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平均壽命是79歲,若以生命歷程來看,就學是第一幕、開始工作是第二幕、退休就是第三幕人生。
以往每一階段平均經過24~30年,但現在因醫療科技進步,改變了一切,第三幕人生慢慢延長,甚至可能超過前兩段。
前些日子,我的一位私塾老師106歲辭世,讓我對「高齡」與「不服老」有了另一番領悟。毓老師身分特殊,他係前清親王後裔,因戰亂、歷史作弄,一人在台以民間講學的方式講經一甲子,誨人不倦。我入學時,他已七十多歲,但耳聰目明,健步如飛;每晚上課神采奕奕、聲如洪鐘,精神矍鑠,夏天布衫、冬天長袍,鬚髯飄長,舉止氣象就如現代版孔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大學畢業後,我離開書院,二十年後一度重回,斷斷續續,直到日前聽到他過世的消息,悵然若失。
門生為文紀念他,提及九十多歲時他回東北老家修繕祖陵後,還有好多想做的事:辦基金會、辦養老院,耄耋之年,毅力驚人。
我住的台北南區,是一個老年社區,每天都看到不同的老人樣貌:有六十多歲的兒子牽著老媽媽散步的;有獨居老人拄著拐杖下樓,走到公園運動的;有每周固定為社區收拾資源垃圾的;有坐著輪椅被看護推到戶外曬太陽的;當然還有臥病在床走不出家門者??
「銀髮海嘯」現象,全球皆然,對社會的衝擊也顯而易見:照顧與社福成本大增,財政負擔加劇;青壯勞動人口減少,經濟成長減緩;甚至中老年人可能因心態保守,而不鼓勵創新,引發世代衝突等。這些沉重的壓力與負面衝擊,亟需站在制高點上思考,擬出對策。
但另一方面,既然,你我皆會老,高齡社會也已是事實;那麼坦然接受,是不是勝於拒絕面對呢?重要的是,如何迎老?
年輕老人服務老老人,儲存志工人力,我們做得不錯,內政部統計,台灣志工一半是50歲以上者,年過半百者更能體會助人的快樂,這是健康老化的藥方之一。
高齡醫學的「整合式照顧」則正在起步,5年前台北榮民總醫院成立的高齡醫學中心就導入此觀念;該中心曾追蹤四十多位、平均年齡84歲的患者的用藥習慣,發現這群老人每天平均要服用9.6種、15顆不同的藥,經過醫師一年治療後,協助降至6.5種、9.5顆,大幅降低老年患者用藥過多及過量的危險,這是健康老化的藥方之二。
樂齡大學「樂在學習」,越來越多老年人戴上方帽子,挑戰自我;但如果學習能配合職涯延長的概念,就更好。在知識經濟對統整能力的要求下,過去以「年齡」作為職場進出標準的傳統思維,已面臨徹底解放,職場的年齡歧視和「銀色天花板」必須被打破,因為青壯人口減少後,迫在眉睫的是「養不起的未來」的難題,熟齡工作者只能靠自己的智慧繼續工作終老。
在人生第三幕的布簾拉開時,我們的態度決定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