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現場的街頭藝術
為了一探西樂隊陣頭,我們跟著草屯大眾女子樂團前往台灣鄉間一處傳統喪禮會場,才下車立刻感受到人情味,喪家的鄰居們早已準備了簡單的餐食和茶水,招呼大夥,要讓遠道而來的陣頭隊伍還有工作人員先填飽肚子,不要空腹上工。
稍作準備後,時辰一到,草屯大眾女子樂團的成員們,在指揮帶領下,鼓手、薩克斯風手一個接一個,踩著整齊的步伐進場,除了不時地變換隊形,還會一邊揹著樂器一邊跳舞,菱形步、方塊步、活潑地扭腰擺臀……,搭配一首首帶有節奏的樂曲,讓人忍不住聚精會神地欣賞,喪禮會場立刻活絡了起來。進場結束,便是家奠、公奠儀式,此時後場的樂師們會視喪家需求,持續演奏抒情的音樂為會場營造氣氛。
待奠禮儀式結束,西樂隊再次進場,繞著棺木演出,為出殯的隊伍開路,不論天候好壞、路途遙遠,大眾女子樂團用一首又一首的曲子帶領送葬的隊伍前進,風風光光地送亡者最後一程。
在光鮮亮麗的制服背後,樂團成員不懈的練習,北中南全台喪禮跑透透的大眾女子樂團,雖然據點位在南投草屯,但多數的團員並非居住於此,有的住台中,有的從彰化趕來,甚至還有人住在苗栗。團長許雅慈表示,要從事西樂隊表演工作,首要條件是守時,因為喪禮儀式的時辰是一刻也不能耽誤,出團時,許多成員清晨三點就各自從家中出發,在草屯集合後,天還沒亮,許雅慈就開著車載著大家前往會場。有時候一天趕好幾場,整天穿著高跟靴子演出,腳磨破、長繭早已是家常便飯。但,對於西樂隊的成員來說,能好好的替亡者及喪家服務,使喪禮熱鬧圓滿,再辛苦也值得。
屬於台灣傳統陣頭的西樂隊,其實不只在喪禮現身,廟會慶典也能見到他們的身影,只是演奏的歌曲及服飾稍有不同,但都是台灣街頭充滿台式風情的演出。喪禮陣頭裡的西樂隊,在台灣還有個別稱「西索米」(Si-Sol-Mi),因為早期喪禮儀式中所演奏的哀樂,前面三個音正是「Si-Sol-Mi」,人們避諱提到喪禮,久而久之「西索米」就成了喪禮西樂隊的代稱。也因為人們對死亡的忌諱,西索米樂團也無可避免的被民眾認為觸霉頭,早期有些餐館甚至會拒絕穿著西索米樂團制服的客人來用餐。
幸好近年這些對於喪葬陣頭的刻板印象,在專家學者以文化藝術的角度重新詮釋後,已讓民眾漸漸改觀。以草屯大眾女子樂團為例,有回偶然接到慶生演出的委託,在壽星不知情的狀況下,草屯大眾女子樂團突然現身,圍著壽星吹奏,為生日派對增添歡樂氣氛,影片Po上網後獲得廣大回響,也使得大眾女子樂團聲名遠播。在喪葬陣頭逐漸式微的當代,大眾女子樂團一個月至少30多場演出邀約,有時一天甚至連趕四場。一位近期加入的新成員表示,自己就是看到大眾女子樂團的表演而心生嚮往,還帶著尚在唸書的女兒一同加入;和許雅慈情同母女的指揮軒軒,從16歲便開始從事西索米演出,輾轉加入大眾女子樂團,她說自己原本很沒有自信,卻因為不斷地演出、精進,當喪家家屬感動地向團員們道謝,認同樂團的演出,令她萌生快樂與成就感。

早期的西樂隊成員有男有女,近年則多為全女子樂團。 (草屯大眾女子樂團提供)

周到的喪家,在喪葬儀式結束後,會準備豐盛菜餚,慰勞陣頭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