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詩人余光中以鐵道將記憶與它旅程般的本質結合得極其動人。
鐵道,確實是許多台灣人成長歲月裡不可磨滅的記憶,也在整個社會發展的脈絡中扮演過重要角色,但對許多人而言,記憶固然珍貴,它卻已退到記憶裡了。然而就在這幾年,鐵道不期然地以復古的時髦姿態再度風靡台灣:彩繪觀光列車在千禧年開跑;內灣、集集、平溪、阿里山等支線與森林鐵路驀然換裝,成為熱門觀光景點;「永保安康」的紀念火車票一賣就是幾十萬張;便利商店也順勢推出各個知名車站的特色火車便當,創造出無限商機!
鐵道旅行的活絡固然與火車迷熱烈提倡鐵道文化有關,但鐵路局、旅行業者、地方政府這幾年來的密切配合、再創潮流,更是老樹逢春的主要關鍵。台灣鐵路旅行到底有什麼魅力?跟我們走一趟就知道。
七月暑假的台北車站第三月台,清晨七點就擠滿了搭車人潮。仔細一瞧,這列火車的氣氛顯得很不一樣,雖然離花蓮要三個小時車程,但許多人已著好海灘裝備,「海灘的渡假從台北車站就開始了,」穿著熱褲、沙灘鞋的林小姐說。
走上火車,車廂設備十分特別,前面三節「商務艙」配備航空級的迴轉椅,一排才三個座位,寬敞舒適。商務艙與經濟艙中間加掛一節餐車,在裡頭喝杯咖啡,望向窗外瞬間掠過的景緻,要將自己幻想成瓊瑤小說裡的哪個人物都深具說服力。
小孩們在火車裡歡樂穿梭,氣氛熱絡,沒有人會嫌吵。穿著改良式阿美族服飾的「溫泉公主」開始在列車上送早餐,笑容甜美,彷彿當年風靡一時的「莒光號小姐」再現。

火車帶我們通往的,是未知的未來,也常是夢想的樂園。圖為花蓮的湛藍海景。
無法停止的笑容
這是每天早上七點二十分從台北往台東知本開出的觀光列車「溫泉公主號」,中途只停靠花蓮、關山與台東,行經東海岸重要龜山島等知名景點時,溫泉公主會以溫柔的嗓音為乘客介紹該景點的特色。另外,鐵路聯營中心與花蓮觀光協會都派有專人在車廂上提供旅遊諮詢。
「氣氛真的很不一樣,每次輪到在觀光列車上執勤,自己的笑容都油然地無法停止,」列車長鄭欽元一派輕鬆地說。
這天,海悅廣告公司六十幾人的員工旅遊將前兩節商務車廂全部包下,小孩們玩成一片,未婚的小夥子將座椅調成面對面,打起橋牌。負責籌畫這次旅遊的總經理秘書劉光君說,花蓮三天兩夜的豪華行程一個人只要一萬多塊,比起國外豪華的旅遊行程便宜又省時間,小孩在車廂中可以隨意舒展,「老闆喜歡這種『雞蛋可以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安全旅遊方式,明、後年的員工旅遊也已經決定了,就是觀光列車可以到達的台東和墾丁。」
溫泉公主號每天所運輸的觀光客頂多只有幾百人,但為鐵路局和花東地區帶來的廣告效益卻無可計數。專門接待觀光列車旅客的花東旅行社總經理鄭進發表示,觀光列車的生意穩定,且偏向知性,許多平時開不了的團,如四、五月時的螢火蟲生態觀察團,都可以湊足人數,這對地方觀光事業的深度與廣度經營都有正面意義。

鐵路帶動昔日平溪的繁榮,老房子也罕見地面鐵道而建,很有採礦山城的特殊風情。(卜華志攝)
鐵路聯營
目前觀光列車分成「溫泉公主」與「墾丁之星」兩列,跑花蓮、台東、墾丁三個旅遊景點,今年下半年還會新闢南迴線列車,具有不賣站票、沒有多餘停靠站、商務車廂、旅行社單一窗口售票等特色,是由國內一百零五家旅行社組成「環島鐵路旅遊聯營中心」,向鐵路局以包車的方式營運。執行長田治成表示,目前離、尖峰平均起來,「溫泉公主號」有六成的載客率,「墾丁之星號」則有五成。
「觀光列車的包裝、行銷、宣傳全由業者負責,專業靈活的操作手法讓知名度在短時間內打開,」田治成說,便當、手機吊飾、原住民服飾在初始階段是包裝噱頭,但未來則具有可以廣泛發展的附加價值。
商人的身段總是比公家機關靈活,觀光列車的便當就分為傳統鐵飯盒與水里蛇窯陶瓷便當兩種,便當大小與菜色時常更換,屏東東港黑鮪魚漁獲期,「墾丁之星」還提供木盒黑鮪魚生魚片便當。
鐵道旅行已成氣候,參與聯營中心經營的旅行社也推出台鐵三大支線的套裝行程,以團體旅遊為大宗。「鐵道旅行成功,主要還是構築在台灣深厚、獨特的鐵道文化與歷史上,」田治成點出台灣鐵道的迷人本質。

阿里山森林鐵道號稱「台灣的貓熊」,是台灣人記憶裡的國寶。(邱瑞金攝)
支線逢春
自一八八七年劉銘傳在台灣興建第一條鐵路開始,台灣鐵路歷經日據、光復初期、革新階段、台鐵轉型等時期,包括日本為充分利用台灣資源所興建與日本軌距相同的主要鐵路幹線、開伐山林所用的森林火車、運送甘蔗的台糖小火車、工程險峻的南迴線......等等,不管是否還繼續營運,在台灣各個角落都仍能看到火車在歷史中所遺落的腳印。鐵路所呈現的面貌多元而深刻,單單研究鐵道發展就可以是一篇完整的台灣現代史,而火車上山下海的靈活運輸,也將台灣地形高低起伏的複雜變化一覽無遺。
「目前旅遊型旅客占台鐵營運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寒暑假是明顯的高峰期,」鐵路局負責運輸業務的專門委員張喜美表示,未來鐵路的觀光功能將會更被凸顯,而台鐵近年來也以蒸汽火車復駛、彩繪火車等方式,喚起社會大眾對鐵道的記憶,並深植鐵路文化的保存。
雖然近年來隨著航空、公路運輸更為便利,台鐵許多支線已先後停駛,但存留下來的部分卻也在世紀初的懷舊風潮中,顯得格外令人珍惜。目前台鐵僅存的平溪、內灣、集集三條支線都與地方觀光節慶結合,推出鐵路「體驗性旅行」,帶動了地方文化的開發與深耕,每逢週末遊客洶湧,更是一位難求。
張喜美舉內灣線為例,新竹縣政府將「客家桐花季」與鐵路結合,深度經營,才兩三年間,整個內灣「像被翻過」一樣,不但內灣老街、內灣戲院、內灣吊橋的景點得以保存,該地區吃飯、喝茶的餐廳也都經營得別具特色,內灣線火車的載客率去年就比前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八以上!

沿著記憶的鐵軌前行,偶然回望,一趟火車之旅,將成為美麗而永恆的回憶。(本刊資料)
永保安康
面對高速鐵路未來的競爭,觀光功能是台鐵轉型的一大轉機,但受到台灣離尖峰旅客量落差極大的情形影響,三條支線目前都是虧本經營,台鐵無力再做更多的包裝行銷。不過觀光列車與旅行業者合作成功的前例,讓台鐵傾向於由地方政府與民間業者負責包裝、台鐵盡力配合的方式經營。
「支線彩繪火車的廣告權利金,如果真有需要,台鐵甚至可以降價或免費,」張喜美說。
雖然台鐵在觀光功能上受限於體質無法施展開來,但鐵道文物、紀念品、餐飲等副產品在鐵道文化被炒得沸沸揚揚的這幾年間,卻也成為台鐵新的「金母雞」,鐵路局餐旅總所去年一年的總營業額就將近十七億台幣,而單單鐵路便當就賺進近三億元。
「餐旅總所有一整個Team在負責商品開發,」台鐵餐旅總所總經理陳清標表示,鐵路商品潛力無窮,從低價位的鋁製便當盒、紀念車票、舊車牌、鐵路倒釘開瓶器,到一台三萬五千元台幣的蒸汽火車「騰雲號」模型、兩萬元的古董對時懷錶,台鐵只要推出商品,無不熱賣。
陳清標說,獲利率最高的,首推台南永康站到保安站的「永保安康」車票,至目前為止,永康站賣掉十幾萬張,加工後以精美包裝在各大車站販售的版本,也銷售近八萬張,「沒有想到只印車票就能這麼賺錢。」
「永保安康」的意義,或許很難向外國遊客道盡,但台灣鐵道旅遊的魅力卻是無國界的。日本鐵道文化專家打越大就指出,台灣鐵道對日本鐵道迷、甚至一般旅客來說,非常有吸引人動身前往的誘惑力。
「鐵路給人一種懷舊的氣息,台灣鐵道規格與日本相同,甚至連一些老式車廂的型號都和日本一樣,如果說旅行的動機是來自於人類對遠方未知事物的鄉愁,台灣的鐵道特別能給予日本人鄉愁與陌生兼具的奇妙感受!」打越大說,他到過四十多個國家從事鐵道旅行,台灣的鐵路最讓他想一來再來,現在他最想嘗試的,就是與新婚妻子來一趟「溫泉公主號」的蜜月之旅。

CK101蒸汽火車風光復駛,將台灣的鐵道文化研究與旅遊風氣帶到最高點。
環遊世界的終點站
另一位鐵路日本網路旅遊文學作家風間浩一,則是因為學生時期的一趟台灣鐵路之旅,開啟了他的國際視野,多年後甚至展開環遊世界的長途旅行。
「原先我只對日本的鐵道旅行有興趣,但台灣鐵路沿線的迷人風光讓我深深感受到,世界上原來還有日本所沒有的動人秘密,」風間浩一說,他還在進行中的環遊世界旅程,最後一站將會是台灣,而多年前在台灣認識的好友已引領期盼很久了。
「在日本,鐵路旅行是主流,對日本市場主推這個項目,勢必會掀起風潮,」錫安旅行社董事長吳西謙表示,目前台灣旅遊業已投入對日本的宣傳,待做出口碑後,香港、韓國、歐美的旅遊市場都大有可為。
打越大說,他來台十幾趟的旅行中,南迴鐵路最讓他印象深刻。
「緩緩滑過高屏平原,通過縣境長長的隧道後,忽地一亮,就是東海岸了,簡直就是川端康成《雪國》一書的南國版,」他說,這時候車廂裡再來根台灣香蕉,人生再沒有比這更快意的事了!

帶著親切的笑容,「溫泉公主號」的列車長與溫泉公主們,讓旅客一上車就沐浴於太平洋熱情的陽光裡。右圖為溫泉公主號外觀。
平溪線
在台灣僅存的三條鐵路支線中,平溪線的沿途風景最美麗。近年來,由於元宵節平溪鄉放天燈活動享譽中外,電影與電視劇也常到平溪老街取景,螢光幕裡的平溪風采顛倒眾生,因此每逢假日,遊客絡繹不絕。
平溪線原為礦業鐵道,民國七年由「台陽礦業公司」修築啟用,起於宜蘭縣鐵路的三貂嶺站,終點為菁桐站,全長十二•九公里,原先以運煤為主,民國十八年日據時代將平溪線改為官營,始有客運服務。鐵道全線蜿蜒於基隆河谷,沿途層巒疊翠,中途有十分瀑布、嶺腳瀑布、大華壺穴等景點,昔日礦業風華遺跡滑過窗外,隆隆行軌配上淙淙水聲,很是動人。
平溪鄉全鄉有十三個礦場,其中鐵路終點菁桐坑原是個繁華的礦業聚落,長條型房舍是罕見地面對鐵路而建,廢棄堆煤場、運煤台車道、日式員工宿舍等礦業遺跡,至今保留完整。石底橋下的石底街,房屋為日本杉木所建,有餐館、商店聚集,是遊客最愛的去處。鐵路、礦場、瀑布、天燈,平溪線所展現的多元風貌也是台灣鐵路支線之最。(林奇伯)

內灣戲院保存著完整的日式風格建築,史蹟豐富了內灣支線的人文內涵。
內灣線
內灣線是支線鐵路中景緻最樸實的一條,因貨運需要,營運量最固定。近年由於客家委員會與新竹縣政府舉辦「客家桐花祭」大力包裝,頗有凌駕過平溪與集集支線的觀光氣勢。
這條因應竹東工業區而修築的鐵路,於民國三十六年首開新竹至竹東路段,當時稱「竹東支線」;民國三十九年,因石灰石礦開採的需要,延伸至合興;民國四十年再因尖石山區木材與煤礦運輸,開通到內灣,全長二十七•九公里的支線鐵道就從此底定。
內灣線沿途可見到平原、工業區、山林,景緻變化大,坐一趟火車會有置身不同時代的錯覺。沿途車站中,合興站是全台僅存的「折返式車站」:該區段因坡度太陡,所以將站內月台鐵道線建成平的,當火車經過幹道線二十五度斜坡,為避免列車交會時煞車不良而下滑,火車進站要先前進再倒退進入站內線,即使非鐵道迷也會覺得十分有趣。
支線終點的內灣村原為油羅溪木材的集中地,曾經繁華一時,民國三十九年是伐木與採礦的黃金年代,建有日式戲院,至今保存完整,電影《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春秋茶室》、《多桑》等皆曾在此地取景,頗受影迷喜愛,而老街上的客家美食也讓人流連忘返。(林奇伯)

九二一地震後,集集車站建築半毀,現已重建完成。(邱瑞金攝)
集集線
集集線是一條命運坎坷的鐵道,歷經民國七十五年的停駛爭議、九二一大地震,今日能再體會一趟集集線之旅,會有無常中更珍惜生命的感慨。
民國十年,日本政府為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廠,開始了集集線的修築,今天集集線全長二十九•七公里,也是南投縣境內唯一的一條鐵路。而集集線不只沿途風光秀麗,沿線的集集車站、明新書院、廣盛宮、目仔窯、水里蛇窯、「開闢洪荒」石碑等,都讓它添上豐厚的人文氣息。
「綠色隧道」是集集線最具代表性的景緻。名間鄉至集集鎮的台十六線正好與鐵道平行,沿途樟樹夾道,茂密相蓋,形成如隧道般的景觀,夏日午後行經此處,陽光與涼風同時從車窗送進,很有浪漫風情。
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地震將集集線折騰得柔腸寸斷,集集車站被震垮,又重新修復,讓這條支線再添傳奇。時至今日,南投觀光猶未完全恢復元氣,集集線業務也大受影響,沿線風光百廢待舉,這時來趟集集之旅,除了為它的重建盡份心力,也彷彿欣賞人生風景,除了平順的旅途,波折坎坷的過程也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林奇伯)
阿里山森林鐵道
阿里山森林鐵路與中民華國同壽,是世界三大高山鐵路之一。和台灣其他鐵路線不同的是,阿里山森林鐵路業務由林務局負責。
台灣歌謠中提及阿里山的不勝枚舉,但「一二三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上有神木......」的童謠唸白卻聞名中外,至今仍是許多離鄉遊子的鄉愁所繫。台灣長大的孩子都知道,要觀賞阿里山一路熱帶林、溫帶林、寒帶林蜿蜒而上的特殊林相,一定得搭乘阿里山鐵路。然而由於檳榔樹、茶葉與山葵的濫種,今天阿里山的林相已破壞殆盡,沿途最著名的阿里山神木也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倒塌,阿里山的多處人為破壞令人扼腕,所幸,阿里山鐵路獨力支撐大局,僅僅「螺旋鐵路」和「之字型路段」,就夠許多觀光客興奮的了。
阿里山鐵路最高坡度達千分之六十二•四,先以盤旋的方式上山,越近山頂陡峭處時,轉為一進一退地以之字型上山,彷彿「火車撞壁」的行進方式,有人說,如果沒有體驗這種滋味,就不算台灣人。
今年初,由於人為疏失,阿里山鐵道發生嚴重出軌車禍,至目前為止,鐵路仍然封閉,期待未來重新出發的阿里山鐵路,可以安全百分百的上路。(林奇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