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先生:
貴刊於今年九月號(東南亞版)中所刊出的「小三通金門熱」專題,以各個角度切入主題,從小三通金門打頭陣的原因,再造文化原鄉,先民遺風的宗族文化,一直到熱愛拍攝金門歷史電影的導演,以及充滿金門風情的攝影專輯,讓我對於這塊台灣的小島嶼有了全面的認識,不失為專題報導中的佳作。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此專題裡貴刊沒提供金門位置圖,也沒深入報導金門的名勝古蹟與道地的閩南式小吃。據我所知,金門於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八日正式成立國家公園,是台灣第六座國家公園,面積三七八○公頃。共有古寧頭區、古崗區、馬山區、太武山區、烈嶼等五區,規劃為六大遊憩點,分別是中山紀念林、榕園、雙鯉湖、古崗湖、楓香林及小金門的陵水湖。金門古蹟中的邱良功母節孝坊、金門民俗文化村與文台寶塔都一律採用閩南式建築,因此,這些古蹟都是許多海外福建僑胞最嚮往的必遊之地。
在提倡「新台灣人」的時代,貴刊提供多元文化的精彩內容,但唯獨鮮少報導閩南人的專題,從而讓海外的讀者以為台灣很少也許沒有閩南人。其實貴刊應該知道閩南人與台灣本土脈動融合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所以希望貴刊能在族群、藝術文化或民俗文化的內容中多報導與閩南人有關的專題。
另,《光華》第十期第一百十六頁第二段第六行,中文之「憨囝仔,阮去睡,明天要吃啥?」應為「憨囝仔,阮去睏,明那載要呷啥?」經過更正後以台語將這句子唸出來會更順暢些!
編按:閩南族群是台灣四大族群中的最大族群,也是台灣各方面的主流文化,或許因為如此,感覺上反而不如少數族群,如客家或原住民文化受到注意。其實光華經常報導的民俗藝文專題如明華園、布袋戲、保安宮、龍山寺、八家將等都是閩南文化的經典代表,只是文中未強調此點,以後我們仍然會繼續這方面的報導,外省文化也會加強報導,請讀者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