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四十到六十,是人生中光環最耀眼,卻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年齡。
「和其他年齡層如青少年、老人相比,中年人常被認定是權力、能力、財力、體力都在高原期的強勢族群,不應該『強說愁』;就算有煩惱,也應該自己有辦法解決,」曾輔導過不少中年個案的活泉身心靈整合中心主任邱加利指出,社會的成見,讓許多中年人怯於開口說出內心的疑惑與掙扎,尤其「有話不輕談」的男性們,常將情緒憋在心裡,對身心的傷害極大。近年來中年罹癌、猝死、自殺的案例頻傳,也顯示中年人的心理問題越來越不容忽視。
如何安度中年變遷?有一些指標可供參考:
一•走好人生每一階段
政大心理學系教授李良哲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詮釋中年,他指出,生命歷程是連續的,從嬰幼兒、青少年、壯年到中年,每一個階段若能走得穩,自然有助於順利過渡到下一個階段。換句話說,中年危機的高危險群,是那些在早年階段就有過適應不良經驗的人。國外研究也指出,社經地位高、資源豐富的人,面臨危機時「抗壓性」比一般人強,解套的管道也多。
臨到中年才講這些,會不會太遲了?曾任專業張老師十多年、以生涯輔導知名的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副教授張德聰說,只要開始,任何努力都不嫌遲。尤其大部分的中年問題是可以預見的,要預防並不難。怕中年婚姻無趣亮紅燈嗎?再忙再累,每一天都要保留一點親密時間給配偶。怕失業嗎?早點培養第二專長,並且養成儲蓄和正確理財的習慣。怕父母老弱病殘難以照護嗎?多陪伴父母,並且鼓勵他們運動養生……。中年麻煩事忒多,儘早未雨綢繆,才不會一下子被群湧而來的壓力擊垮。
二•拋開「老我」,隨時「歸零」
以前總說,中年是承先啟後的世代,然而時代變化如此快速,以往的經驗教訓可能不再適用,倚老賣老只會惹人討厭,因此拋開「老我」、把自己「歸零」,是非常必要的。
活泉中心主任邱加利舉例,許多孜孜矻矻,好不容易幹到主管的歐吉桑們,往往看不慣年輕一代的率性與散漫,殊不知新世代的創意和衝勁可能就從這種漫不在乎中迸發。一味拘泥、用自己的慣性來看事情,只會越看越不順眼,牢騷滿腹,最後被掃到新時代的垃圾堆裡。
時代遽變,牽動角色範本(role model),在新範本尚未建立前,保持彈性是很重要的。
例如這一代的中年女性,是第一代受過高等教育、而且多少接觸過「女性主義」自我實現思想的,因此她們對自己期許高、失望往往也大。許多雙生涯女性,既想像母親一樣是理家高手,又想像父親一樣在事業上嶄露頭角,蠟燭兩頭燒而筋疲力竭,這就是企圖將兩種舊的角色範本強套至自己頭上,而沒有建立新角色範本的後果。其他如堅持當個嚴父、嚴師,堅持做個「無才便是德」的賢良主婦、或者堅持要在同一個公司做到退休等等,都是昧於時代變化,會給自己帶來無謂的壓力。
三•從「外求」走向「內省」
「人生,是從『外』到『內』的開發過程,」國際家庭生活教育中心主任呂麗絲點出一個安度中年的關鍵。她指出,兒童會冀求父母的寵愛,青少年希望同儕的肯定,成年後則希望拿到學位、找到理想工作、升官發財、娶一位美嬌娘……,每個人都是活在外界的期許中,以外鑠的成就為成就──直到中年。
「中年以後,外界能夠給的差不多都給了,求不得的也再奢求無益,這時候疑問來了,」呂麗絲說,許多中年人於是自問,「這些真是我要的嗎?」「我這樣努力追求,究竟有什麼意義?」
疑惑來時,有些人還是照著「向外找答案」的老模式,以為只要換個工作、或是換個老婆就好了!結果衝動地辭掉工作、或是糊里糊塗發生外遇後,才懊惱自己陷入了另一個更大的困境。
「中年,是開始傾聽內在聲音,和自己展開心靈對話的年紀,」呂麗絲建議,問問自己到底快不快樂?喜不喜歡眼前的自己?為什麼?有哪些夢想可以去追尋,有哪些可能必須放棄?到了這時候,不要再拿更多的外在標準來鞭策自己了,接納自己、尋求內在的平衡,毋寧是更重要的。
「內在成就不必和別人比較,」邱加利指出,每個人境遇不同、個性不同,自我期許也不同,沒有高下,不必隨俗,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張忠謀年過五十才接下台積電,走上創業之路,許多年紀相仿的上班族,卻夢想著早點退休,去印度訪求靈師、投入義工組織,作自己愛做的事。在現代的多元價值觀中,你可以享有純屬個人的快樂和成就感。
四•檢視資源,築夢踏實
內省時,許多早已遺忘的夢或許又會浮上心頭,這時不要忘記三步驟的檢視法:「What I want, What I can, & What I must」。空中大學副教授張德聰指出,想清楚自己的需求,再看看可能要付出什麼代價?手邊有沒有足夠的資源?還有,自己的需求會不會和必須克盡的人生責任相衝突?有沒有兩全其美的替代辦法?
環視周圍,許多人在遇到事業瓶頸時,會興起改行轉業、甚至遠赴大陸或東南亞打天下的念頭,為了一圓再創事業高峰的夢想,不少人耗盡積蓄,讓老婆獨力撐持家計,並且忍受異地孤寂之苦。這些選擇沒有對錯,成敗也不能強求,但事前的實質規劃和心理建設一定要做好,才能避免遭受超過自己極限的重擊。
「畢竟,年輕時箭囊滿滿,機會無限,可以隨興射出;到了中年,卻非得是神箭手才行,」張德聰比喻。
張德聰說,人都有夢,保持追夢的行動力,對任何年紀都是抒解壓力的良方。中年人雖然枷累重重,有時甚至會有動彈不得的窒息感,但是「小變可以累積成大變」,先從自己能力範圍內慢慢做起,心境上立刻會輕快許多。
張德聰舉例,你厭恨自己被工作綁死,不能辭職去進修?試試週末選修一門課,可以有效抒解焦慮。或者妳身為家庭主婦,要照顧老少三代,不能出去找份全職工作,享受自我實現的充實感?何妨加入一個社區義工團體,同樣可以建立一些人際接觸,獲取一些成就感。甚至有時候,只要養成一項運動習慣,就可以把中年憂鬱趕跑!
此外,在自覺來日無多、急於追夢時,不要心急,別忘了現代人生通常很漫長,可以分很多階段。當中年的自我、家庭與社會等多重角色彼此衝突時,試著判斷輕重緩急,不要奢望自己一下子把所有人生想做的事都做完。保持從容心境,靜待機會來臨。
五•「轉念」的智慧
中年,人生的路已走過大半,酸甜苦辣也已初嚐。「感謝吃苦,讓我有機會更體悟人生、更瞭解自己,」潛修一貫道、並研究易經與風水的林鴻桂如是說。照護父母、失業、病痛,甚至被人倒帳、遭人欺騙,都可以視為品嚐人生的好機會,也是中年人走向圓熟人生的有用功課。
「念頭一轉,海闊天空,」邱加利指出,自我的調適很重要,人生沒有「非要怎樣不可」的,只要你能接納自己就好。以中年失業來說,有人月薪十萬不夠花,也有人兩萬元可以養好一個家,怕的是堅持自己的十萬身價,而放著眼前兩萬的工作不去做。
張德聰也說,人到中年十字路口,四顧茫然是必然的,但要鼓勵自己向上提昇,「即使有不確定感,也要是正向的不確定感」,至少要努力建立一個方向感。
李良哲在情緒低落時,常會祭出「向下比較法」,「那些老是怨天尤人的人,應該到癌症安寧病房走一圈,就會知道自己有多幸福了,」李良哲笑說。邱加利則鼓勵中年人,不要自閉,一定要出來交朋友,藉著彼此傾吐、互相取暖,來度過生命中的低潮時刻。
最後一點,聽起來有點老套,但許多時候卻受用無窮,那就是「明天會更好」。
「不管憂鬱還是抓狂,不要忘了中年人體內正在經歷一場荷爾蒙拉鋸戰,」張德聰說,就像叛逆青少年,許多時候,年齡過了也就雨過天青了。不要絕望得太早,也不要諱疾忌醫,當情緒失控時,專家會有辦法幫助你的。
p.18
半生桎梏,讓中年步伐顯得沈重。何妨拋開束縛,偷得浮生半日閒,用嶄新的角度去欣賞世界?
p.20
(右)中年有夢,築夢踏實,可以讓人生因此更開闊,更圓熟。
p.22
覺得生活煩悶、內心鬱卒嗎?走入人群、做一點事,會讓你重拾人生的價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