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威嚴:做最好的自己
印度有句諺語:「孩子小的時候,幫他們扎根;孩子長大了,給他們翅膀。」在跟前跟後、在孩子頭上盤旋不去的「直昇機父母」滿天飛的現代社會,王雅清對7個孩子捨得放手的教養之道,為此諺語做了最佳的示範。
先從扎根說起,「凡事一旦和我們的成長、未來相關,母親就會特別重視。她總是要求我們,不管大事小事,只要去做,就要做到最好──在這方面,沒有通融的餘地。」李家姊弟不約而同表示,媽媽在孩子的學習上是個嚴母,即使最受寵愛的么兒李開復從小就是「小天才」,但有次李開復不用功,母親照樣生氣地把課本丟到門外。
退步時,王雅清會祭出家法;進步時,她也是位大方獎勵的母親。賞罰分明的李媽媽,在李開敏考上台大後,竟然訂了一台鋼琴做為獎賞,讓她至今回想起來仍難掩激動。
另一方面,曾在中國國家級低欄比賽中獲得獎牌的王雅清,身上有著身為運動員「重榮譽」的自豪與態度。因為運動員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專注在當下,不斷突破自己,勇於取得最好成績,落實到子女教育上就是要求完美的體現、不容許軟弱與藉口,「要風光上場,漂亮下場。」。
除了努力學習、發揮潛力外,王雅清一再強調的是守規矩。
「對長輩要有分際、長輩一進屋就要站起來表示恭敬,吃飯不能講話,晚上不能超過10點回家,站有站相、坐要有坐相,直到現在每逢過年,我們都還要跟媽媽磕頭呢!」二姐李開蓉笑著說,媽媽屬於不怒而威的母親,往往一個眼神丟過來,不必疾言厲色,孩子就自動乖乖聽話。因此在李家,媽媽是嚴母,反倒是爸爸成了親子衝突的潤滑劑。
母親對孩子教育的嚴格與善用「機會教育」,讓李開蓉有個至今難忘的回憶。有一次,李家老四上學快要遲到卻還哭鬧不已,於是媽媽便囑咐二姐開蓉「拿家法伺候」;因為不忍心妹妹被打,所以李開蓉並沒有依照媽媽的話行動。結果媽媽告訴妹妹:姊姊不聽話,妳去拿棍子來。最後演變成開蓉被打,妹妹溜走。因為王雅清認為,開蓉居然敢「違逆」媽媽,犯得錯更大。至今60年,這段小插曲成了李家姊妹「算帳」的陳年舊事,卻也證明王雅清將母親這個位置坐得很穩,足以支撐整個家。

「做最好的自己」,這是李開復狂銷兩岸百萬冊的勵志書名,也是母親王雅清對子女最大的期許。圖為她與老三李開蓉(右)和老六李開敏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