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優教育在國內實驗了將近十年,卻鮮為人知。最近中國的天才小朋友在國內外紛紛崛起,資優兒童教育頓時成為熱門話題。資優教育是什麼?那些孩子應接受這種特殊教育?我國資優教育現況如何?施行以來遭遇那些問題?該如何解決?……本文為您試作探討。
去年五月,十二歲的華裔小天才羅傑,進入史丹佛大學攻讀碩士,經國內報端披露,備受矚目;不久後,國中數學資優生楊柏因被准許破例跳升師大附中高一就讀;今年三月,華裔學生寧致在美獲得「美國西屋科學獎」首獎;接著,國內國中生於如岡及高中生葉清心參加國際科學工程展,作品分別得到數學、電腦組的第一名及特別獎;……這一連串事件,使得資優教育成為熱門話題。
熱烈的探討猶在繼續中,最近國內又發現一位六歲小神童王乃慶,智商高達一六○,大家再度注意到國內有不少特別聰明的孩子。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下,該如何教育這些資賦優異的兒童?成為大家關心的問題。

圖1:去年八月蔣總統接見天才兒童羅傑及他的家人,並贈送字屏。(金童)
如何培養、利用寶貴的人力資源?
資優兒童是最好的人力資源。因此,如何及早發掘這些有天賦、具潛力的孩子,有計畫地培養他們,以為國家所用,造福社會,是舉世教育界所致力的目標。
那麼,什麼樣的學生,才算資賦優異,可以接受特殊教育?師大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吳武典指出,從世界資優教育潮流來看,早期人們多以高智商者為資優生,比如美國學者維悌便曾界定智商一三○以上者為資優生。
漸漸地,各界又以為,不應武斷地僅以智商來界定資賦優異與否。如今,「創造力」被認為是資優兒童的重要特質。
一九七八年美國資優與特殊才能兒童法案,對資優的定義則是:「指在學前、小學或中學階段的兒童,經過鑑定確認其在智力、創造力、特殊學科、領導力,以及視覺藝術或表演藝術方面,有具體表現或潛在能力者。由於上述原因,他們需要學校提供一些額外的服務和活動。」

圖2:寧致得獎後,我國駐美代表錢復特予接見鼓勵。(金童)
資賦優異宜採多元界定
由上可知,目前資賦優異是採多元性定義,凡在某方面有深厚潛能與持續性優異表現的孩子,都屬資優之列。因此,智商不是鑑定資優的唯一標準,但仍是重要根據之一。
特殊教育專家、師大校長郭為藩認為,特殊能力、創造力、智力三者有相關性。他說:「我相信一個在某一領域中有才華的人,智商絕不會低。創造力高的人,智商一定有相當水準。換句話說,智商高的人,也容易在某方面展現過人的才華。」
他進一步指出,資優和天才有別——資優範圍較廣,而天才則是「資優中的資優」,可遇而不可求。一般而言,資優者的出現率在3%到5%之間,天才則約是萬分之一。
與先進國家相較,我國的資優教育起步較晚。
民國五十一年第四次全國教育會議中,經過與會學者的呼籲,通過發展資優教育計畫。其後由省立臺北師專在北市福星國小、陽明國小辦理「優秀兒童教育實驗班」。民國六十二年起正式在臺北市及臺灣省分北、中、南三區選定六所國小辦理「資優兒童教育實驗班」。從六十八學年度起並將實驗工作延伸到國中階段。

圖3:溫暖而充滿愛的環境,是天才的溫床,這是寧致的全家福。(金童)
國內資優班包括普通能力與特殊才能優異
目前,全臺共有卅六所國小、十九所國中設有資優實驗班,並分北、中、南三區,國小方面由臺北市立師專、臺中師專、屏東師專,國中則由國立師範大學、彰化教育學院、高雄師範學院分別輔導。
就性質言,目前資優班包括普通能力優異(智商在一三○以上的資優生)及特殊才能優異(音樂、美術、舞蹈實驗班)兩方面。
就教學形式言,有集中式和分散式兩種。前者將資優生集中成為特別班,單獨上課;後者前將他們分散在普通班中上課,只有在特定時間,集中在「資源教室」由受過訓練的老師,進行某些特定學科的加廣、加深或加速的輔導。
至於資優教育的教材內容,由於目前屬實驗階段,仍以標準課程為主,由老師自行加廣、加深,以符合資優生的需要。
臺北市中山國小是國內較早設立資優班的學校之一,校長張文華指出,資優班的成立,可使一些天賦過人、領悟力高、學習力強的孩子,不致在普通班中,為遷就一般資賦孩子的學習進度而「原地踏步」。

圖4:代表我國參加第卅四屆國際科技展,于如岡(左)、葉清心(右),雙雙榮獲大獎。(金童)
需經多方鑑定方得進入資優班就讀
「但是,要進入資優班就讀的小朋友,必須經過嚴密的甄選鑑定。」張校長說:「甄選過程包括:老師的觀察與推介、學生家長的觀察與推介、學生本身的優異表現、團體智力測驗、個別智力測驗、創造能力測驗……等。此外,還須經由專家學者組成的鑑定委員會口試通過,才能進入資優班就讀。」
目前中山國小共有五個資優班(二至六年級,每年級一班),採集中方式上課。每班有兩位受過資優教育專業訓練的老師,負責帶領班上小朋友從事富於啟發性和創造力的學習活動。
比起普通班「老師講、學生聽」的上課情形,資優班的孩子活潑、好問、點子多,使得上課氣氛極為活絡。
中山國小資優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清全表示。由於國內資優教育尚在實驗階段,並無具體的制度和教材,上課方式還在不斷摸索、改進中。一般說來,資優班課程經過設計,特別注重加強學生推理、思考、發掘、解決問題等能力的訓練。
例如在語文訓練方面,除豐富的課外讀物,也讓他們說故事、演戲,加強寫日記、作文、童詩創作、古典詩仿作的訓練。自然科則著重實驗與觀察,中山國小頂樓有一片植物觀察園,就是供孩子們實際研究之用。

圖5:特准跳級的資優生楊柏因,經常與父親對奕鬥智。(金童)
學習活動豐富,注重創造力的培養
比一般小朋友幸運的是,資優班同學經常有校外參觀的機會,以印證書本上的知識。比如上到自然科第二冊「蝴蝶和蠶蛾」,老師便帶小朋友去參觀成功中學昆蟲館,並觀賞「昆蟲的一生」影片。上到社會科第四冊「臺灣的農村」,便全體到北市近郊農村實地採訪。
老師們最看重的,在創造力誘導的課程設計。負責教六年級資優班的林素琴老師說:「設計一些新奇而刺激的問題,讓兒童在課堂上,以自由開放的方式自行探索、想像,並鼓勵他們互相討論、自由發表,不但能激發學習興趣與潛能,也能由此發現孩子們豐富的心靈活動。」
比如說,林老師曾要同學想「假如螞蟻的體積比人類大,可能會怎樣?」小朋友的答案豐富極了:「人類成了螞蟻的名菜」、「人類被關在動物園讓螞蟻觀賞」、「訓練螞蟻,做為反攻大陸的武器」、「就算螞蟻比人大,但螞蟻的武器不可能比人類好,因為我們比螞蟻聰明,所以不會有危險。」

圖6:智商160的小神童王乃慶,與學者夏元瑜、沈君山談天並合影。
不強調標準答案
教低年級的戴月娥老師表示,教導資優生時,老師都是幫助學生思考,從不硬性給予標準答案。有一回月考是非題出了一題:「鳥類有翅膀,所以會飛。」一位小朋友因為打「x」被扣分而不服,她說:「老師,企鵝有翅膀,但不會飛。」這位小朋友的抗議,得到老師的接受與鼓勵。
對於高年級的資優班,老師還鼓勵他們編刊物。從策畫、籌款、寫稿、插畫、跑印刷廠到賣書……,全由小朋友分工合作,自行包辦,他們因此從中學到不少辦事經驗。
在這種自由開放的團體埵赤齱B學習,加上他們本身優秀的天賦,資優班的孩子大多看來活潑、自信。
在這些「人文薈萃」的小團體裡,除好奇、好問、好發表的特色外,另有一些異於普通班的現象。

圖1.~3:資優班的孩子活潑開朗,充滿自信。這些是他們的自述。(金童)
競爭激烈、自我意識強,老師得費心疏導
市立師專附小一位資優班老師說:「資優班小朋友各有所長,個個都想在班上出人頭地,誰也不肯服誰。激烈競爭的結果,造成個人主義抬頭、彼此不太合作。男生常以爭吵、動武來解決問題,女生則明爭暗鬥、花招百出。資優班所選出的班長、幹事,往往當了幾天就要請辭,令導師十分困擾。」
中山國小資優班主任吳清全也說:「一般說來,資優生的自我意識較強,多半也有優越感。他們比較精明,善於經理財物,通常對樂捐或分攤班級活動費用,計算得很精;對於共同分擔的環境打掃之類的工作,也會斤斤計較於權利、義務。」
但吳主任以為,給予適度的疏導,加強合作觀念,這些特質就不致構成缺點,還可能是優點。因為適度的分辨你、我,可使他們瞭解人我之分,以免挪用或侵害他人財物與權利;善於處理財物,則可使他們做事有計畫、有條理,不會雜亂無章。
中山國小校長張文華因此特別重視培養資優兒童的愛心與責任感。他常親自帶小朋友訪問養老院、孤兒院,讓他們瞭解社會上有那些需要幫助的弱者,期能激發小朋友的同情心;並讓資優班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幫助啟智班學生學習,藉以慢慢培養他們服務、助人的觀念。

圖1.~3:資優班的孩子活潑開朗,充滿自信。這些是他們的自述。(金童)
天之驕子的焦慮感反而比較大?
從表面上看,資優班的孩子優秀、自信,甚至有點「恃才傲物」。他們往往是家中的寵兒,也是許多團體中的風雲人物,但他們快樂嗎?
根據一項「資優兒童焦慮反應評鑑」的實驗研究,吳武典博士發現資優兒童的焦慮度高於普通班的優等生。
市立師專附小的一項研究報告也顯示:資優班學生情緒穩定性不如普通兒童。
中山國小張校長說:「資優班集英才於一堂,強中又有強中手,競爭相當激烈。小朋友的智商從一三○到一七○以上不等,他們若在普通班必定獨佔鰲頭,但同在資優班,就勢必有高下。自信好強的資優生往往因此會產生挫折感,情緒不易穩定。此外,來自老師、家人的過度期望,也造成資優班小朋友極大的心理負擔。」
小朋友也委屈地說:「別班同學常排斥我們,跟他們在一起,隨便說的話,有時也會被指為驕傲、愛表現;如果不說話靜靜坐在一旁,又說我們自以為了不起。人家好像總看我們不順眼……。」
「普通班同學忘了帶體育褲可到別班去借,但我們不敢去借。他們會說:資優班的也會忘記帶呀?」
「老師常會說:『你們智力都在一四○以上,這麼簡單的問題還不會!』還有一位老師說過:『你們是資優班六年級生,這個問題連我一年級的女兒都知道,你們居然不知道!』。」

圖1.~3:資優班的孩子活潑開朗,充滿自信。這些是他們的自述。
最大的壓力來自父母
最大的壓力恐怕還是來自家長。許多父母一旦得知自己的孩子資賦優異,欣喜之餘,不免抱了過高的期望,以為智商就是成績和成就的保證,不時拿孩子與別人比較,逼著孩子做功課、學技藝,希望他做個全才。
教育界流傳一句話:「資優教育想要順利推展,不只要教育學生,更須費心輔導家長。」
中山國小資優班主任吳清全指出:「大部份家長以為資優兒童應該十全十美,其實智商高表示他有學習知識和技術的潛力,並不等於成就。而且資優兒童的性向也不一,有的長於數理,但在語文方面可能較弱;而語文能力極佳的,卻可能看到數理就頭疼。目前國小資優班採用的是國語、數學、常識三科齊頭並進,難免會有適應不良的孩子,並不代表他們不夠努力。」
有些心急的家長甚至來校質問老師:「既然我的孩子資賦優異,為什麼上次月考,隔壁普通班的李小華都考了九十分,我的孩子卻只考八十九?」

圖4:資優班的小朋友最喜歡利用課餘到資源教室玩電腦。(金童)
理解力強,但不見得都能考高分
吳主任說:「大部分資優生理解力強,卻不愛重覆演練、記憶,因此一般偏重記憶的考題,常使他們無法獲得高分。此外,資優生好奇心強、興趣廣泛,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學習觸角伸向四面八方;而考題多半不會有這些課外知識,因此考試成績實在不足以代表他們的學習成就。」
吳主任同時提醒某些處心積慮為孩子購買坊間有關書籍,以培養他們智力;或參加智力測驗補習班,一心要送孩子進資優班的父母:最好順其自然,萬一孩子的資質實際並不優秀,因「惡補」進班,往往會在激烈競爭中,適應不良、痛苦不堪,造成所謂的「假資優」困擾。
承辦十年資優教育的中山國小張校長,談到資優生的困擾時,還提出一項隱憂:國小資優生畢業後的「出路」問題。
以臺北市為例,目前一共有五所國小設有資優班,卻只有二所國中有資優班;加上學區的限制,大部份國小資優生升國中後,都無法繼續接受資優教育。

圖5:資優班上課,學生很熱中於討論,是很好的腦力激盪。(金童)
升國中後有不適應的問題
張校長說:「資優兒童習慣了開放、自由的教學方式,一旦升上國中,進入普通班後,通常不能適應。而他們好勝、好問、好表現、愛向權威挑戰的學習態度,也容易被視為『異類』,不被接納。我常接到這些孩子來信訴苦,但也只有勸他們努力適應。」
「部分適應不良的學生,由於學習意願降低,課業成績通常表現不佳;加上國中生正值青春期,情緒較不穩定,如果再得不到家長、老師的接納、諒解,萬一誤入歧途,淪為智慧型犯罪者,豈不叫人痛心!再說,國家花費大量經費籌辦資優教育,結果由於不能銜接而功虧一簣,使資優生不再資優,也是教育投資的浪費。」
然而,也有人懷疑:即使順利升上國中資優班,就代表他能一貫完成資優教育、前途坦蕩嗎?
國中資優班不比國小受歡迎
國中資優班自六十八學年度成立以來,已經過四年的實驗階段,在形式上,多採集中式,也以教育部頒佈的課程為基本教材,另由老師依照需要自行加深、加廣。而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是:小學生家長千方百計想讓孩子進資優班就讀,但國中生家長卻對讓孩子進資優班就讀並不踴躍。
臺北市忠孝國中也設有資優班,教務主任吳明翰表示,資優生的家長,往往希望學校保證他的孩子在高中聯考時能進入前三志願,否則寧可讀普通班的好班。
擺脫不了聯考壓力的陰影
家長的態度為何會有這麼大的變化?理由很簡單——聯考壓力。資優班活潑生動的學習方法,和加深加廣的課程安排,在家長看來,都是不務「正業」、妨礙「正課」。
就算讓孩子進入資優班就讀,家長也未必真能接納資優班的教學方式。忠孝國中資優班導師魏仲莉說:「資優班通常在一年級下學期成班,學生逐步適應自由、開放的上課方式,到二年上學期時進入情況,學習興趣正高昂,但往往就受到家長的干涉。」
魏老師表示,國中資優班上課方式多樣而活潑,比如:上英文課時,老師可能要學生依課文所學,自編英文劇本演布袋戲;國文老師則鼓勵創作,有興趣的學生甚至寫出數萬字的小說來;數學科另排有電腦課程;老師還要求學生自選題材作專題研究,這需要花許多時間設計,並得到各處找資料、訪問、拍照、討論、研究、撰寫。而一般二年級普通班學生,比時多已嗅到聯考的緊張氣息,開始準備大大小小的複習考、模擬考,於是心急的資優生家長會不斷要求停止「課外」活動。
「到了二年下學期,教學活動往往就在升學壓力下走了樣。到了三年級,一切加深、加廣的課程就完全停止了。」魏老師說。
大同國中的洪文隆老師也表示,資優班的老師自願多花時間找補充教材,但學生、家長卻未必領情,只希望專注於復誦聯考要考的教科書內容。有時家長甚至會組織起來左右教學活動,常令老師有徒喚奈何之感。
另一位國中資優班老師說:「我們雖極力堅持資優教育的精神,不願使它走樣,又有幸得到校方支持,但其實心裡也很矛盾,因為在現今教育體制下,我們也害怕這些天資好的孩子被聯考淘汰,將來得不到上大學或研究所的機會。」
竟成為「超級升學班」?
在升學主義的壓力下,一些堅持不了的學校為順應現實,遂集全校智商高、學業成績佳的學生於一堂,加速學習、複習,使資優生成為考試的尖兵,以及對外參加各項比賽的利器;同時也締造極高的升學率,成為所謂「超級升學班」。資優教育的精神,也就因此蕩然無存。
將近十年的摸索、實驗、研究,資優教育竟在聯考壓力下走了樣?除了聯考壓力,還有那些問題?為什麼「實驗」十年,仍然未見進一步的辦法製定?
癥結問題在於整個學制
一位市立師專的教授指出:「我國學制有僵化之嫌,教育行政措施反應太慢,很多問題,大家不是不知道,卻往往因牽涉太廣,屢屢議而不決,沒有適時、適切處理。目前國內資優教育並無全盤計畫,只由各校自行摸索,實在不足以提供全面推廣的參考。」
師大教育研究所所長簡茂發則認為,教育乃百年大計,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因此教育當局一向採穩健的做法;而且一項制度建立以前,自應多方面考慮,才能製定出利多弊少的辦法來。
資優教育究竟遭遇了那些問題?綜合專家學者及多位資優教師的意見,分述如下:
第一,關於資優教育的觀念——資優教育在我國已實驗十年,但一直鮮為人知,直到最近天才兒童屢屢出現,國人才開始關心我們的資優教育,但觀念仍然十分模糊。甚至資優生的家長,也未必了然。
其實,資優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盡其才、才得其學、因才施教。資優生並不全是天才,更不是全才。
此外,資優教育並不違背「教育公平」的原則,因為聰明才智過人者,將來可造千萬人之福、服千萬人之務,施以特殊教育,可視為一種投資,以為國家儲備人力資源。這些觀念,仍有待多傳播、多溝通。
第二,關於資優教育的形式——集中式與分散式教學各有利弊。就前者言,將資優兒童聚集一班,施以特殊教育,在實行上較容易;然而資優兒童的個別差異很大,學習性向也未盡相同,目前國、數、自然齊頭並進的集中教學,容易產生適應不良的學生。
資優班競爭激烈的結果,也常使資優生心理負擔過重;而特殊班的優越感,也會造成普通班的自卑。
基於這些原因,教育部從六十八年起再舉辦資優生分散式教學實驗。但在分散式教學實驗下的資優生,在班上被視做「異類」。此外,資優兒童不但要「應付」所有普通班的常態課程,又要多花時間補充加深加廣課程,實在不勝負荷。兩種方式各有利弊,猶待專家研究解決。
第三,關於師資——賈馥茗教授認為,一個資優老師,必須有廣泛的知識,以滿足資優生多方面的求知心;具有容忍力與耐心,以准許學生探索新奇的事物;具有高度的警覺性與活力,以應付無法預料的問題;甚至更應具有與學生相似的創造特質,才能瞭解學生的思想與活動。
國內師範教育所培養的特殊教育師資,偏重於智能不足方面;培養資優教育師資的學校,只有彰化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系資優教育組。此組招生人數有限,且畢業後未必會分發到有資優班的學校,供需未能銜接。
目前資優班教師多由校方推薦,利用暑假修習廿個資優教育學分。這種短期「職前訓練」是否能勝任資優教學,不無疑問。
目前擔任資優教學的老師,也頗多抱怨。他們雖然都是有熱忱的資深教師,但要應付一班智商高,且問題、花招、要求都多的資優生,仍非常吃力。資優班又常被校方指定為「示範班」,要不斷作教學觀摩,各項比賽都需爭第一,又要經常答覆家長的「質詢」,實在疲於奔命。資優班老師每月僅多六百元專業津貼,大部分老師都感覺付出和報酬不成比例。
另有一些不計代價的老師,卻苦於缺少進修機會,文獻、資訊也來源不足。一位資優班的年輕女老師希望,各校資優教師能有更多進修機會,且能經常彼此交換心得。一位男老師則建議學校聘專業人員疏導資優生的心理壓力和困擾,否則從編教材、上課,到解決學生糾紛及心理問題,全由導師一人負擔,實在心餘力絀。
第四,關於教學內容——目前資優班採用教育部頒佈的標準教科書為教材,由老師自行加深加廣。至於多深、多廣?該採行什麼方式教授?則由老師自行決定。
然而,目前的師資既不一定受過專業訓練,在教學之餘還須自行蒐集教材、設計課程,許多老師有負荷過重之感。因此希望學者專家能協助編選補充教材,並設計課程,以為教學的依據。此外,他們也建議多舉辦夏令營、假日研習班等活動,讓資優生能與大學教授、專家學者討論研究,以充實資優教育的內容。
第五,關於鑑定與甄選——吳武典教授指出,目前國內用來鑑定資優生的方式和技術有待改進。有些測驗方式使用多年,保密性不夠,某些兒童以反覆練習的方式,通過鑑定,造成「假資優」的困擾。
由教師觀察與推介,也常因缺乏專業知識及人情壓力等因素而不夠客觀。
由於名額的限制(每班卅名),造成各校取捨標準不一:一般明星學校的資優班學生智商水準高達一四五以上,而偏遠地區的資優班為湊集人數成班,連智商一○○的孩子也接受資優教育,殊不合理,有待確立統一標準。
第六,資優教育的「銜接」與「另闢升學管道」——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目前我國只有小學與國中有資優教育,尚未延伸到高中、大學、甚至研究所,因此無法一貫培育人才。而且國小與國中間亦發生不能銜接、適應的困擾。在目前尚不能延長資優教育的情況下,學者專家紛紛建議:「另闢升學管道」。
去年十一月中旬,教育部做了一項突破性的決定,頒佈「中學數學及自然學科資賦優異生升學輔導要點」。在這個辦法中,規定對各科表現都優異的中學生,准予於二年級時,以同等學力報考聯招;對於數學及自然科資優生,則透過甄試予以保送升學。
教育部今年共核定七十九名資優生以同等學力報考高中及大學聯考。結果國中部份有卅九人參加,廿一名錄取,但有十七名因錄取學校不合理想而放棄;高中部分則有十七人報考,十五人上榜,其中八名準備重考。
對於這項辦法,多數人的反應是核定名單公佈太慢,學生只有二個月時間「惡補」國三及高三課程,準備時間太短。一般認為,跳考生應及早核定,把三年的課程平均分配在兩年中上完才合理。
數學及自然科資優保送辦法中,共有六十九位國中及高中生,經專家學者審慎評選後,參加為期六天的科學營。經過一星期的測試與觀察,再從中評鑑出特優學生,結果有六十一人保送升學。
但保送大學的廿七人中,有一半以上放棄資格而情願自行報考。這是因為按規定,保送大學的資優生,必須就讀基礎科學,例如物理、數學等。然而大部分資優生的理想志願是應用學科,例如醫學、電機。因事前溝通不夠,等到參加甄選後,他們才知沒有自行選擇科系的餘地。以他們的實力,考上理想科系多半不成問題,因此就算入選,也寧可放棄而重考,造成甄試單位的困擾。
或許有人覺得疑惑,何以自然學科資優生可以跳班升學,在國外甚至有十二歲就大學畢業進研究所深造的例子,而人文學科就沒有這種情形——沒聽說過十來歲就修畢法律、政治、比較文學……課程的。這是因為自然學科的研習多半在觀念、數字、符號、演算方式、器材、實驗室……等固定範圍中,可以速成學習;而人文學科是以人、人際關係及其心靈、思想活動為研習對象,沒有經過充分的接觸、體驗,無法成熟,因此仍以按部就班為宜。
至於保送辦法中升高中部份,由於高中不分科系,且都保送第一志願,因此資優生多半欣然入學,但亦有甄選標準的質疑。
忠孝國中一位畢業班導師說:「今年我班上有兩個學生保送建中,他們的確十分優秀,我相信他們參加聯考也穩上建中。但我關心的是那些某些學科表現極佳、因其他科目較差而遭聯考淘汰的孩子。我班上今年就有個學生在聯考中數學、自然將近滿分,卻因語文、社會的分數不夠,而考上最後一個志願,十分可惜。」
有待進一步檢討與改進
當然,任何辦法在初行之時,總有值得商榷改進之處。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湯振鶴表示,資優生升學輔導辦法將在九月份做全面檢討,十月份商定新措施於明年改進。
除另闢升學管道外,也有學者認為改進聯考命題方式,也有助資優生升學。師大教授呂溪木指出,聯考試題應由偏重記憶的命題方式,改為著重理解、思考、創造,果能如此,資優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就會有「用武之地」,且對一般學生也有好處。
更多學者認為,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教學正常化和彈性的教育制度。如此資優教育的種種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所謂教學正常化,是指注重啟發而非填鴨的教學方式,不以聯考升學為唯一目的,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提供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使學生能盡情吸收,發展興趣與潛能。
以美國的教育方式為例,中學生除少數必修科外,可按自己的性向選擇藝術、電腦、健康服務、秘書訓練、打字、修車、速記……等課程。
教育制度宜開放、多元、有彈性
寧致在談到他的母校布朗士高中時說,布朗士提供一切能激發學生興趣與能力的師資與設備。如果學生對某些科學研究有興趣,而校內沒有這方面的儀器設備時,校方也會設法安排學生到附近學校或研究中心的實驗室進行研究。布朗士高中的老師不只灌輸學生知識,且引導學生善用好奇心及存疑的態度。老師從不擔心學生能不能通過考試,也不重視分數。
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資優生的潛力可得到充分的發展。
再如長跑小將蒲仲強,智商一六○,在美國讀初一時,同時選修大四高等微積分。將來只要通過測驗,這些學分可獲得美國多數大專院校的承認。臺大教授楊維哲認為,這種有彈性的教育制度值得國內取法、借鏡。
我國資優教育還在起步階段,必須不斷加強觀念溝通與實務研討,才能使資優教育健全推展。
我們希望經過十年實驗的資優教育,能盡早製定完整體系;更希望藉由這十年的經驗,將資優教育所強調的自發性、思考性和創造性的教學方式,普遍運用在各級教育上。唯有在自由、開放的教育大環境下,資優教育才能真正發揮功效,使聰明的孩子「小時了了,大也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