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先生:
拜讀光華九十年五月第二十六卷第五期,「街仔頭到農牧之鄉──百年萬丹」一文,描述歷史變遷娓娓動人,但文中第八十、八十二頁兩度提到台灣戰後,比如「戰後農業機械化」,不禁令讀者一陣錯愕,不知「戰後」一詞何所指?是指甲午戰後?還是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台海八二三炮戰?
綜觀全文,「戰後」所指想必是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光復之後,近年來日本人為了避免提到當年發動太平洋戰爭侵略各國的暴行,導致最後無條件投降,被盟軍佔領的亡國窘態,創出「終戰」、「戰後」的一連串中性辭彙,站在日本人的立場可以理解,但是身為被侵略的受害人,明明是「勝利後」、「光復後」,卻也跟著用「戰後」,不免令人扼腕,更對不起千千萬萬犧牲的同胞。我們在用日本資料時,應該多所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台灣光復」絕不能以模糊化的「戰後」一筆帶過,請特別注意。
成立基金會,協助海外第二代
美國 許博惠
編輯先生:
我是光華長期讀者,有兩點淺見提供貴社參考:
一、能經常在美國地區舉辦藝文活動,暑假分東、西部舉行,讓年輕第二代能接受更多台灣文化知識。
二、成立「光華美洲教育基金會」,鼓勵有志青年完成大學教育,讓他們在美國社會傳播台灣的文化;另,欣見貴社於年初即出版過去二十五年光華雜誌中英文總目錄,對讀者極具參考價值。
編按:
謝謝許讀者的建議與指教。您所提的第一項建議,其實是我們一直想做的工作,然而因為社本部在台灣,經費人力都有限,很難實地去主辦這類活動。現在我們已將您的提議轉給美國分公司,將再度研議是否能與其他大中文媒體先合辦「讀友會」活動,或許能藉此讓更多的台灣第二代子弟認識喜愛台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