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陸山西劉旭
編輯先生:
我也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圖書館裡發現「光華」的。它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開本大,印刷精美,給人一種新鮮感,而且紙張質量優良,中英文對照,明顯高出大陸諸雜誌一等。
我在圖書館裡見到的大概是九四年第四期,這期內容我大致翻了翻,覺得有些地方,不太合我口味,但從總體上說,「光華」辦的還是很好的。
海峽兩岸,同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卻因歷史的原因,被隔絕了數十年,兩岸的中國人都缺乏彼此的了解,對方的世界在自己的心目中經常是與實際情況有很大的不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憾事。我也一樣,對寶島台灣,也只是從報紙中、電視裡有一個很模糊的印象,更談不上了解了,再加上兩岸在政治上的敵視,兩岸直航尚未實現,更為大陸與台灣彼此的真實深刻了解製造了障礙。
貴刊在九四年八月號的《光華》我已拜讀,與四月號相比有了不小改觀,特別是對大陸方面的報導增多,從《MIT到MIC》和《女人與農村》不但真實地反應了大陸的現狀,而且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希望你們在這個方面上堅持下去,多刊登一些關於大陸經濟文化、風土人情等方面的文章,你們雜誌應該加強海峽兩岸的報導,作為兩岸交流的橋樑。
文.美國方傑明
編輯先生:
您好!在國外能讀到中文的報章書刊,彷彿找到了心靈的避風港,而光華成為我的最愛,她比一般的書刊更有深度,不是過眼雲煙的政治變動、經濟消長、社會起伏,而是真正觸及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深處,她報導一般報章書刊所忽略或淡化的小地方,而這些小地方正是「我們」和「其他人」最大不同的地方。她深入淺出地報導,使我比在台灣更了解我生長的土地,而所呈現一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她比其他報章書刊更有一分「人文關懷」。
此外,她的英文方面,撰寫得非常優雅貼切達意,不遑美國最好的雜誌。使我在介紹台灣給外國友人時,助益甚大,更提高我的英文表達能力也有潛移默化之效。
最後,我只想提出我一點小小的建議,在海外版方面,希望能提供海外讀者抒發生活感懷的園地,和每月選擇中文最好的詩歌、散文和小說,中英文並列,也讓外國友人有機會多了解中文方面最好的文學作品。
編按:本刊已開闢有向海外徵求稿件和圖片之專欄,詳請參閱光華報導。至於散文、小說譯成外文,同步刊登一事,由於事涉著作、版權等事宜,本刊評估中,希望將來能夠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