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礁溪山美水美,並以溫泉馳名。但僅以「觀光勝地」的角度看它,未免不夠深入。因為這裡沃野千里、河塘處處,是個景觀美、農業發展也很進步的農村。
礁溪舊名「旱坑」,又稱「礁坑」,據說是因古代此地最大的河流「得子口溪」經年乾涸而得名。事實上,在這塊肥美的平原地底,不但蘊藏著豐富、清澈的地下水,還有一項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溫泉。
踏出礁溪火車站,舉目所見,盡是畫著溫泉標幟的市招,從氣派十足的豪華觀光飯店,到一般簡樸的旅社、浴室,大大小小有七、八十家之多。這個蘭陽平原上、面積百餘平方公里、人口三萬多的小鄉城,看來果然是個「溫泉鄉」。

圖2:在北宜公路上俯瞰蘭陽平原,可見一片綠野平疇,及遠方浮在海上的龜山島。(楊永山)
水量豐、水質佳,溫泉鄉名不虛傳
礁溪真正的溫泉區共約一百公頃,不算很大,但水量極豐,尤其火車站附近德陽村的街市一帶,溫泉沿溝不時自然湧現,蒸氣飛揚,這就是礁溪人口中的「湯仔城溝」。
早在日據時代,湯仔城溝就設有公共浴池。民國六十七年,公共浴池因開拓新街拆除,鄉公所又在較上游的地區另設一處新浴場。由於溫泉水豐,有些家庭乾脆鑿井抽泉,在自家享用。但老一輩的人仍寧願每天清晨散步到公共浴池泡浴,可順便和同好聯絡感情、談古說今;他們還組成「早浴會」,數十年如一日,據說會友多健康長壽。
大多數礁溪人提及溫泉,似都有一套豐富的「溫泉知識」,尤其對外地人或外來遊客,更樂於傾囊相授。一位德陽村村民掩不住自豪之色地說,臺灣溫泉不少,知本、蘆山、四重溪、關子嶺、北投、陽明山等地,都以溫泉馳名,但它們不是處於山巔偏遠地帶,就屬硫磺水質,稍嫌黏膩,且有硫磺味;唯有礁溪溫泉,不但位於交通便捷的平原,且水質清澈,屬鹼性溫泉,含豐富礦物質,無臭、無味,還可飲用。
當地居民以為,常泡本地溫泉,能治皮膚病、關節炎、風濕症及氣喘……。這位村民更進一步提出「證據」:「奇立丹地區」(溫泉區)人瑞特多,平均壽命也最高,而「奇立丹」是山地話,翻譯為漢文,便是長壽之意。
儘管迄今並無正式醫學報告證明溫泉能有治病、延年的奇效,但泡溫泉的那份淋漓暢快,仍教人嚮往。民國五十年代以後,隨著國民生活的富裕,礁溪的溫泉旅社如雨後春筍般一一聳立。

圖3:北宜公路的一段,蜿蜓曲折,被稱為「九彎十八拐」。(楊永山)
地熱可作多元化的利用
「礁溪溫泉不只用來泡溫泉澡唷!」身材微胖、笑口常開的礁溪鄉長周錦𡐡說。他年富力強且充滿幹勁,已連任二屆鄉長,對推動溫泉的多元利用,殫思竭慮,不遺餘力。他表示,溫泉可用於養殖業和蔬菜栽培,成效良好。
五、六年前開始,溫泉區有人飼養甲魚(鱉)和熱帶魚。由於本省冬季常有寒流來襲,甲魚、熱帶魚往往因此凍斃,或成長很慢;利用溫泉,可提供魚兒一個溫暖的環境,有利於生長發育。據說此地甲魚只要十個月即可成熟出售(南部養殖需二年),利潤極高。另一種價值更高的新興養殖業——鱷魚,也正在此興起。
此外,利用地熱種植空心菜和茭白筍,脆嫩可口、早熟多收。還有著名的健康飲料礦泉水、礦泉楊桃汁、礦泉豆漿,也是利用此地清澈富礦物質的溫泉為主要原料製成。
如此一來,許多慕溫泉之名來到礁溪的遊客,在旅社泡個舒服的溫泉浴之後,不但可驅車到附近一遊飛珠濺玉的五峰旗瀑布、可供釣魚泛舟的龍潭湖,回到飯店,還可食用營養價值高的「活鱉三吃」,配些鮮嫩可口的空心菜、茭白筍,飲幾杯溫和的礦泉水,是多麼愜意。因此近幾年來,礁溪已成為北部著名的「觀光勝地」。

圖4:龍潭湖潭水清澈,青山掩映,可釣魚、泛舟。(楊永山)
來路景緻美、趣味多
從臺北到礁溪有三條路可行:一是走北迴鐵路,經過一連串的山洞,就到達沃野千里的蘭陽平原,車程大約二小時;如果有興趣走海線,北濱公路上一路的風景美不勝收;第三路由於險峻曲折,許多人不敢走,卻是最美的一條路——北宜公路。
隨著迂迴曲折的山路「九彎十八拐」,龜山島頑皮地忽左忽右、若隱若現地浮現在浩渺的太平洋中;而多雨的蘭陽平原,則瀰漫著一層霧氣,隱隱透出水汪汪的綠意。峰迴路轉之餘,因著坡度的降低,平原逐漸揭開面紗,清朗地顯露出碧綠如茵、縱橫阡陌的沃野平疇。時而一列橙紅的火車,穿過綠野;時而一群群白鷺鷥在藍天綠地間展翅。
如果祗將礁溪當作「觀光勝地」,走馬看花地泡溫泉、觀瀑布、遊龍潭,就像隻在山巔上隔著水氣俯瞰朦朧的蘭陽平原,會錯失許多美景。

圖1:農婦在養蝦池捕撈草蝦。(楊永山)
不只是觀光勝地,也是蓬勃、進步的農鄉
唯有「用心」去欣賞一望無際的良田金穗,池中不停轉動的水車及濺起的水花,還有此地居民為此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和所抱持的無限希望;也唯有親訪溪邊養鴨人家,和綿延百尺的高樓雞舍,並且觀看孵化場中不斷破殼而出的小生命;而後登堂入室,來到樸實、整潔的農家中,感受農民那份勤儉、溫厚、純樸,並從廳堂供奉的神龕裡,理解農家代代勤奮的墾拓故事;……一定要這樣,我們才能看到礁溪的真正面貌——一個不斷奮鬥、不斷成長的典型現代化農村。
蘭陽平原在臺灣東北方,南北都是高山,東臨太平洋,整個平原全係蘭陽溪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沖積層,非常肥沃。礁溪就在平原東北隅,約佔整個平原的五分之一。由於高山環繞、交通阻隔,此地開發較晚。乾隆廿八年,(西元一七七三年),才有閩人吳沙渡海來臺,進入此地,招來泉、漳、粵等地移民平番墾拓。礁溪則在吳沙之孫——吳化領導下漸成部落,居民以漳州人居多。
日據時代,日人看上這塊肥美的平原及鄰近太平山上的檜木,於是在此建立水利系統,引溪水灌溉,使得這片沃土產物更豐。

圖6:一方水塘開動水車,使水中有足夠的氧氣。(楊永山)
光復後發展快速,民生富裕
民國十三年,從基隆穿山鑿穴而來的鐵路也延伸至此,直到蘇澳。於是米穀、檜木,一車車由此運往基隆,直輸日本。尤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所有資源盡輸日本,農民一點享用不到,「那時大家都吃甘薯噢!」白雲村老村長吳阿蒲回憶說。
吳阿蒲的父親吳瑞民原是佃農,至臺灣光復、中央政府遷臺,經過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一連串的土地改革,吳家擁有了自己的土地,一直躬耕至今。吳村長有五子三女,女兒已出嫁,兒子除老二到臺北做裝潢生意外,其他幾位都在家種地,並養些雞、鴨、豬為副業。老村長在耕種之暇,練就一身武藝,除傳授弟子外,也為村民治跌打損傷。
吳村長的家,仍是祖先留下的橫一字形磚式老屋,然而其中新式音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一應俱全。
目前礁溪鄉的農業人口佔全鄉總人口的64%;田地面積三千多公頃,佔全鄉總面積三分之一,年產稻米二千一百多萬公斤。

圖2:鱷魚養殖是溫泉區新興行業。由於溫泉時湧,不怕嚴冬,可縮短1/2以上飼期,利潤頗高。(楊永山)
田疇景觀又闊又美
由於此地沒有季風,不必像南部農田一般種植防風林,因此稻田景觀遼闊,極目望去,盡是藍天綠地。尤其特別的是,這片綠色大地中,已看不到窄小難行的田埂,所有農路都是三、四米寬的柏油路面,並砌上混凝土地基,不但寬廣、整潔、平坦,也可防止雜草蔓衍,這是礁溪推行基層建設的成果。
民國六十九年,政府撥專款全面推動各鄉鎮的基層建設,以改善農村交通為主要目標,並兼及消除髒亂與排水溝渠、體育場、活動中心的整修及充實設備等,以改善農村生活環境。這個計畫鼓勵民眾直接參與(捐款獻地),期能藉此體認公共事務的意義與重要性。
早在六十七年,礁溪鄉即已開始從事農路的整建,周鄉長表示,民國六十三年以後,本省經濟快速發展,農業也普遍以機械化耕作,原來窄小的農路不敷所需;而且鋪石子的農路坑洞時見,極不方便。周鄉長深入瞭解農民的需要和願望,並衡量鄉庫財力,提出辦法:凡是節約中元普渡拜拜花費,捐款改善農路者,鄉公所給予三倍的獎勵,即農民捐一萬,鄉公所便加上三萬來完成他們所希望的地方建設。此外,也可以捐地代金,由鄉公所負責拓寬工程費用。

圖3:「竹林四傑」當中的老四林創型,和兄弟合力建立的現代化養雞場。(楊永山)
慷慨捐輸,地方建設順利開展
結果實施甫半個月,農民捐款即達一百五十餘萬、捐地一萬四千餘平方公尺,一時蔚為風尚。「有了這個開端,到六十九年推動基層建設時,礁溪比別的鄉鎮做得又快、又多、又好。現在的礁溪,不但所有農路都鋪成柏油路面,其他排水溝、下水道、市街道路、路燈,五峰瀑布與龍潭湖間長一○五公尺的龍泉橋、民眾活動中心……,也都一一施工,逐年完成。」周鄉長說。
目前,在一般農家中,能像前述吳村長那樣只有一子離家,留住四個兒子耕種且不分家的情形,已很少見。國人有將土地分給子女繼承的習慣,結果耕地愈分愈小,在現代就難以推行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
礁溪鄉南邊的玉光村,兩年前由鄉公所聚集當地廿餘戶農家、一百多公頃土地,實行土地重劃、集體耕作。由縣政府提供新式農機和技術,收成利益則按參與土地、人力、工時均分。二年來,農民不但順利耕作聯合耕地,也由於實行機械化耕作,省下不少時間和人力,可另從事副業,以增加收入。周鄉長表示,礁溪鄉其他村莊,也將開始規劃實施,農村經濟結構將更加合理化。

圖4:鴨賞和金棗糕是礁溪名產,遊客到此都要選購一些攜回。(楊永山)
水塘風光好,塘中魚蝦美
礁溪東邊時潮村、二龍村一帶的水塘,又是一番不同的景緻。此地蝦池、鰻池一方連著一方,每個池子裡,都裝有供氧的水車,白天因日照充分,水中氧氣不虞匱乏;夜裏就全靠水車的轉動,來補充氧氣。入夜之後,水車拍打出朵朵銀白水花,也就在這噗噗的水車聲中,這片原本因鹽分過高而收成不佳的低窪地,農民改營草蝦、鰻魚的養殖,獲得比稻作更高的收益。
上一代的農民大多勤奮保守,以經營稻作為主,甚少從事畜牧、養殖業,就算養點雞、鴨、豬,也只是家庭副業,規模極小。到了第二代,農家子弟多半受過較多的教育,加上農業政策的潮流,他們很會動腦筋,敢於經營大規模的養殖或種植業,並且懂得採行專業化、企業化方式管理,為農村展現蓬勃新機。竹林雞場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圖5:礁溪產茶,常可看到採茶姑娘在辛勤工作。(楊永山)
「竹林四傑」經營有成
竹林雞場座落於礁溪六結村,是目前宜蘭地區最具規模的養殖場,擁有佔地八甲的三層樓雞舍,經常養有三萬多隻種雞,並有全自動的孵化設備。雞場由林家兄弟四人共同經營,被鄉民稱作「竹林四傑」。養雞之餘,他們還兼營香菇、靈芝、果樹的種植和鰻魚的養殖,還投資建築業。
竹林四傑的父親林阿仁,原是佃農,他一直帶著四個兒子,勤墾守分地務農耕地。光復後,經過一連串的土地改革,林家同樣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農地。生活雖有改善,但仍然辛勞、清苦。直到林家腦筋最靈活的老四林創型自宜蘭農校畢業後,他不時想嘗試兼營其他副業,曾與兄弟合作種植木瓜、蕃茄、高麗菜…等,都不很成功。父親保守固執,對他們的企圖心並不贊成,然而林創型也不肯放棄,只有暗中進行。後來他把主意打到家中游走覓食的雞仔身上。
當年的雞鴨畜養不僅規模小,且一般農家對飼料調配、病害防治、產銷配合……等,都沒什麼觀念。林創型受的是現代專業教育,又常在農業書刊中吸收新知,當時,他就想用從「豐年」雜誌中看來的飼雞新法試試看,於是和兄弟「按方抓藥」(調配飼料),並一一為家中雞仔注射預防針。孰知注射後的雞仔有一陣子顯得萎靡不振,引起父親極端不滿。但不久鄉間流行雞瘟,只剩下林家這些「病雞」安然無恙,並且逐漸長得又快又肥,林家兄弟得到信心,開始搭蓋簡陋雞舍,養了六、七十隻雞,試著經營雞場。
竹林雞場在四兄弟勤奮的經營下,不斷改良、不斷擴充,終於略具規模,家中經濟大為改觀。後來老二的兒子林枝漫由中興大學畜牧系畢業後,也加入雞場。這第三代帶入更新的觀念、技術,成為竹林第五傑。
如今的竹林雞場,規模非常可觀,而且採機械式、全自動化管理,每天由此輸出甫孵化的小雞,數以萬計。
養雞之外,他們也在五年前開始以太空包(內為木屑)種植香菇(過去香菇由樹幹培養)。香菇育成後,由人工按大小分類,將菇蒂捲起,送入烘乾機烘乾。這些工作多由林家婦孺負責,甚至八十餘歲的老祖母,也鎮日坐在桌前撿香菇。林家至今未分家,老二較內向,負責農田、果園;老三管香菇、靈芝;老五和老二之子負責雞場;老四則總領家中所有產業事務。

7:近十年來,礁溪養鴨人家多半飼養這種長得快、防疫力高的丹麥鴨。(楊永山)
金棗糕和鴨賞是二大特產
「金棗糕」和「鴨賞」是宜蘭名產,而金棗最大產地便在礁溪。鄉內西邊山坡地上是大片的金棗林,新鮮金棗可供食用,也可以糖漬、鹽醃加工製成蜜餞。至於鴨賞,是一種類似板鴨的燻製品,是下酒佳餚。事實上礁溪養鴨人家雖多,但只有是其中一小部分製成鴨賞,此地的養鴨業仍以養育生蛋的種鴨為主,孵化後供應全省養鴨業所需,也外銷香港。
礁溪西邊山坡下的龍潭村,土地貧瘠,既不能農作,又不適養殖。幾十年來,經過另一番不同的經歷,竟一躍而為僅次溫泉區德陽村的第二大村,也是礁溪唯一的工業區。

圖8.9:金棗和李子是礁溪特產,種於山坡地。(楊永山)
當年貧瘠小村,而今進步發展
這個擁有二千多人口的小村,原本只有少數旱地可種甘薯、花生、生薑,居民大多是在附近山中砍柴為生的樵夫。龍潭國小校長楊錫鑰回憶當年:每回向學生收費,總要拖上一個多月才能收齊;孩子們赤腳上學;便當菜多是蘿葡乾、鹹菜;每到學期將始,老師還得挨家挨戶勸導家長讓孩子上學;大部分小孩念完國小就不再升學了。
然而,當工業化探出它的腳步時,此地的潛力開始顯現出來。這裏離臺北不遠、人力充足、人工便宜,適合設立工廠。臺塑公司看上了這塊地,並表示,凡願賣地的地主,有優先入廠工作的權利。於是幾年之內,臺塑買下大片土地,設立臺麗成衣和臺旭紡織廠。此後許多小廠也看中這兒的地利、人和,陸續來此設廠。於是,工廠提供了四、五千個就業機會,不但龍潭村的就業率高達百分之百(包括婦女),鄰村也加入工廠工作。

圖8.9:金棗和李子是礁溪特產,種於山坡地。(楊永山)
工廠林立,昔非今比
「現在學校開運動會,家長一捐就是七、八萬,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嘍。」楊校長說。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今天的礁溪都是個欣欣向榮的現代化農村,此外,本地觀光潛力也十分雄厚。
鄉公所探測隊最近發現一條日據時代留下的「跑馬道」,比北宜公路短八公里,屆時臺北來的遊客可更節省路程與時間;再者,鐵道如能東移,不但縮短成為直線距離,也可使原本一分為二的溫泉區好作整體規畫;目前鄉公所並聘請礦業局正式勘測此地溫泉,以發展多目標利用:除建立溫泉水上樂園,試營經濟價值更高的養殖或栽培業,更希望能發展溫泉自來水,使溫泉區以外的礁溪鄉民能戶戶有熱泉以節約能源;此外,林美村山坡地上一片百甲土地,礁溪鄉願免費提供給願意前來設校的大專……。這些計畫完成後,將更加速礁溪的繁榮。

圖1:這是開蘭始祖吳沙夫人的墓及紀念碑。(楊永山)
分明只能「二作」,為何被稱作「三收」?
蘭陽平原農作一年二收,這是由於「蘭雨」的雨季過長,雨量過多所致。但礁溪鄉卻始終被稱作一年「三收」之地。所謂的第三收,乃指勤奮的礁溪人於農閒時,所兼營的副業收成。大部分礁溪人在稻作將熟、農事較輕鬆時,多兼做零工,比如上太平山搬木料、做捆工,或進工廠做工,到南方澳海邊撈鰻苗,甚至在梨山果樹成熟時前往採水果等。婦女則在家做手工,或到香菇場、成衣廠幫忙。林美村的老弱婦孺,幾乎人人都有「紮掃帚」的本領,家家戶戶在秋收後都採集蘆草紮成掃帚出售。
礁溪至今沒有歌廳、電影院之類的娛樂場所。儘管入夜之後,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在溫泉區閃爍起來,但那是供外地人玩樂的夜世界。礁溪人有他們熟悉、並願意親近的休閒方式——市集和廟會。而這兩種從忙碌中鬆弛的休閒,都結合了濃厚的宗教氣氛。

圖2.4:礁溪由於颱風多,居宅毀損率高,白雲村黃宅雖只八十餘年歷史,已是碩果僅存的老宅。(楊永山)
民風淳樸,宗教活動不詭異、誇張
每到農曆的初一、十五,德陽村的協天廟前,總聚集了來自各地的小販。入夜之後,一盞盞黃燈綿延數百公尺,熱鬧又有趣。協天廟奉祠關公,是全臺唯一由清廷聖旨敕建的關帝總壇,也是鄉民信仰中心。廟宇建於同治年間,爾後經過多次改建,如今金碧輝煌的廟殿,已多為近人手筆,倒是廟埕上古色古香、建築典雅的戲臺,被專家認為是值得保存的文化古蹟。
初一、十五鄉民進香後,就順便逛市集,採購些日用品,也給孩子買些玩具、吃食。
關公成為鄉民的信仰中心,是因農村聚落的形成,早期有賴道義維持秩序,關公象徵正義,因此成為此地主神。
此外,農村的繁榮,有賴五穀豐收、六畜平安、農民健康,因此,掌管農事和醫藥之神——神農大帝,在鄉民心中也頗具地位。三民村的神農廟也是礁溪廿五座廟宇中的一個信仰重鎮。農曆四月廿四,一年一度神農生日的廟會,是礁溪鄉民心中的大事。
這一天,所有外出的人都要回家。村民一大早就忙碌起來,各在自家門口擺設香案迎接神祇。出巡的儀式從早上開始,一直到日落才巡行完畢。
壯漢扛抬著神轎,由龍隊、獅隊、耍大刀的開道,沿路鞭炮不絕,鑼鼓震天價響,加上尾隨其後湊熱鬧的孩子,這個隊伍聲勢不小。
礁溪沒有乩童,宗教儀式熱鬧卻不過分誇張、詭異,這是礁溪人引以為傲之處。一位鄉民代表分析原因,認為這是由於此地近年來繁榮進步,農民生活安定、交通方便、醫療不虞,因此沒有神棍存在的餘地。

3:老屋門扉緊閉,主人已遷居豪華寬敞的現代化建築。(楊永山)
廟會活動提供很好的休閒與娛樂
神祇出巡歸來,排列在廟前,酬神的歌仔戲便鑼鼓喧天地演將起來,豬公、壽桃、誦經團的吟哦、小販的叫賣……,廟埕的熱鬧,直到入夜才逐漸散去。
廟會日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曬穀場上搭起紅布圓桌,碗筷齊備,桌邊大水缸裏冰鎮著汽水、果汁和啤酒,這是另一種熱鬧。
礁溪人重吃,一般酒席需備廿四道菜餚,豐富極了,外來客缺乏練習,吃撐、吃壞的時有所聞。
除此之外,八月十五林美村的麻糬祭,據說也十分熱鬧。而最具歷史、也最出名的礁溪盛典,則是二龍村一年一度的端午「龍舟競渡」。這項非比賽性質的競渡,已持續一百八十餘年。早期二龍村二龍河上游淇武蘭和下游洲仔尾的平埔番社,由於常有人落水而亡,故競渡祭祠、超渡亡魂。到吳沙平番開墾此地後,這個習俗被漢人延續下來,成為全鄉熱切關注、亦總有許多遠客前來觀賞的傳統民俗活動。
地方建設是不斷發展、永無止境的,而礁溪的發展,最可喜的一點是:在益見繁榮的過程中,傳統農村純樸、勤儉、溫厚、人情味十足的特性,仍然保存了下來。
一家農舍門上貼著的對聯,透露出他們的生活哲學:「世事讓人,天地寬闊;心存忠孝,子種孫耕」,而橫幅「天地人一體同春」,則為此地做了最好的註腳。

圖2.4:礁溪由於颱風多,居宅毀損率高,白雲村黃宅雖只八十餘年歷史,已是碩果僅存的老宅。(楊永山)

圖5:利用地熱種植的空心菜,長得快,且美嫩可口。(楊永山)

圖6:礁溪鄉長周錦(左二),與農民打成一片,對地方建設頗有貢獻。(楊永山)

圖7:蘭陽平原是全省三大穀倉之一,礁溪位居其上,盛產稻米。(楊永山)

圖8:二龍村端午龍舟競渡,已有二百年歷史,是礁溪有名的民俗活動之一。(楊永山)

圖1:歌仔戲和大豬公,為礁溪廟會增添熱鬧與喜氣。(楊永山)

圖2:協天廟供奉關公。(楊永山)

圖3:雕鏤精細的神轎,供神祇出巡搭乘,平時供在廟中不輕易抬出。(楊永山)

圖7:廟會演野台戲時,孩子們好奇的爬上後台看演員化妝。(楊永山)

圖4:礁溪街上滿載日用品的販賣車,沿街叫賣,是都市難得一見的景況。

圖5:白雲村長吳阿蒲(持大刀者),武術造詣高,他手下的獅隊也是廟會不可或缺的要角。(楊永山)

圖6.8:吃糖葫蘆、打彈珠,熱鬧的廟會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刻。(楊永山)

圖6.8:吃糖葫蘆、打彈珠,熱鬧的廟會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刻。(楊永山)

圖1:爬樹、黏蟬,是鄉間孩子的拿手本領。(楊永山)

圖2:勤儉的農婦清早在河邊洗刷竹簍。(楊永山)

圖3:礁溪街道兩旁的溫泉旅館林立。(楊永山)

圖4:鄉民在樹蔭下一面工作,一面閒聊。(楊永山)

圖5:這是當地的鄉民住宅。(楊永山)

圖6:礁溪一民宅客廳。(楊永山)

圖7:礁溪溫泉區有觀光大飯店,也有數十家小型浴室。(楊永山)

圖8:現代農村的田路,堅實、平坦、寬廣。(楊永山)

圖9:溫泉為礁溪帶來許多遊客,觀光飯店應運而生。(楊永山)

圖10:溫泉含豐富的礦物質,可用來製造礦泉飲料。(楊永山)

圖1:龍潭國小的游泳隊,曾在宜蘭縣運中、得到不少獎牌。(楊永山)

圖2:二龍村的小學生放學時騎著小單車回家。(楊永山)

圖3.6:礁溪國小成立於民前一年,是當地歷史最久的學校,那兒群山環繞,碧草如茵,少有戴眼鏡的孩子。

圖4:為使農民安心耕作,無後顧之憂,礁溪鄉公所每年抽出預算的8%(約新台幣400萬元),用在充實社區托兒所的師資與設備上。(楊永山)

圖5:吳沙國中以紀念開蘭先祖吳沙而命名,這是學生在校活動情形。(楊永山)

圖3.6:礁溪國小成立於民前一年,是當地歷史最久的學校,那兒群山環繞,碧草如茵,少有戴眼鏡的孩子。(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