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伐木的年代
從文獻裡,爬梳車埕的前世。車埕在地企業「振昌木業」第三代傳人,同時也是林班道商圈總監孫嘉璐和我們說起近代車埕木業的興衰。
孫嘉璐的阿公,振昌木業的創辦人孫海,出身雲林口湖,年少時到阿里山謀生,後來在嘉義創業成立木材防腐工廠。1958年,標得當時林務局巒大林區管理處所屬的丹大林區第八林班的伐木權,開啟了伐木事業。
孫嘉璐解釋,當時合約附載要修一條道路往丹大林區,地圖上畫一條線很簡單,但實際上要繞著山走,開闢過程異常艱辛,全長68公里,號稱是台灣最長的林道,亦是今日登山客通往台灣第二高的高山湖泊「七彩湖」的主要路徑。
「那時候阿公看到地利之便,從山上下來的木頭可以從這邊(車埕)搭火車運出去,所以就在車埕買地,設立工廠。」孫嘉璐說。那是台灣靠林業資源賺取外匯的年代,但伐木賺的也不是輕鬆錢,六年級後段班的孫嘉璐,雖然沒經歷過那個年代,但聽長輩說故事,再加上老照片,拼湊出昔日伐木的光景。以前上山是兩台貨卡車為一組,車上裝設有吊車,因為山路狹窄,不好過彎,某些路段要先讓一輛車先行,再把木頭吊到另一台車上,這樣慢慢的運送,「聽長輩說,以前從山上運送巨木到山下,要花一個禮拜的時間。」剛整理完振昌90週年的紀念展,孫嘉璐指著老照片解釋,「載運原木的貨卡車門都被拆掉,不是要方便上下車,而是真發生意外,可以隨時跳車保命。」
振昌木業剛開始以防腐木材為主力,生產電線桿與鐵軌枕木外銷。後來,事業擴展到鋸木和各式的木材加工,出口到鄰近國家。最有名的當屬日本明治神宮的大鳥居,至今到訪明治神宮,還能看到告示牌上言明原木來自台灣的丹大林區。

從老照片追憶大伐木時代的記憶,用蒸汽火車載運原木、丹大林道上運木的險峻。(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從老照片追憶大伐木時代的記憶,用蒸汽火車載運原木、丹大林道上運木的險峻。(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振昌木業90週年紀念展,收集了關於木業的點點滴滴,讓旅人更了解車埕的過往。

振昌木業90週年紀念展,收集了關於木業的點點滴滴,讓旅人更了解車埕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