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千禧世紀才開始,全球就面臨重重挑戰,先是新經濟的神話破滅,繼之恐怖、極端主義抬頭,戰爭陰影籠罩人心。每天報上充斥著戰爭、死亡、大公司動輒全球裁員數千至上萬人等令人沮喪的消息。
世局不穩,台灣也遭逢百年頻率的大洪水。連串天災造成的重大損失,讓國內經濟情勢更趨嚴峻,第三季經濟成長率跌落到負百分之四.二一;失業率一路攀升,十月已達歷史新高的百分之五.三三。究竟伊於胡底,無人敢測!
每個疑問,都代表了一個變數。當世間充滿太多不可預期的問號時,過去數十年來人們堅信不疑的價值觀,如「世界是安全的」、「進步是持續的」、「努力就有代價」等等,也掛上了問號,許多人心頭都沈甸甸地,不知何時會碰到不可測的衰運。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不要沮喪,不要疑惑,歡迎進入「不確定的年代」,一起看看造成我們不安的原因,共同尋找對策。曾經嚐盡經濟富裕甜美果實的台灣,該如何迎接自一九三○年代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衰退?
誰會想到,「台灣頭到台灣尾竟都成了災區!」台北會變成沒有燈火的威尼斯、忠孝東路成了基隆河的支流,地下鐵和捷運成了大型游泳池。對台灣人民來說,九一七納莉颱風造成的傷害與驚嚇,不下於紐約九一一的恐怖攻擊事件,差異也許只在於死傷的人數,但是長遠的經濟影響,和未來的不確定因素,卻是相似的。
在網路公司工作的陳先生,住在台北中華路二十多年,納莉風災讓他生平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目睹泡水車的過程,只能說是目瞪口呆。先是水淹到轎車的輪胎,之後水位上升淹到輪胎一半,再淹到引擎蓋,這時裝有防盜警報器的車輛響徹四周,方向燈也一閃一閃的閃爍不停,好像緊急發出求救燈號,最後水位升高到車窗,終於整輛車滅頂。社區外的大馬路頓時成了一條土色滾滾的黃河。
開計程車的黃先生無奈地說,內湖的家今年又被淹了,納莉颱風後,他買了一張充氣的大床墊,日後颱風再來,大水漫進屋裡,就把值錢的家當放到床墊上,任水漂流吧!
全台有近五十家分店的古典玫瑰園連鎖系統董事長黃騰輝也說,九二一大地震後,台中就受到相當影響,但業務明顯下滑,還是在兩個月前的九一七納莉風災橫掃全台之後。

納莉颱風過後,台北巷道成了垃圾場,總共清出十萬噸的垃圾,損失慘重,但也因此帶來一波買氣。
風災水患接力賽
洪水淹沒了大台北縣市,當水逐漸退去,民眾開始清理家園。根據環保署的統計,從九月十六日到十八日這三天,台北市民丟出十萬噸的垃圾,人口、面積都不算大的基隆市,三天的垃圾產量竟然高達二十四萬噸。至於受災嚴重的汐止,垃圾量約有一萬噸。
汐止人自嘲,年年淹大水,該丟的都丟的差不多,如果明年風災再來,除了河水帶來的泥沙外,汐止人已經沒有多餘的家當好丟了。
「以前我們把淹水看成大自然的災難,現在則是或然率的不確定性,水災已成流動性災難,而且一定會再發生,」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夏鑄九說,所謂二百年的洪水頻率,是根據氣候變化的歷史資料,我們估算二百年之內可能發生最大洪水量的或然率,但既是或然率,也就表示隨時會發生。
分析台北市精華區為何也會淪為行水區,夏鑄九認為,和台灣快速經濟發展造成龐大的土地投資利益有關。「台灣的都市開發計畫和防洪有衝突,防洪沒做好,就在都市開發的壓力下猛發建築執照,」夏鑄九說,當台北開始建設時,堤防就在後面苦苦追趕,保住了台北市,卻淹到台北縣,後來台北縣也開始建堤防。到現在已經不是淹不淹的問題,而是淹哪裡的問題?如果主政者不能在結構性的政策上做反省,這個問題永遠無解。
「建堤防就是現代『鯀』的圍堵政策,」夏鑄九說,中國是水利社會,老百姓都知道,大禹用疏導,成為賢君;鯀用圍堵,是昏臣。也就是說,上自總統下至市、鎮、里的主事者,都不能忽略水患問題。

號稱全亞洲最大的購物中心「京華城」在一片蕭條聲中盛大開幕,預計將開啟台灣的「新商城消費時代」。
人算不如天算!
防汛期過了,民生問題也暫被拋一旁,眼前朝野各黨派正忙著「拚選舉」,無不寄望選民支持以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好主導政局。但至今還是應了那句老話,「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政治的紛擾更加深了民眾的不確定感。
國外情形也好不到哪裡,和台灣一向關係最密切、移民最多的美國更糟。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的兩個月,美國紐約好不容易恢復市容。不料,十一月十二日,一架美國航空公司班機竟因意外墜毀於紐約甘乃迪機場附近的皇后區,造成二百六十多人罹難。從國內到國外災禍連連,似乎更加印證:任何人為的計畫與佈局,都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攪亂。
「人算畢竟不如天算,」行政院經建會副主委李高朝說,原來預期第四季經濟會上來,因為從六、七、八三個月的領先指標看來,經濟應該要復甦了,但九一一事件和納莉颱風,又將台灣打入衰退之路,如今已難以預估景氣什麼時候回復。
李高朝分析,台灣現在面臨的是大趨勢與景氣循環交會所產生的難題。大趨勢指的是世界兩大經濟思潮對抗之後,社會主義失敗,市場經濟結出碩果。社會主義強調國家至上,大部分國家都以鋼鐵、機械生產為重,民生生產次之;資本主義則重視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兩大思潮的對抗約在十多年前已告一段落,但影響現在才顯露出來。

全球化浪潮下,台灣消費者在國內就可買到世界名牌商品。圖為以銀飾器具、項鍊、手錶聞名的哥本哈根名牌喬治•傑生於微風廣場設立的專櫃。
勞動力大挪移
原屬社會主義的國家,如中國大陸十二億人口、印度十億人口、蘇聯加上東歐各國約三億多人口,合計約佔全球百分之四十四人口的龐大勞動力,在社會主義失敗後,陸續向資本主義國家移動,尋找就業機會。這波勞動人口大挪移在十年前出現,因此造成部份新興工業國家的失業浪潮。
其次,李高朝認為,大家都說台灣投資不振,其實不對,「我們的問題在於投資太盛,供過於求,台灣自一九八○年後,不論房地產或生產設備都過剩。這波景氣循環像山一樣高,下來也就如谷一樣深,因此即使復甦,情況還是比以前差。」
不少人同意,這一波全球性衰退只有一九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可比。但比較兩者差異,財訊快報社長謝金河表示,一九三○年代的情況是全世界需求不足,現在則是供給過剩。「台灣產業經過十年來的競相擴廠,大量生產,形成價格的惡性競爭,殺得大家無法消受,」謝金河說,如今各國主政者都祭出降低利率的貨幣政策,意圖力挽狂瀾,美國聯邦準備局今年已第十度降息,日本利率則早就是零,但由於企業的投資活動銳減,因此貨幣政策的效果也很有限。
「台灣是全世界經濟情勢嚴重惡化的地區之一,十年前我們步入日本後塵,土地資產不斷縮水,到現在還無法翻身;美國高科技泡沫在去年引爆,台灣又跟進,等於同時擁有土地泡沫和高科技泡沫,慘況空前,」謝金河分析。

失業率居高不下,政府財政負擔又高,在職場受傷的勞工們,該向誰討回公道和保障?(卜華志攝)
美國感冒,世界打噴嚏
回顧過去二十年來,全球經濟快速成長,全球化無疑扮演了重要角色。過去在美蘇對決的恐怖平衡下,各國因為政治情勢、意識形態等,必須選擇靠攏市場經濟或計畫經濟。但從蘇聯及東歐專制集團瓦解後,世界趨於一元,由美國帶動的經濟、政治全球化行動,逐步拉開序幕。
台灣曾是以美國馬首是瞻、國際分工體系下的受惠者。一九六○、七○年代,台灣靠著低廉的勞動成本優勢,成為歐美企業的國際加工基地。一九八○年代高科技產業轉型,也讓台灣在高科技製造上佔有優勢。
二十世紀終了,資本主義儼然登上武林盟主的寶座。但是,九月十一日,當世界各地的民眾看到電視上傳來的悲慘畫面時,卻也難掩心頭的震撼。不禁想問:西方近百年發展出的高度全球化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為何如此脆弱、風險集中,不堪一擊?
社會觀察家南方朔說,一九八六年,德國學者貝克便曾提出全球性風險理論,他認為當全世界越來越緊密,環環相扣,也越容易受傷害。就像一個精密的手錶,只要一個小小的螺絲壞了,錶也停了。
「這是體制複雜造成的風險,任何一個環節出錯、不夠警覺,所有人都會跟著倒楣,」南方朔說,典型的例子就是狂牛病,一個國家處理不當,可能很快波及其他國家。加上旅人到處遊走,原來在某些國家已經絕跡的傳染病,如肺結核、霍亂、瘧疾、天花等,竟又死灰復燃。去年美國網路泡沫破滅引起的經濟衰退,也在全球掀起骨牌效應。
全球化反挫
南方朔表示,全球化的基本理念,是以經濟力消滅政治力和社會力,國家力量也會被稀釋化。
九一一事件之後,雖有不少學者認為,資本主義龍頭老大美國遭遇重挫,全球化趨勢會暫緩;但也有不少人憂心,如果資本主義的自制力量失序,就可能走向南方朔所預測的「全球金錢野蠻化」。
近年,每次工業國家召開與經濟全球化有關的會議,一定出現大暴動,前年十二月的西雅圖衝突點燃了反全球化的浪潮;今年七月,八大工業國在義大利熱那亞召開高峰會,也遭到十萬名抗議人士圍堵。
「九一一事件顯示,全球化的邏輯並非均霑世人,」中國時報社論指出,全球化是場生死存亡、適者生存的無國界競爭,但這場遊戲卻已先宣佈貧窮無力者出局。被邊際化的國家人民不承認全球化規則,但也沒有其他出路。「九一一慘劇在結構上或可視為一種針對全球化的激進反撲,只不過在目標上選擇以美國為首的金融和軍事中心來報復。」
全球化浪潮看似一時遭遇反挫,但已無法回頭。
南方朔指出,十一月十日,世貿組織先行通過中國大陸的入會案,對受挫已久的全球化,有很大的號召作用。「中國大陸的入會,代表中國與全球接軌的正式開始,以其全球最大工廠和最具潛力新興市場的地位,必將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
短空長多
加入世貿等於正式搭上全球化的列車,對台灣又將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十一月十一日,當政府相關部門歡欣慶賀,台灣努力了十一年終於敲開世貿組織的大門時,約有二千名勞工團體代表走上台北街頭,發起「失業真恐怖」的秋鬥大遊行。他們提出九大打擊失業訴求,要求兩岸加入世貿組織後,共同簽訂就業保障條款,並由國家長期雇用失業勞工,保證失業勞工勞健保不中斷、子女不失學,退休金、遣散費不縮水等。
同時,經建會也預測,台灣入世的第一年,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失業人口將增加兩萬人,失業率將上升百分之○•二二,失業層面也將由基層勞力市場擴大至高學歷的白領階級。不過,台灣加入世貿組織,在生產、貿易和消費者福祉方面,都有不小的經濟利益。整體來說,世貿對總體經濟是利多於弊、短空長多。
全球化猶如兩面刃,台灣卻也不得不熱情擁抱。入世後將成為世界經濟體之一的台灣,必須沈得住氣,努力提昇產業競爭、應變的能力。
「加入世貿後,所有人都將站在台上,五十公斤的人要和一百公斤的人打拳,就知道會打得多吃力!」財訊快報社長謝金河說,但這是潮流,我們只好把頭抬高,準備迎接挑戰。
否極泰來
值此全球陷入一片低氣壓、世運榮枯轉換之際,不少人提醒,要有度小月的心理準備。
「過去二十年,很多人每天睜開眼睛就是想賺錢,八○年代許多人靠土地發跡,九○年代電子科技又創造了無限財富,但現在賺錢的定義已經改變,」謝金河說,在經濟未露曙光之前,他建議,先把負債降低,多準備些現金。
「其次,對未來不要存有太高幻想,現在如果有人告訴你投資未上市股票或房地產的機會時,一定要慎思,因為可能十年內都無法變現,不要做太多體能無法負荷的事,保留實力最重要,」謝金河強調。
悲觀論調中,也有人逆向思考,認為重大災難可能會使經濟復甦,有效提振經濟。
「這種說法看似吊詭和殘忍,其實有其理論基礎和斑斑史實印證。當無可避免的戰爭發生了,人員的傷亡、物質建設的大量毀壞,正是大破大立的寫照,」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指出,我們何不樂觀看待經濟景氣,歷史教訓告訴我們,戰爭是終結經濟蕭條的最後武器。從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克魯曼所提珍珠港事件結束美國經濟大蕭條,以及二次大戰終止一九三○年代世界經濟大恐慌的事例,都可相互印證。
對易理有所涉獵、在汕頭設廠十年,回台剛好碰上九一七大水的台商許先生也採逆向思考。他認為,「納莉颱風拉了台灣一把,刺激了某些行業的消費!」
有人說,身為地球村的一員,台灣的無奈在於,無法影響世界,卻也無法自外於世界對我們的影響。對於個人,又何嘗不是。變數既然來自外界,又已成常態,何不放輕鬆,順應變化處之泰然,在不確定的年代中調養安定的心性,求取單純的喜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