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農委會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農業技術交易展」,向國人和廠商介紹農業科技的成果。透過這個展覽平台,農委會希望台灣農業科技的技術移轉和產業化,能繳出一張亮麗的成績單。
農委會主委李金龍指出,以往農業研究多由政府出資,研發成果被視為公共財,不論是新品種或新技術開發,都直接免費推廣給農、漁民或業者使用,很少尋求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只是政府大方,但農友並不珍惜,以致台灣的農業研發成果很快就會出現在中國大陸或東南亞,最後被對手仿製。
近年智慧財產權受到重視,農委會根據「科技基本法」精神,在民國90年研訂了「農委會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將研發成果以有價方式轉移到民間,轉換為具有市場價值的商品。據統計,4年前農委會技術移轉收入不到10萬元,現在累計已超過1000萬元。
1000萬元看似不多,但對研發人員已是一種鼓勵,除了心血成果不再被冰凍外,技轉收入的40%也將歸於技術人員。
以往為了讓更多廠商受惠,農委會技轉多以平均50萬元的「非專屬授權」移轉給民間,但不少想取得市場獨占性的廠商,卻寧願付出高價,希望可以拿到專屬授權,只是卡在鑑價技術在台灣尚不成熟而無法如願。不過最近水試所研發的魚鱗膠原蛋白可能是個新契機。
農委會估算,國內膠原蛋白應用在美容與食用的終端產品商機,至少有新台幣50億元。為了不「賤賣」這項技術,水試所已請有產業鑑價經驗的一家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價值,該公司開出數千萬元令人興奮的數字,可能創下農業技轉收入的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