意」興學還不夠,還應有「志」
臺北市立師專教授吳貞祥卻認為,從事幼教工作者,應該有理想、原則,並且懂方法,不應純以賺錢為目的。只要立場堅定、言之成理,在今日我們的社會日趨進步、全民知識水準愈來愈提高的情況下,應能得到家長的信任與支持。怕就怕園方一味迎合,最後像「父子騎驢過河」的故事一般,因沒有定見而摔到河裡去了。
上述幾家幼稚園都堅守立場,不隨意遷就;盡心盡意去做,結果反而令大家都來就它——好多家長千方百計想辦法,子女還送不進去呢。
期望今後有「意」興學者(幼稚園),無論規模大小,也都是有「志」者(有決心、有理想、有專業能力),不僅為職業婦女分擔教養幼兒的難題,也為及早培養優秀的下一代盡心獻力。

圖4:園童聚精會神地剪紙。(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