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莉在九月六日形成輕颱後,由於另一颱風與高壓牽引,就在台灣東北部原地打轉,直到十六日,才在宜蘭三貂角登陸,但行進速度緩慢,時速一度只有三公里,更詭異的是,在肆虐北台灣之後,納莉拒不出海,反拐往西南方向,直撲桃竹苗、台中,沿著中央山脈一路秋風掃落葉地掠過嘉義、台南,十八日夜間終於從安平出海。
行徑怪異的納莉,是西北太平洋首度從琉球海域自東北向西南貫穿台灣的颱風,中心在台灣陸地停留近五十小時,是一般颱風四至五小時的十倍之久,連研究氣象四十年的專家都跌破眼鏡,未來恐怕從學校開始,都得對天象重新作一番認識與教育。
在歷經十天「醞釀」後,納莉與東北季風相互作用,形成「共伴環流」,累積了無數水氣,從十六日夜間開始傾盆而下,各地雨量驚人,分別打破台北、新竹、嘉義等地有紀錄以來的單日降雨量。
短時間內累積的豪大雨,將台灣頭至台灣尾徹底蹂躪,除中南部災情頻頻,阿里山鐵路繼九二一之後再度重創、嘉義縣朴子溪潰堤,連大高雄也無法自外於災情;至於首當其衝的北台灣,災情令人不忍卒睹,百年難見的雨量引發百年不曾出現的淹水,災害不斷發酵,帶出層出不窮的問題。
經過風雨徹夜肆虐,十七日北台灣已成水鄉澤國,除了受基隆河截彎取直之害、短期內過度開發的汐止地區再成水都,台北縣廿九鄉鎮市竟然只有土城、淡水少數地區躲過一劫。至於台北市,除位在河岸與低窪地區的南港、東湖等地,大水淹達二樓;由於八座抽水站、三十五部機組陸續當機,特別在號稱東南亞最大、耗資十三億的玉成抽水站失去抽水功能後,松山、信義等全國最精華的商業區也慘遭「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地上溢出的大水」摧殘,損失估計超過百億。
近年來已受台北市民高度依賴的捷運系統,則由於過度倚恃二百年防洪標準的大傘,只有出入口高度在二百年洪水標準以上,內部阻水設備付之闕如,因此當雨水從板南線南港機廠、昆陽站,與台鐵月台流向捷運各線,捷運員工只能任水竄流,沖垮原本被視為銅牆鐵壁的捷運行控中心。捷運粗估將為此損失五十億,板南線預估停擺半年。台北第三天恢復上下班後,交通空前癱瘓,市府雖推出捷運替代公車等措施應變,台北仍將再度進入至少兩個月的交通黑暗期。
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納莉風災造成全台至少八十四人死亡,十六人失蹤,兩百餘人受傷,十九個縣市受創,農業損失金額近二十一億,地下室淹水超過六千棟,十萬輛車「水」傷。此外,各公私機構行號由於電腦泡水、重要資料流失;全台停水、停電戶超過百萬等等有形、無形損失,林林總總,難以估計。不少市民則家當全失,只剩空蕩蕩的家園;許多商家連營生也成問題。直至十月初,淹水嚴重地區,仍有公司行號與學校無法恢復上班、上課。
雖說九命怪颱納莉帶來超級雨量,但人為因素則是災情加重、地勢較高地區也淹沒的重要原因。長期來山坡地濫墾、與水爭地,造成河川行水區萎縮,再試圖以加高堤防等工程手段對付洪水,在此役中大敗而證實不可行。在諸多人謀不臧因素中,「貨櫃殺人」更是可恨。由於基隆河上游兩岸貨櫃場貨櫃順勢而下,除撞斷基隆、台北縣市橋樑,還阻礙河床,成為沿岸暖暖、七堵、仁愛與北縣汐止、瑞芳等地淹水的罪魁禍首,平日放任貨櫃侵佔河床的縣市政府,頓成千夫所指。
隨著家園重整,政府除宣示加強危機處理的決心,並快速展開發放救助金、與各種免稅措施,檢察官則主動調查貨櫃殺人、抽水站當機等事情是否暗藏官商勾結,可惜對上百萬受災戶而言,種種後續作為只是「後見之明」,每逢災難就引出一堆弊端的情況已屢見不鮮,也讓民眾徒呼奈何。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除慈濟等民間團體不斷送出愛心,謝長廷、余政憲、李雅景等縣市長也伸出援手,浩浩蕩蕩派出救難隊北上協助救災。本著有難同當精神的九二一重建區中寮鄉民,也荷著鋤頭、畚箕、掃把,押著抽水機,到台北內湖抽水、清除污泥、掃街,還報當年北市義助之情。
看來怪異潑辣的納莉,其實頗符合氣候變遷的發展趨勢,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柳中明指出,在氣候暖化的趨勢下,極端變異的天氣將更頻繁出現。自然天候對防災應變體系的衝擊已非常明顯,政府應全面架構出合乎新世紀需求的救災系統及公共設施。
溫室效應、氣候暖化,仍是人類追求高消費生活、剝削自然資源造成,唯有人們從追求高度繁榮的夢中醒來,否則,將如民間流傳的:「象神來了,『桃芝』夭夭,『納莉』逃啊?」一樣,有一天,我們恐怕只能問:大自然是否還願意給我們機會?
p.066
九月十七日清晨,納莉一夜空前豪雨已使基隆河離警戒線僅一公尺,中央社記者攝下這張令人膽戰心驚的畫面,不久果然溢堤。(中央社蘇聖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