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於七月推出多項小型主題特展,分別為《紀念蘇軾九百年特展》、《故宮書畫與郵票特展》、《明中葉人物畫四家特展—杜菫、周臣、唐寅、仇英》以及《戴進作品展》。這也是故宮博物院院長杜正勝走馬上任後的第一份成績單。在這場展期達三個月的夏季特展中,觀者可從古書字畫進入蘇東坡波濤壯闊的一生,從郵票品玩典藏名畫,並透過欣賞明代大家唐伯虎師門畫友的人物畫作,和明朝重要畫派「浙派」之祖——戴進的畫作,感受明朝文人畫家的藝術創造力。
蘇軾,不僅是一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個藝術家、書法家、醫藥學家。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不論是詩、詞、文,皆創造出極高的藝術成就,書法更是出色成格,獨領一代。然他一生除了幾年在京師為官翰林學士之外,大半時間都因貶謫,漂泊於蠻荒之地。然而困頓的現實生活反而涵養文人曠逸超脫的生命力,創作源源不絕。蘇東坡在西元一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後,其作品由被毀被禁,到各種箋注紛紛出籠,世代刊印不絕,歷久而彌新。今年適逢九百年,故宮特別籌畫《紀念蘇軾九百年特展》,特選院內所藏蘇東坡詩文集與相關書法、繪畫,並展出其師友兄弟與子嗣之詩文集,如《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蘇文忠公集》等,讓民眾從作品中去認識這廣受愛戴的大文豪。
另一項故宮暑期展覽的重頭戲是明代的人物畫。明代中期,江南地區經濟空前繁榮,帶動富商與縉紳階層對藝術的投入,更牽動藝術形態的發展方向,《明中葉人物畫四家特展》即是將明代中期活躍於江南文化圈的一群職業畫家─杜蓳、周臣、唐寅、仇英,這四位代表人物所繪的人物畫作集結類比展出,可以驗證當代畫家風格交互影響與匯流的狀況。
四家當中,杜蓳因寄寓金陵被冠以「京口派」,屬富涵文學素養的職業畫家;其餘三人皆出生蘇州府境一帶,其中民間熟知的唐伯虎──唐寅與仇英為周臣最傑出的後繼者,三人也被合稱為「院體派」,他們彼此不僅有師承關係,也是畫友。
此次特展,除了另闢專室並陳四家作品,同時也製作局部放大,透過對四家作品中的仕女、芭蕉、竹枝、人物等畫風進行比較分析,對明代於南宋院體風格的傳承與變格,其間脈絡也更顯清晰。細看杜菫的《玩古圖》、唐寅的《陶榖贈詞》二作,背景中的芭蕉、墨竹畫法幾乎如出一轍。在周臣的《甯戚飯牛圖》中的樹石,皴筆飛動,朗健豪獷;在唐寅、仇英、甚至較早的杜菫作品中,都不乏此類潑辣線條。他們精熟的藝術手段,融會了唐、宋以來多元的文化資產,呈現出饒具時代氣息的明人畫典型。
浙派為明代重要的畫派之一,係以南宋院畫體系為宗,筆墨粗獷豪放,而世稱為「浙派之祖」的戴進,更是晚明知名畫家之一。這一次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戴進作品展》即是精選戴進代表畫作,讓觀者欣賞戴進準確的人物造型,頓跌分明的行筆,以及他對畫面經營管理的著重。畫史說戴進「山水得諸家之妙」,可見戴進師承淵源相當寬廣,不但採用南宋馬遠、夏珪院體派的山水畫風,並進而吸收北宋李成、郭熙畫派精華。在戴進《春遊晚歸》、《長松五鹿》等畫作中,其筆墨多取法南宋時代馬遠、夏珪一派,特重留白。他更進一步以大膽的筆觸,強調豐富筆墨的效果,奔放不失法度,嚴謹中又富有瀟灑俊逸,乃成大家。
暑期特展中最貼近生活的,大概就是故宮與郵政總局合作的《故宮書畫與郵票特展》,將曾印製為郵票的典藏畫作與郵票並列展出,讓集郵者可以一睹郵票中的書畫全貌。故宮書畫自民國四十九年起就與郵政總局合作,作為郵票設計的圖案題材。其中又以手法寫實細緻,畫面又有意境的宋代冊頁效果最好。
這次為了配合夏季特展,故宮並籌畫於八月一日至五日舉行《清涼一夏,逗陣來故宮》暑期文物研習營,邀請專家學者針對畫、書法、青銅器、瓷器、玉器、雕刻等安排基礎入門課程,讓對藝術有興趣的民眾能更了解文物之美,此一活動展現了故宮年輕化的企圖心,也拉近與民眾之間的距離。
p.80
民間傳說中的明代才子唐寅風流倜儻,他所畫的這幅《陶穀贈詞》是描寫五代戶部尚書陶穀在奉旨出使南唐途中,於驛站內邂逅美女秦蒻蘭,詞贈佳人的浪漫情節。(故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