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秘書長為我們說明貿協過去與現在的工作重點有何改變?
答:貿協成立初期,國內大多數的出口商都只是被動地等客戶上門,沒有主動推銷產品的能力。因此貿協當時的工作重點,擺在如何協助國內出口商找買主,經常組團出國訪問、參加國外展覽交易會,或在國內外舉辦展覽交易會,主要目的在增加買賣雙方的接觸機會。
現在國內廠商已有能力組團出國或單槍匹馬到海外找買主,逐漸不再需要貿協「帶路」。貿協因此展開第二階段的工作,就是協助廠商瞭解海外市場,以為生產的依據。我們從去年開始有計畫地做海外市場調查,並協助廠商做產品設計,以提高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問:貿協在海外設有許多辦事處,但據一般反應,辦事處人員蒐集的商情,在時效、內容方面,往往不能符合廠商的需求?
答:大家不瞭解,日本商社在海外的一個分公司,起碼都有一、兩百人,一人只管一種產品,因此能提供詳盡而深入的商業情報。然而,貿協在海外每個辦事處只有一、二個人,而且多半不是專業人員,只能盡量把蒐集到的資料,用電報或信件寄回國內。
問:以貿協現有情況,能否在海外辦事處派駐較多的專業人員?
答:不可能,因財力、人力不夠。有人認為韓國的KOTRA商情蒐集得好,但卻忽略了它的經費、員額和駐外據點,都比貿協多一倍。且KOTRA的服務對象只有三千多家貿易商,而我國貿易商數目超過韓國十倍不止,貿協在能力上確有不逮之處。
問:最近外界對貿協有很多批評、建議,秘書長的看法如何?
答:有很多建議,其實貿協早就做了。例如有位教授說,貿協沒有蒐集商情資料,事實上那一直是我們的工作重點之一。也有些批評,其實並非貿協的工作,例如有家廠商負責人說,貿協未替廠商解決貿易糾紛,其實處理國際貿易糾紛是國貿局第五組的事。但這些說法,也反映出貿協的宣導工作做得不夠,有待加強。
我不敢說貿協沒有缺點,但我們一直都在檢討、改進。會內有四百多人,難免有良莠不齊的情況,但這並非是無法彌補、改正的錯失,只要有人指出,我們會設法改善。
問:經濟部最近成立「外銷服務團」,工作內容會不會和貿協衝突?
答:不會有抵觸。從某個角度看,外服團的工作可彌補貿協的不足。過去貿協一直忙著推展業務,並未積極主動和國內廠商接觸。外銷服務團出差到各地拜訪廠商,發現對方有困難,便介紹利用貿協的服務。打個比方是:外銷服務團「出診」,貿協「門診」;出診無法治療的病症,便轉到門診來。
問:最近一些報導提到,貿協成立之初,報考對象必須具六年以上的貿易工作經驗。以後標準陸續降低,只要大學畢業、英文好的人都可報考?
答:貿協成立之初,人手缺乏,考進的人必須立刻獨當一面,因此需要有工作經驗。後來加入的新人,可由老手訓練,就不一定非要有經驗不可。因為貿協不僅要有「將」,也要有「兵」。至於應考人需不需要有經驗,視不同的職務而定,並非一成不變。
問:貿協十位處長當中,有六位處長年齡超過六十歲,二位近六十歲,因此有人認為貿協有老化的危機?
答:貿協有部份主管是年紀較長,但也有年紀很輕的。何況現在六十多歲也不能算老。貿易推廣工作需要有經驗,只要體力好、經驗豐富,還是能做事。
問:有人批評貿協有很多「空降部隊」,人事管道不暢通?
答:用空降部隊是不得已的。當基層幹部的能力、資歷還不能升做一、二級主管時,只有從外面找人。但若說貿協的主管一律是空降部隊,是不正確的。目前國內的十位處長,有六位是副處長升的;十位副處長,有七位是經考試錄取、由基層昇起的。
問:聽說秘書長每年要出國十五、六趟,必須如此嗎?為什麼?會不會影響會內業務運作?
答:出國是為了在國外打開關係,建立臺灣產品的知名度。日本幾個大百貨公司在我國設立採購事務所,就是我去拜訪他們的董事長促成的。所謂「擒賊擒王」,如果我不出馬,對方主將就不會出面。如果我派個同仁去,多半不可能見到高級人員,就算勉強見到,說的話也缺少權威性。所以我必須親自出馬,因這是推廣貿易最有效的做法。
會內業務一直採分層負責,我管處長,處長管組長,組長管組員。貿協有好幾百人,我不可能每個人都管,便把事情交給處長負責,我出國時,業務不致受影響。
問:有廠商反應,從未自貿協的服務中得到好處,對於這種受益面不均的現象,您的看法如何?
答:我國出口廠商有四萬多家,貿協不可能面面顧到。貿協有豐富的資料,經常舉辦市場報告、商品展示會等活動,消息都會見報,但仍有廠商漠不關心或不懂得利用。相反的,積極主動的廠商就獲益頗多。
何況受益有直接和間接兩種,從整體而言,貿協協助某些廠商做生意,就能為國家爭取外匯,促進社會繁榮,其他廠商一樣會得到共存共榮的好處。

圖:貿協的台北資料館,平均每個工作天有五百人次前往查閱資料。(鐘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