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首,打出夢想
台灣棒球始於日據時代,建國中學於1906年成立了台灣史上第一支「野球」隊;而第一支全由台籍學生組成的球隊則是1929年的台中一中棒球隊。棒球傳入台灣近30年後,1931年更由嘉義農校打進日本「甲子園」高中聯賽奪下亞軍,成為第一個發展高峰。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於1951年組織了第一支國家棒球代表隊,象徵戰後棒球運動的復興,不僅「國球」地位更加鞏固,更意外成為國家榮譽的象徵,直到今天仍是如此。
1968年由偏遠台東布農族學童組成的紅葉少棒隊,憑著「以石為球、削木為棒」苦練不輟,竟以7:0的懸殊比數,打敗了來訪的日本和歌山調布隊,大大提振了民族士氣。
1969年金龍少棒隊首度出征,即在美國威廉波特舉辦的23屆少棒錦標賽中奪冠,當天深夜全國民眾守在收音機前徹夜不眠,當中華小將以5:0勝出時,大街小巷歡呼聲與鞭炮聲不斷,總統與各級政要紛紛拍電致賀。隨後的七虎、巨人、立德等少棒隊陸續前進世界棒壇,並於1974與1977年兩度奪得少棒、青少棒、青棒「三冠王」榮銜;在台灣黯然退出聯合國、風雨飄搖死守孤島的1970年代,棒球的輝煌戰果,大大撫慰了國人不安的心。
1970年代也是旅日球員王貞治大放異彩的時期,其獨特、宛如金雞獨立的「稻草人式」打法威震八方,並於1973、1974連續兩年獲得日本棒球聯盟的三冠王頭銜(打擊率、全壘打及打點),更在1977年9月3日擊出個人生涯第756支全壘打,創下世界紀錄。特展現場也展出了各種王貞治圖片與文物,讓人遙想當年「台灣之光」的盛況。
1980年代,三冠王世代紛紛進入成棒,面對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依舊佳績頻傳。1983年中華隊在亞錦賽中首度奪得冠軍,並在隔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中經歷14局延長賽擊敗韓國,奪得銅牌。1992年奧運首度將棒球列為正式項目,中華隊一舉奪下銀牌。
1990年以4隊的規模開始、隨後陸續增加為7隊的「中華職棒」,則使長期難以解決的選手發展問題有了出路,也使台灣成為亞洲第3個(次於日、韓)、世界第6個擁有職棒的國家,開啟台灣棒球運動的新紀元。
職棒熱鬧開打,至1997年已突破1,000萬觀賽人次,球員的待遇水漲船高,生活大為改善。社會各界也高度重視,棒、壘球隊數量不斷增加,更促成了該年「台灣大聯盟」的成立,與中華職棒一起搶攻龐大的棒球市場。
然而,1996年與2005年先後爆發的大規模職棒簽賭案,卻使這股棒球熱潮急速冷卻,球團經營陷入困境。兩大聯盟被迫於2003年合併之後,這股頹勢稍有緩解,但當年盛況已難再現。

靜靜地躺在展示櫃中的歷史文物,見證著一段段令人熱血沸騰的光榮棒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