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3國在北非開羅舉行戰時領袖高峰會,習稱「開羅會議」,是二次世界大戰時同盟國14次高峰會中,唯一以「中緬印戰區」對日作戰為議題召開的會議,也是中華民國領導人首度與美英領導人平起平坐的會議,被視為中國戰時外交的最高峰。
1942年戰事艱苦,幸而自次(1943)年起,戰局逐漸扭轉。2月,蘇聯收復史達林格勒,德軍轉為守勢;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將日軍逐出瓜達康納爾島。5月,美英聯軍收復北非,軸心國勢力退出非洲。9月,義大利向同盟國投降。盟軍在歐亞戰場節節勝利,軸心國敗象已露。
美國總統羅斯福著眼於下一階段對日作戰方略的商討,以及戰後國際新秩序的重建,策劃於年底舉行中美英蘇4強領袖高峰會;但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史達林以蘇聯與日本之間尚有中立條約為由,不願與中國領袖會面,致使4強高峰會最終分在開羅、德黑蘭兩地舉行。
1943年11月18日上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伉儷率代表團由重慶搭機,途經印度,於21日上午飛抵開羅,下榻於開羅市郊金字塔附近的「米納飯店」(Mena House)。英國首相邱吉爾也在同日中午抵達;翌(22)日上午羅斯福總統到達後,高峰會正式展開。
在5天的會期中,蔣、羅、邱三人共會面三次,分別是11月23日上午商議盟軍反攻緬甸計畫;25日中午的領袖攝影;26日下午議訂《開羅宣言》文稿。
蔣羅、蔣邱之間亦曾對談數次。中英對談聚焦在緬甸作戰方略,中美對談則更涉及戰後國際政治、戰時軍事經濟,以及對日占領、天皇制度存廢、其領土(包括日本控制的東北、台灣、澎湖、朝鮮、琉球、東南亞與西太平洋諸島等)處置、戰後賠償等要項。
11月27日,羅斯福、邱吉爾轉赴德黑蘭;蔣中正伉儷則在遊歷開羅古蹟後,於當晚搭機返國。12月1日,中美英同時發布《開羅宣言》。
在開羅會議70週年之際,外交部與國史館特別蒐集會議前後相關影音照片及報紙期刊雜誌等史料,讓民眾了解這一段重要的歷史現場故事。

1945年9月2日,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在東京灣「密蘇里號」戰艦上,代表盟軍簽署降書。

蔣中正伉儷在開羅會議期間,遊歷清真寺。陪同導覽者為英國駐開羅官員Robert Hyde Greg。

開羅會議的重要文件,包括《開羅宣言》新聞稿,以及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檔案》中之開羅會議公報中譯稿,譯文由王寵惠起草、陳布雷修訂,蔣中正核定。

1945年9月2日東京灣受降典禮,中華民國代表徐永昌簽署《日本降伏文書》。

1943年11月底,中美英3國領袖舉行開羅會議,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羅斯福總統、邱吉爾首相、蔣夫人宋美齡及三國外交官員合影。羅斯福總統身後戴眼鏡的中國官員,即是《開羅宣言》起草人之一、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王寵惠。

1945年10月25日受降典禮在台北市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典禮後,受降主官陳儀率警備總司令部人員在會場外合影。

開羅會議的重要文件,包括《開羅宣言》新聞稿,以及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檔案》中之開羅會議公報中譯稿,譯文由王寵惠起草、陳布雷修訂,蔣中正核定。

1943年2月18日,蔣夫人宋美齡女士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呼籲美國支持中國抗戰。

開羅會議的重要文件,包括《開羅宣言》新聞稿,以及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檔案》中之開羅會議公報中譯稿,譯文由王寵惠起草、陳布雷修訂,蔣中正核定。

1952年4月28日,外交部部長葉公超(左坐者)與日本代表河田烈(右坐者)在台北賓館簽署《中日和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