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的一生雖然剛謝幕,但是,掌聲卻仍然響著,觀眾們「安可」聲不絕......
他,就是以「二十四節令鼓」、「大馬詩曲」等享譽世界的馬來西亞「音樂教父」陳徽崇老師。
61歲的陳老師,於今年7月27日走完一生,他雖然在物質上是清貧的,精神上卻是富足的。在他34年的教學生涯中,栽培了數萬名莘莘學子,可說是桃李滿天下。默默耕耘的歲月裡,他所創作、推廣的歌曲無數,大馬華社的年輕學子都會說,「我們是唱陳老師的歌長大的。」
他的學生遍佈海內外,有在台灣走紅的馬來西亞歌手戴佩妮、新加坡新傳媒小生陳漢瑋、藝人姚玟隆、洪乙心,偶像比賽亞軍石欣卉等等。
傳承陳徽崇「樂教」精神的寬柔中學古來分校教師楊文煌,從14歲起便跟隨陳老師,對老師的往生悲傷不已。追思禮上,他強忍淚水,在老師的靈前指揮著合唱團,為老師獻出最高敬禮,希望老師一路好走!
楊文煌追憶說,1990年他剛學成歸來,找不到工作,陳老師毅然地將寬中唯一的音樂教席相讓,離開了自己執教18年、用心用情甚深的寬柔中學。這份犧牲自己、成就學生的心意,讓他感念至今。

台灣師大音樂系畢業的陳徽崇,在寬柔中學要兼教生物、地理,他同時還是一位業餘攝影家。下為其簡譜手稿。
節,也是一種傳承
馬來西亞國寶級音樂家陳徽崇,1947年戰亂年代出生於中國海南島,6歲時來馬來西亞與父親團聚,中學畢業後負笈台灣師範大學,跟隨史惟亮教授學作曲。
1973年陳徽崇回到大馬進入寬柔中學後,開始了他以樂聲、歌聲、鼓聲,灌溉華社這片音樂荒野的辛勤工作。
在寬柔中學,他不僅催生了合唱、管樂、弦樂、軍銅樂團等8大音樂社團,更有幾項令所有新馬華人津津樂道、至今影響力仍如漣漪般不斷擴散的創舉。
首先,是目前正申列大馬「國家文化遺產」、也被新加坡政府列為申辦2010青年奧運會紀念郵票象徵的「二十四節令鼓」。
「二十四節令鼓」是24面以書法刻著「立春」、「驚蟄」、「春分」等傳統節氣名的大鼓排列成陣,藉著磅礡鼓聲,依序表現出各個節氣的生活意義與精神。
在節令鼓創始人陳徽崇與其弟子、詩人陳再藩(小曼)的構想中,「鼓樂是節慶的聲音,鼓是傳統的脈搏;從單鼓到群鼓,脈搏更由動地而驚天。」
對長年在異族土地上兢兢業業奮鬥,卻始終有著委屈與流放感的大馬華族來說,節令鼓聲不僅撼動人心,在搥擊中發洩了鼓者與聽者的心中塊壘,而且正如馬華詩人溫任平描寫的,「它敲醒了民族的文化記憶,它勾起了民族的文化鄉愁,傳遞著一種獨特邈遠的美。」
更讓人振奮的是,這種從大馬華人靈魂深處躍動出來的原創鼓藝,經過陳徽崇的創始、推廣,20年間不僅風靡了整個新馬華人地區,並出現了如「醉鼓」、「戰魂」等各式各樣青年學子的創新版,而且在台灣、香港、泰國、印尼、大陸各地都先後成立鼓團響應,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玲就以「海外華人世界的文化傳奇」盛讚。二十四節令鼓團曾經「鼓樂回京」(北京),還受邀到大陸湖南參加炎帝神農氏的祭儀,讓這種充滿鄉愁的吶喊「回到了它最該到的地方」。

台灣師大音樂系畢業的陳徽崇,在寬柔中學要兼教生物、地理,他同時還是一位業餘攝影家。下為其簡譜手稿。
華人到處有花蹤
陳徽崇老師帶給大馬華族的另一項文化遺產,則是如今已傳唱在華社每一個角落的「詩曲」。
大馬詩曲的緣起,可追溯到30年前。
1979年,陳徽崇老師指導寬柔中學合唱團舉辦演奏會時,發表了10首他與學生的作品,歌詞則從豐富優美的馬華現代詩庫中擷取。這種「詩曲」──結合詩的想像與音樂美感的曲式,很快便廣受歡迎,如陳徽崇作曲、溫任平寫詩,譜出的「驚喜的星光」、「流放是一種傷」等。
「驚喜的星光」是這樣寫的:
一顆閃耀的星
在人們的驚喜中升起
讓我們仰望
這開始有了亮光的穹蒼
對許多馬華年輕學子來說,「詩曲」正是那顆令人驚喜的星,在兩位大師努力推廣下,「詩曲」成為華社開出的另一朵奇特花朵,曲中深邃的情感與美感,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的馬華子弟們。
另一首陳徽崇與陳再藩聯手創作「花蹤之歌」,讓「花蹤」兩個字,從此成為新馬華人自我識別、自我認同的標記,它的詞是這樣的:
飄洋便過了海,
披荊就斬了棘,
落地也生了根。
靜靜開花,緩緩結果,
海水到處有華人。
華人到處有花蹤。
海水到處有華人,
華人到處有花蹤。

一生為樂教奔走,兩袖清風的陳徽崇,曾經感嘆自己「乾脆去賣牛肉麵算了!」而同為音樂家的太太衛燕貞,則是和他同甘共苦、最知音的人生伴侶。
「傳燈」傳奇
還有一首藉陳徽崇之力,傳遍大馬華社,甚至被尊為「族歌」、「馬華第二國歌」的,則是「傳燈」:
每一條河是一則神話,
每一盞燈是一脈香火,
每一條河都要流下去,
每一盞燈都要燃燒自己。
這首歌,其實是由新加坡作曲家張泛譜曲、作家杜南發填詞,但在新加坡演出後並未引起太大迴響,反倒是由陳徽崇的學生當場記下後帶回大馬,在陳徽崇和陳再藩的推動下傳遍華社,甚至演變成了一種文化儀式。陳再藩曾經記敘:
1978年中秋節,有一首歌在寬柔中學臨海的草場上唱起來,當時明月初昇,海上清風徐來,廣闊的操場上漸漸亮起一盞又一盞的彩紙燈籠,興奮提燈的是童顏、顫顫為孩子點燈的是白髮,歌聲裡這個象徵文化傳統代代薪傳的溫馨儀式,就叫「傳燈」。......
「傳燈」這個源自新加坡卻成為馬華認同的「美麗的錯誤」,背後透露的,正是陳徽崇沒有門戶之見,只想把最好的歌聲獻給他最摯愛土地的赤忱吧。

「鼓樂是節慶的聲音,鼓是傳統的脈搏」,二十四節令鼓不僅是一種創新的藝術形式,也代表大馬華人的昂揚奮起之聲。
馬華文化「四人幫」
1991年,陳徽崇創辦了柔佛音樂藝術學院。雖說是音樂學院,毋寧說是文化學院,在那寬敞的大廳裡,曾是中國相聲大師馬季和趙炎的小品發佈之處,馬季和馬來西亞相聲推手姚新光也因此結下師生之緣。
在大馬新山的文化圈子裡,有「三陳一姚」之說,指的是:陳徽崇、陳清水、陳再藩和姚新光。
寬柔中學校長彭志倫說,其中陳徽崇和陳清水,都曾在寬柔中學教導過音樂和舞蹈,戴佩妮是他們的共同的女弟子。
至於陳再藩,在寬柔中學就讀時受教於陳徽崇,之後畢業於新加坡南洋大學,目前在日本公司擔任高職。出於對文化的熱愛,他用洗鍊的文筆寫下好詞無數,和兩位陳老師合作,加上姚新光這位相聲推手,組成了「四人幫」,為馬來西亞文化事業,奉獻了不少血汗和心力。
對於陳徽崇老師熱心支持文化活動一事,寬柔中學古來分校校長顏光輝深有體會。他說,3年前,當古來分校創建之初,他邀陳老師義務幫忙籌辦多個音樂社團的組織和教導工作,陳老師不辭辛苦和奔波,每天花費4小時,其中兩小時是花在交通上,這樣連續幫忙兩個月。

除了詩曲等藝術創作外,陳徽崇也為許多華社組織及學校譜曲。這首「如風如日」,是為有「族魂」之譽的華社大老林連玉所寫,題字的則是另一位馬華鬥士沈慕羽。
樂聲滿門庭
師母衛燕貞,當年從香港到台灣師範大學修讀聲樂,比陳老師低了兩屆,她不僅是優秀的抒情女高音,還彈得一手好琴。陳老師常到琴室敲門找她,一來一往的,便結下這段千里姻緣。
衛燕貞畢業後,在台灣工作了一年,便南下馬來西亞與陳老師會合;一個月後兩人結婚,開始那段溫馨而又艱苦的歲月。
衛師母說,她娘家家境小康,並不知道原來異地生活是如此艱難。還好,憑著叔叔送的嫁妝,她買了一台鋼琴,在家裡教琴幫補家用。不久,他們愛情結晶陳光裕呱呱墜地,幾年後,女兒陳光梅也出世。兄妹兩人拉得一手好提琴,使陳家的音樂事業得以繼續發揚光大。陳老師身後留下的柔佛音樂藝術學院,目前由光梅一肩挑起。
提起「柔藝」,在馬來西亞南部,可說是無人不曉。它由陳徽崇老師於1991年籌設,股東都是他的好友或學生,一人幾千令吉(馬來西亞貨幣,1美元約合3.4令吉)集資而成。陳老師的不擅理財,也是眾人所知。原本的柔藝有一個大廳,供人演唱、演奏,也常免費借給從中國大陸來的書法家或畫家展覽之用,若是銷售成績不理想,陳老師還經常自掏腰包,捐助來訪的藝術家。

生於海南,長於大馬,淡淡的鄉愁與悲情,讓陳徽崇譜出許多動人歌曲;同樣的基調,也讓馬華文化觸人心弦。圖為陳徽崇幼年與其母合影。
歌聲永留人心
對於這點,衛燕貞雖有怨言,但陳老師依然故我。「對自己吝嗇、對別人大方」,永遠寬厚,永遠樂觀,這就是他的待人處世之道。別人看得心疼,但誰也無可奈何,誰也沒有他的辦法。
陳老師罹癌兩年來力抗病魔,去年曾在寬柔中學古來分校落成典禮上指揮百人樂團與大合唱,也曾在病榻上,對著來訪友人,笑將自己癌腫的肚皮比喻成大鼓。如今哲人已逝,誠如陳再藩所說:
老師,今夜送您,有千萬人重複唱了千萬遍的歌,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歌、血液似川行在我脈管裡的歌,隨花蹤與海水唱到天涯海角的歌。老師,您已不是一個無名的歌者。
8月1日,陳徽崇的骨灰在家人的依依不捨下,撒入了大海。但正如學生們改編「花蹤」這首歌所說,「海水到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徽崇』」,陳徽崇的歌,將永遠傳唱在大馬華人心中!(本文感謝衛燕貞女士及各界人士在採訪過程中所提供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