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像過古人是什麼樣子嗎?是不是開口堯舜、閉口孔孟,正襟危坐、一臉道德文章的夫子相?
其實,古人也講笑話。從三國時代出現第一本笑話集子「笑林」,以迄清朝,歷代共傳下了一百廿三本「笑話大全」。
這些笑話集子的作者,都不是泛泛之輩。以明末有名的「三將」——寫「諧史」的江盈科、「笑得好」的石成金、及「笑府」的馮夢龍來說,前兩位都是進士出身,馮夢龍在考場上不太得意,但也是個秀才,並曾任知縣。
他們「說笑」的本事,是否也和出身一樣顯赫?不妨從幾個例子看——

不笑不話不成世界,你我都是「笑話世界」中的主角。(簡永彬)
看古人的「笑話」
有個學問很好的人,殺了一隻雞,拌以蘿蔔作餐,邀請了廿個客人來吃。
故事從雞到陰間開始。
「殺雞請客,本是常事,但總不能只有一隻雞,卻請廿個客人來吃吧!」
「那有這種事?!」冥司不信。
「可以請蘿蔔作證」,雞說。於是抓來蘿蔔審問。
「雞你騙人,那天供客,只看到我,那見有你」,蘿蔔說。
有位秀才因為即將應試,而日夜憂鬱。他的妻子安慰他說:「看你寫文章這麼難,好像我生孩子一樣。」
丈夫說:「還是你生孩子比較容易。」
妻子問:「怎麼說?」
丈夫說:「你生孩子是原本就有東西在肚裡,我可是沒有。」
兄弟合買一雙靴子,說好二人合穿。不料,買來後弟弟天天穿出去,哥哥都穿不到。
哥哥覺得很不甘心,就每天夜裏穿上靴子出去行走,從不睡覺。
這樣日夜地穿,沒幾天靴子就破了。弟弟提議:「再合買雙新的。」哥哥愁眉苦臉地回答:「不買了,還是讓我在夜裏好好睡覺吧!」

人稱幽默大師的林語堂,他最心儀的古人是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林語堂紀念館提供翻拍)(林語堂紀念館提供翻拍)
「笑」中藏「話」
以上三則笑話,依序摘譯自「諧史」、「笑府」與「笑得好」,都有典型中國笑話的韻味——引人會心一笑之外,還帶點酸酸的嘲諷。
「笑話雖是輕鬆小品,但傳統中國笑話集子的作者,始終記得自己是讀書人,是孔孟之徒,因此大部分作品都是『笑中藏話』,希望藉此言志或醒世;」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任陳萬益說,中國笑話可真是「雖屬小道,卻有可觀。」
這可觀的「小道」,在詩經衛風篇裏有「善戲謔兮,不為謔兮」——可以開玩笑,但不可太過火——的說法,說明周朝時古人已懂得開適度的玩笑。但中國笑話真正的起源應算是三國時代,一個名叫邯鄲淳的人寫了第一部笑話書「笑林」,自此之後,笑話變成文學史上一條小脈,清清淺淺,卻從未間斷。

作態的道士、不守清規的和尚,都是古代笑話集子經常嘲諷的對象。(張照堂攝)(張照堂攝)
聰明人說有趣話
據高雄師範學院教授汪志勇統計,中國歷代以笑話集子出版的專書共達一百廿三本﹔「如果把有戲謔性質的筆記、小說都包括在內,恐怕還得加倍」,他說。
在這些戲謔性質的筆記、小說中,卻有一本書,光芒掩過「嫡出」的笑話集,被公認為對整個笑話作品流脈有重大影響,那就是「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為南朝劉義慶所作,記載著漢末到兩晉士族階層的遺文軼事,書中故事雖然有些是輾轉得知,但多半是真人真事。相當多的章節,都令人莞爾。例如:
東晉元帝生了皇太子,大舉賞賜朝臣。
愛拍馬屁的臣子殷洪喬致謝說:「皇子誕生、普天同慶,臣沒有功勳,卻辱承陛下頒贈厚賜。」
元帝笑答道:「這種事情,那容得你有功勳呢?」
陳萬益指出,「世說新語」中每一則充滿機智的談話,都是「聰明人說有趣話」的力作;它的影響遠及於後世,像唐宋以後由文人所著的筆記作品、明清小品文,都算傳承自此系統。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卸下布袋、輕鬆自在——中國式笑話經常給人這樣的感覺。(簡永彬)
明清流傳的「屁笑話」
笑話文學的大興,與政治社會背景有關。宋朝以後,政治情況使許多人對仕途卻步,如明太祖朱元璋動輒殺戮大臣,晚明宦官當權,使許多讀書人背棄傳統文人晉身的唯一出路;加上那時經濟繁榮,他們得以賣文賣畫,追求充滿情趣、落拓不羈的生活;當然從仕的管道太窄也是一大原因,乃產生了大量市井讀書人。
透過他們,一個以平常百姓街談巷議為主的文學系統,慢慢形成。這也是後來笑話河川的大主脈。總計我國的笑化,有三分之二為明清兩代的作品。
如此,笑話的題材變得十分開闊,舉凡生活民俗、風水忌諱、男女情慾、對一些特殊人物或地域的嘲弄諷刺,乃至不登大雅之堂的生活瑣事,都可入「話」。
像有個流傳在明清的「屁笑話」,是這樣的:一人在有客來訪時,偶放了一屁,為免尷尬就假裝磨椅子出聲。客人故意糗他道:「還是第一聲比較像」。

這老頭兒怎麼還不來?(簡永彬)
愈假正經愈要笑
若以「領銜主演」的笑話中人物來看,則有個古今皆同的情形:平時愈假正經的人事、愈不能提的禁忌,愈特異的情況,人們愈愛用意在言外的笑話,加以嘲諷。不守清規的和尚、施展騙術的道士、失掉伴侶的鰥夫寡婦、作態的冬烘學究、貪官汙吏等即是其中焦點人物。有時笑話作者還突發奇想,讓他們彼此嘲弄。明代「雅謔」裏秀才與老僧互相取笑的故事就是一例:
「禿驢的禿字如何寫」,秀才問僧。
「把秀才的秀字,屁股略彎彎掉轉就是」,僧答。
「嘻談續錄」裏講到文武兩官同席看平劇武打戲——七擒孟獲的笑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孟獲如此野蠻,七擒七縱,尚且不服,沒想到孟子的後代,居然這麼桀驁不馴」,武官說。眾人聽後,皆掩口而笑。
「吾兄說的是,到底還是孔子後代孔明比孟獲強多了」,文官回答。
笑話集子的大箭垛
笑話裏頭有經常鬧笑話的人,也有經常笑人的——所謂笑話的「箭垛型」人物。這號人物在先秦時有好辯的東方朔,北齊時有弄臣石動筒;到了宋明兩代,又出現了一些赫赫有名的瘋顛人物,像徐文長、唐伯虎、金聖嘆等。但在笑話本子中出現最多的、最愛笑人家的大箭垛,當屬那個才高八斗的蘇才子——東坡先生。
蘇軾的愛笑人是有「籍」可考的,因為在歷代的笑話小冊中,至少有兩本——「艾子雜說」與「調謔篇」,跟他有關;前者據說是後人託他之名的偽作,後者則是明朝王士貞收錄他言行的文集。
在「調謔篇」中,蘇東坡趣事極多,以下為幾個例子:有一次,有個官史郭公甫在他面前賣弄詩句,大聲念完後問他:「我這詩得幾分?」「十分」,蘇東坡回答;正當郭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時,他又說話了:「七分是給念的,三分是詩,加起來共十分。」
當時有個人叫陳姬,自稱龍丘先生,好客又喜歡蓄養歌妓,但是他的妻子兇得不得了,且極善妒。蘇東坡作詩糗他:「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至今「河東獅吼」已成惡妻的代稱)
東坡不只會笑人,也笑自己。有一天他吃飽飯後,摸著肚子,邊散步邊問身旁侍婢:「你們說說看,這裏頭是什麼東西?」一個婢女很快地回答:「都是文章。」東坡不以為然。又一人說:「滿腹都是機械。」他也搖頭。到一個叫朝雲的婢女說:「一肚皮不合時宜。」東坡大笑。
蘇東坡絕事一籮筐
蘇東坡的絕事,不只在文章、口舌上,還在身體行為上。林語堂所著的「蘇東坡傳」中有段記載:
東坡參加殿試的時候,暢言獎賞寧可失之過寬,處罰若有疑問則應慎刑,免傷無辜的道理。他寫道,唐堯時代有個人即將被判死刑,「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考官讀到這則故事,不敢置疑,怕承認自己沒有讀過一些不出名的古書。於是蘇東坡過關了(後來被點為進士)。日後,考官之一的梅堯臣問他:
「堯舜和皋陶的故事刊在那本書裏?我不記得在哪讀過。」
「我杜撰的」,蘇東坡面不改色。
「真的?」老考官難以置信。
「聖君一定會這樣做,對不對?」蘇東坡說得理所當然。
如此性格,加上他的自然真摯及縱橫才氣,匯成了林語堂筆下的一句話:「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
東坡之後,能有這種魅力的,恐怕只有清初的紀曉嵐。
紀曉嵐筆快嘴利
紀曉嵐是乾隆年間進士,曾三遷御史、三入禮部、兩次執掌兵符,極受乾隆寵愛,且耗十九年之力,編纂「四庫全書」。但他享有盛名,並不是因為官高位顯,也非賴學問淵博,而是他生性詼諧,辯才無礙,常語驚四座。他也是喜玩文字遊戲的傳統讀書人中的佼佼者。
根據記載,紀曉嵐從小就有「神童」之稱。有一次,他與同伴在街邊玩球,正好太守經過,而他們的球偏巧誤擲入太守官轎,其他孩子都嚇壞了,只有紀曉嵐居然去攔轎索球。
太守嘉其膽識,也想試他一下,就說:「我出個聯子,如果你能對出,就把球還你。」曉嵐點頭同意。
「童子六七人,唯汝狡!」太守說。
「太守二千石,獨公……」紀曉嵐隨口對出,最後一個字卻遲遲不說。
太守驚訝地問他為何沒有結尾,他笑笑回答:「如果你把球還我,就是『獨公廉』;不還我,便是『獨公貪』了。」
「老頭兒」是奉承話?
小時如此,長大後自然本性難移,且惡作劇的技巧和膽量,與時俱進。
有次他隨乾隆登泰山,到了一個尼姑庵「斗母宮」。眾人請他為一座新建的佛堂寫對聯。
他手握大筆,想起外間有關「斗母宮」女尼的蜚短流長,愛開玩笑的毛病又犯了,寫下:「一筆直通兩扇敞開」八個字。
女尼們譁然,覺得他出言無狀、有辱佛門,乾隆也覺得這個玩笑太過輕佻;其他隨行大臣卻忍不住笑了出來。
紀曉嵐在欣賞過眾人表情後,不慌不忙地提起筆來,在剛寫好的對聯下,各加了三個字,成為:「一筆直通西天路兩扇敞開大千門」。完全是一幅很好的對聯。
還有一次,他出口不經考慮,差點惹禍上身。那是在等待早朝時,因為等候良久,皇上還未上殿,紀曉嵐發起牢騷:「這老頭兒怎麼還不來?」
不料他語音未落,步履聲已到身後,原來乾隆微服而至,聽了他的話頗為生氣,厲聲問:「老頭兒三字是什麼意思?」
在場的朝臣都替紀曉嵐捏了一把冷汗,恐怕他這下要倒霉了。紀曉嵐從容地摘下頂戴,趨前跪奏:「萬壽無疆之謂老,至尊為上之謂頭,父天母地之謂兒。」
乾隆雖然明知他是強辯,但經他這麼一奉承,脾氣卻發不出來了。紀曉嵐的這幾句話,已不僅是一般笑談,而達到在緊張場面「化戾氣為祥和」的最高境界。
笑開古今天下愁
笑話存在的歷史,似乎是與人類出現的時間一樣長——語言、文字未發明以前,應也有某些動作、聲音或情況特別引人發噱吧!而其中最大笑柄,竟是人類本身。
或許,我們可以馮夢龍在「笑府」中所寫的序,來為歷代笑話作個總結:
「笑府,集笑話也,十三篇猶云薄乎云爾。或閱之而喜,請勿喜;或閱之而嗔,請勿嗔。古今世界一大笑府,我與若皆在其中供話柄,不話不成人,不笑不成話,不笑不話不成世界……」
不笑不話不成世界,是的,你我都是笑話世界裡的人,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