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天天在
黑珍珠為林邊帶來一道曙光,吸引年輕一代逐漸回鄉種蓮霧;而讓蓮霧躍登成主角,為「蓮霧節」催生的,則是致力改造林邊的一群義工。
小小的林邊如何組織義工團體?他們如何再造林邊?就得從長達一千二百公尺的河濱公園說起。
由市區中山路通往鄉民晨昏休閒的河濱公園、林邊溪畔的道路,原是雜草叢生、廢棄物垃圾隨意傾倒的小路,經過義工與居民、地主溝通,如今兩旁植滿向日葵、馬櫻丹;地主無償出借的泥濘地,現在是錦鯉悠游其中的蓮花池。
林邊的社區改造大約在八、九年前開始,原是國中老師、爾後轉戰省議員、國大代表,現任民進黨立法委員的曹啟鴻,帶著林邊鄉民主促進會一群支持者,開始掃街、淨灘、淨溪的活動。
「雖然十年多前就有人默默為社區奉獻,但他們不敢天亮來掃街,反而天一亮就走,怕人家看到說是瘋子,」民主促進會主要幹部、從事水電工程的吳武達說,一直到三年前沒有政治立場的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成立,才得到鄉民認同。
林邊溪未築堤前常鬧水災,日據時代、國民政府都曾築堤整治,但堤防就是一道冰冷光禿的水泥牆。八十八年曹啟鴻得知水利處第七河川局有意再次整修河堤,提議綠化河堤周遭的休閒地,但有地方人士認為,綠化後若管理不善,更易導致雜草叢生、蛇鼠聚集。協調後河川局同意先讓義工認養兩年,如果成效不彰再鋪水泥。
在文史保育協會和民主促進會的帶領下,很快地,林邊鄉的村里義工隊、老人會、慈濟會員、長老教會、一貫道會員等,都投入每九十公尺為一單位的花圃認養行列,堤面鋪上綠草皮、花台後,成為綿延一千二百公尺的綠色長城。

從垃圾滿佈、雜草叢生的爛泥地,林邊義工一手打造今天的河濱公園花圃,已成為鄉民散步、嬉戲的最佳休閒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