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諺說,「知識就是力量」,世紀末的人們卻驚覺,知識不僅是力量,更可以化為巨大的利潤。
面對新趨勢,行政院推出「知識經濟方案」,揭櫫十年內國民所得增長一倍的「Taiwan Double」目標,藉此勾勒新政府的經濟新願景。然而,發展知識經濟有哪些內涵?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台灣已經準備好了嗎?
你可知道,現代人類百分之九十的科學知識,都是二次大戰後的半世紀內發展出來的;這些知識,到了二十年後的子孫眼中,又不過是他們知識庫存裡的區區百分之一!
「有研究指出,人類的專業知識,在十九世紀時,大約每五十年增加一倍,到了二十世紀中葉,每十年增加一倍,現在則每三到五年增加一倍,」政大商學院院長吳思華指出,知識的爆炸性成長,是二十世紀最顯著的特徵,全球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結構,都在知識的威力橫掃下全盤改寫。

多次贏得國家精品獎的康定公司,是國內少數的醫療儀器廠。總經理郭義松手上展示的,是康定研發的可攜帶式血氧濃度計。
能賺錢的,就是好知識
一九九二年,美國總統柯林頓上台之初,揭櫫了強調研發與創新的「新經濟」目標,其後八年,「新經濟」果然締造了美國史上經濟成長率高、失業率大幅下降且物價持平的黃金年代。一九九六年,OECD也提出「知識經濟」一詞,隨即引發各國政府的跟進風潮。
「新經濟」也罷,「知識經濟」也好,它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又應該如何落實?由於各國的發展需求不同,一直眾說紛紜。
吳思華指出,顧名思義,「知識經濟」就是指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和應用上的經濟活動。這裡的「知識」,可以是各種技術、專利商標、經營know-how,以及個人的創作發表等等。重點不在知識的高下深淺,而在如何把知識化為商品,賺進利潤。
翻開西方經濟史,十六世紀農業社會,農產品是最主要的致富產品,擁有大片土地的莊園領主,就擁有最大的經濟實力。到了工業時代,有錢買大型機器設備和雇用大量勞工、或是擁有煤礦、油田等重要生產資源的資本家,取代地主成為工業經濟的掌權者。然而今天,誰擁有技術、而且是系統化的技術──知識,誰就有比競爭者更多的勝算。
半年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梭羅來台演講時,特別舉微軟公司為例:微軟公司沒有農場油田,沒有造價昂貴的精密廠房,甚至沒有自己專屬的店面,主要產品又是毫不起眼的薄薄磁碟數片。然而,微軟靠著數萬名工程師埋首電腦前寫程式,及做各種技術支援服務,就替老闆比爾蓋茲賺進了數百億美金。估計全球至少三億人每天使用微軟的視窗軟體,一年的營業額可以達到二百五十億美金。

八十九年十一月初召開的全國知識經濟發展會議,奠定了未來台灣經濟發展方向,也是新政府提振經濟信心的一帖葯方。
善用知識「培養皿」
話說回來,以前中國人天工開物,知識及技術的藏量極為豐厚,但在儒家「何必曰利?」的信念下,知識始終沒有和利潤掛勾。今天,面對全球化的經濟變局,化知識為利潤,已是不得不走的一條路。而連接知識與利潤的關鍵,就在資訊科技。
最近剛以國內第一台「指紋門禁系統」二度獲得國家產品形象金質獎的星友科技公司總經理許文星指出,人類歷史就是一部資訊史,試想十一世紀馬可波羅東遊,倘若沒有留下遊記供後人傳誦,豈不是船過無痕,毫無意義?最近大陸秦俑特展在台灣掀起熱潮,也是因為這些殉葬陶俑身上充滿了二千年前的奧秘。
許文星指出,以往人類資訊都必須寄存於物質上,只有少數人才能擁有把玩;一旦寄身的物質毀損,資訊也隨之佚失。然而二十世紀末,拜資訊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可以將各種訊息永久保存、大量儲存、隨意的整合重組,甚至無遠弗屆地交換與傳遞。資訊科技彷彿是知識的「培養皿」,知識細胞置身其中,會自動分裂、連結、衍生、無限複製,開啟了人類知識累積和應用的全新可能。
資訊科技超強的統計運算功能,也使得以往藏在散亂的一大堆數字裡、光憑人腦參不透的種種奧妙,逐漸被分析、釐清,成為一種可以利用的know-how。
「一筆訂單不是知識,然而利用電腦的存檔、連結與搜尋,可以將上萬筆的訂單串連起來,歸納出其中的規律和起伏,這就是知識了,」以網路資訊中心(IDC)為主要業務的安硌穈T總經理張善政指出,從歸納中,不同地域客戶的個別需求、季節變化、產品的市場接受度等都一目了然。出了問題,也可以儘快找到癥結點,避免不必要的摸索和延誤。

機車雖是傳統產業,但若能結合電腦全程控制的自動化設備,也可以增加知識含量,提升競爭力。
人人可以成「巨虎」!
資訊世界,人人平等,龐大的跨國集團固然受惠於資訊科技,而自從九○年代網際網路快速蓬勃後,以前沒沒無聞的小人物,只要寫程式的本領高強,加上創意和努力,同樣有發揮的空間。
以全球「入門網站」霸主雅虎來說,當初不過是兩個史丹佛大學博士班研究生,在企圖為網站名單分類時的突發奇想,希望能找出方便網路使用者搜尋資訊的新方法。就這麼一個點子,努力耕耘六年後,讓雅虎成為市值五百億美金的巨虎,過去五年的獲利成長率達到百分之九千八百,幾乎打破了經濟史上的記錄。
不過,知識雖然代表利潤,但這種利潤的波動極大。華邦電子「知識管理中心」協理曹冠和指出,以前估算一家公司的股價淨值,總不外乎土地廠房之類的固定資產,和庫存現金等流動資產,每一樣都可以掂在手上細細估量。然而知識摸不著、看不到,同樣燒錄在一片磁碟上的軟體,可能索價百萬,也可能一百元有找,有時全憑運氣加「人氣」。這一年來美國軟體公司股價超漲超跌,如坐雲霄飛車,正反映出知識難以定價的困擾。
吳思華則以英特爾為例,說明知識「點矽成金」的威力:一張名片大小的CPU,說穿了就是一塊燒有複雜電路圖的矽晶板。電路板的成本不過一千台幣,但因為其中含有驅策電腦運算的獨門知識,以及「英特爾內建」的品牌威力,硬是叫價近千美元,遠遠超過物質成本。

訊連科技公司以PowerDVD、Talking Show等影音軟體成為電子上櫃新股王,總經理張華禎正是幕後推動者。
決戰資訊業
綜觀全球,知識經濟趨勢已沛然成形,那麼台灣的優勢在哪裡?
半年前才從國科會企畫處長一職轉戰民間的安碁資訊總經理張善政指出,知識經濟的運作基礎是資訊科技,同時資訊產業也是知識經濟新版圖中獲利最豐碩的一塊。台灣的資訊產值高居全球第四,如果加計遍佈全球的台商海外產值,足可穩坐資訊硬體製造業的龍頭寶座。換句話說,堅實的製造基礎、量大質優的資訊人才,是台灣發展知識經濟的最大憑藉。
此外,台灣的教育水準不錯,最近國際發佈了全球三十八個國家的國中生自然科學和數學成績報告,結果台灣國中生的科學成績獨占鼇頭,數學位居第三名,僅落後新加坡與南韓。
「人才為知識之本,」以「Power DVD」、「TalkingShow」等影音軟體備受國際矚目的上櫃新股王訊連科技總經理張華禎說,影音軟體難度高,數學的訓練必須很紮實,這正是台灣的優勢。
雖有優勢,台灣的困惑與不足之處卻也不少。

啊,外太空人入侵?別緊張,這是新車大展中,觀眾戴著特製的「虛擬實境」頭盔,體會一下自己駕駛新型車的超炫快感。(邱瑞金攝)
新經濟?知識經濟?
「首先要思考的是,台灣究竟適合哪一種類型的知識經濟?」吳思華院長分析,目前政府政策著眼的、台灣股市投資人心裡憧憬的,似乎都是美國「新經濟」式的知識經濟,其焦點側重在新興產業,譬如資訊業中的軟體和網路,或是通信、光纖、生物科技等,然而,美國模式可以在台灣複製嗎?答案顯然不樂觀。
美式「新經濟」,一端靠的是極深厚的基礎科學研究,可以產生諸如基因食品等的革命性新產業;另一端則是蓬勃的創新和創業機制,可以讓新點子有發揮的機會。「新經濟」的快速擴張,撐起了近十年的美國經濟榮景,至於原有以製造為主的「工業時代」舊經濟,則逐步地自然割捨,將製造基地移轉國外,而美國廠商仍然可以靠授權技術來賺錢。
「台灣的熱門產業DRAM,當年是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的獨門絕活,」全球半導體設備大廠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台灣子公司公關經理譚鳳珠指出,美國本土DRAM廠儘管紛紛關閉,但迄今全球每年生產的上億顆DRAM,每一顆都要付權利金給德州儀器公司,這是標準的「坐擁知識金母雞」。
「新經濟」是美國獨霸全球的武器,用「知識外銷」取代「商品外銷」。然而綜觀全球,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中,只有美、日、英三個科技大國能夠做到「技術輸出」多於「技術輸入」。換句話說,只有這三個國家的「技術貿易」享有順差,可以靠販賣知識賺錢。其中美國外銷技術的金額是向外國買技術的四倍,每年向全球收取鉅額的權利金,足以彌補它的商品貿易逆差。
對照之下,截至目前,台灣的「技術貿易」仍呈現慘烈的逆差,輸入輸出的金額是二十比一,磅礡華麗的美國模式,顯然難以套用在台灣這樣的小型淺碟式的經濟體身上。
「只要問台灣有多少諾貝爾獎得主,就知道有沒有走美式新經濟路線的實力,」台大管理學院院長柯承恩也認為,「高風險,高利潤」的革命性科技創新,是用大錢堆出來的,而以一九九九年為例,包括政府和民間,全台灣的研發經費加總起來,不到二千億台幣(約六十億美金),還比不上美商IBM一家企業的研發經費,研發不足,知識收割的成果必然有限。

本屆國家產品形象金質獎得主星友科技總經理許文星,提出「C.I.T.」(created in Taiwan)一詞,做為台灣經濟未來的願景。
苦幹實幹,點滴改良
相較於天上摘星式的美式新經濟,「歐洲的知識經濟概念,反倒貼近台灣的需求,」吳思華解釋,OECD的知識經濟,範圍含括各行各業,不管是義大利的皮鞋、荷蘭的花卉,只要能增加知識的含量、善用資訊科技來作管理,再加上創新與品質提昇,都算是知識產業。這對於傳統產業比重高,而且非常倚賴代工製造來獲利的台灣來說,是比較踏實的願景。
攤開數據,一九九八年台灣在美國申請核准的專利數,高達四千五百多個,排名第四。不過其中屬於「發明」型的原創式專利不多,絕大部份是走改良路線的所謂「新型」專利,以提昇製程效率為主。
改良式的創新,既不須花大錢研發,也不須天才式的創意,只要用心就可以。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三勝製帽董事長戴勝通舉了一個例子,一般帽子上都會有一個繡洞,但因為不同機台的不同設計,繡洞從八十、九十到一百針都有,造成品管上的困擾。後來三勝透過電腦程式來控制機台,繡洞一律九十五針,繡完還會自動打一個漂亮的結。就這麼一項小改良,讓單價提昇了兩倍。
戴勝通在台灣、美國、大陸和多明尼加都有設廠,而台灣工資是大陸的十五倍、緬甸的一百倍,「如果台灣勞工也只是生產帽子,的確不划算,但如果台灣勞工可以因為素質高而提出好點子、改善製程,那就值得了,」這是戴勝通的經驗談。他強調,估量員工的價值時,不要光看產品產值,還要看他的智慧產值。堅持在台灣不裁員、也不雇用外勞的三勝製帽,去年截至十月止,接單量比前一年高出六成,業績相當亮麗。

華邦電子半年前成立「知識管理中心」,由協理曹冠和領軍,首要工作是全面盤點散落在公司各部門的無形資產──知識,尤其要「挖」出資深人員的腦中寶藏。
「技術存量」定高下
這兩年來逐漸在世界晶片組舞臺上嶄露頭角、甚至威脅到美國英特爾霸主地位的台灣上市股王威盛電子,則採取另一種漸進式的版圖擴張策略。威盛公關李君偉指出,晶片組產業風險大,所以趁著前兩年台灣股市一片榮景,威盛就抓住時機廣招人才,進行購併與策略聯盟,快速擴大自己的規模。
李君偉指出,以往威盛的晶片組,完全以支援英特爾規格的CPU為主。九八年時,英特爾不顧市場反應不佳,執意推出造價昂貴的RAMBUS規格主記憶體,威盛見機不可失,跳出來呼籲改用國際聯盟制訂、供各廠商免費使用的開放式P133規格主記憶體,首次挑戰了英特爾老大哥的權威。九九年下半年威盛又在美國購併了兩家CPU公司,開始有獨立開發CPU的能力;半年前,威盛進而與美國繪圖晶片大廠旭上(s3)合作,一步步努力充實自己的知識存量。
「手上的技術多了,才談得上系統性的整合,才能嘗試更大幅度的創新,」李君偉指出,以往晶片組的規格都由國際大廠制訂,威盛只能參與,無法主導,而現在威盛的實力壯大後,終於可以慢慢擺脫受人箝制的舊格局。為了因應未來資訊家電低價、全功能而輕便易攜帶的市場要求,匯集所有功能於一身的單晶片設計將大行其道,威盛目前已設計出融合了CPU、主記憶體及繪圖晶片的「三合一晶片」,預計今年上半年正式推出,「從來沒有人這樣做過,這是一項新產品,」李君偉透露。

資訊、知識、科技,不僅引發產業和社會結構的鉅變,而且將全面改寫未來。
請保障「傻瓜」!
不過,知識和創意是無形的,很難證明所有權歸屬,尤其國人對智慧財產權的觀念並未確立,法規的保護也不夠完善,這是台灣發展知識經濟的一大隱憂。
「許多創新只是比別人腦筋多轉了一個彎,一旦揭穿謎底,要模仿並不困難,」張善政不諱言,在業界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某大企業要建構庫存、文件管理等資訊處理系統時,往往會找許多家資訊公司去做簡報,簡報聽多了,外行變內行,最後自己動手做,還以省錢的本事沾沾自喜呢。
張善政指出,一個大創意是靠無數個小創意逐步醞釀的,若小創意不受尊重,得不到應有的市場報酬,慢慢就會扼殺了創新的動機。
國內第一家生產血氧濃度分析儀、耳溫槍等醫用器材的康定科技,目前就遭遇到這種困擾。
康定總經理郭義松指出,用安全簡便的方式、從耳朵來取得體溫,這個革命性的創新構想來自一家美國公司,德國大廠百靈付出了天價,向這家美國公司購買專利來生產。康定依據此原理閉門苦思,最後設計出完全不同的電路圖,也取得了自己的專利。不過當產品推出後,郭義松還是難逃與台灣仿冒者陷入惡鬥的困境中,「等於是把我們這些花錢做研發的開拓者當傻子!」
郭義松無奈地指出,國內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風氣是有改善,但還不足以保障投入研發創新的人。目前康定的實驗室和生產線嚴禁開放參觀,未來更不排除把實驗室搬到國外去,以避開國內剽竊偷窺的眼光。

「何不FUN一點!」新經濟中,創意掛帥,日本新力出產的機器狗「愛寶」,在台北國際資訊展中大出鋒頭。
期待台灣麥當勞
剽竊偷窺,是因為不尊重知識;而對知識價值沒有清楚的認知,則讓台灣產業「坐擁寶山,卻錯失可以用知識賣錢的機會,」政大吳思華院長指出。
「最『正典』的知識商品,應該發揮知識無形勝有形的威力,用很低的成本大量複製,進而賺取超額利潤,」吳思華以美國星巴克咖啡店為例,星巴克難道真的是靠賣一杯二塊半美金的咖啡來賺錢嗎?當然不是,位於美國的星巴克總公司每天忙著處理的,是全球開設分店的授權金事宜;星巴克不賣咖啡,賣的是「教大家如何經營咖啡店的知識」。
同理,神聖不可侵犯的麥當勞「金色雙拱門」商標誰不會畫?永保明亮歡樂的店面設計和促銷手法也未必有多大學問,然而當這麼簡單的商品融合了專利註冊、品牌實力,以及嚴格的管理品質後,竟可以吃遍全世界,讓全球二萬多家加盟店替它壯大事業版圖,還無條件地永遠奉上百分之五營業額做為服務費!
這些年來,隨著台商外移的腳步,「台灣經驗」深入東南亞及大陸,不管製造業或服務業,台商靠著靈活的經營手法,可以快速融入當地社會、獲取利潤。可是幾年後,當台商的手法被摸透、模仿後,就被當地的合夥人一腳踢開,「台商不懂得取得營業知識和商店品牌的專利權,也沒有授權、收權利金的習慣,」吳思華惋惜地說,隨便舉幾個例子:台灣的百貨公司,看起來就是比大陸的國貨公司品味高一截;台灣的營建業頗有一套系統管理訣竅,甚至台灣的鰻魚養殖業等,也都有獨特的技術和經營模式。然而大家只知道私藏知識、埋頭賺錢,卻不知道廣授知識,讓別人替自己賺錢﹗
當然,要想賣知識,需要將知識化為步驟,一步步標準化、系統化,並且賦予鮮明的外在形象,再藉著周延的商標專利來嚇阻模仿者。吳思華建議,國內的經營輔導機構如中國生產力中心、工研院等單位,可以協助廠商做管理制度與經營模式的整理,讓台商獨步全球的靈活經營模式得以複製、授權。
「只要觀念一轉,其實知識經濟可以有很多新內涵,不分產業,不限企業或個人,都可以在這片新天地裡找到獲利的機會,」吳思華說。
展望未來,知識經濟路途遙遠,卻是台灣的唯一活路。如何掃除路上障礙,讓進展的腳步儘量拉大、拉快,是台灣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