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則新聞,立委黃淑英與女性團體「台灣女人連線」指出,台灣易引起子宮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HPV)主要為16、18、52、58型,但由美商生產的疫苗,僅對防護前兩型有效(約佔發生率之62%),且目前能確認的效力僅有5年,但該藥行銷時卻宣稱「打三針,護一生」,顯有誇大誤導之嫌。
尤其美國「疫苗資訊中心」指出,美國疫苗通報系統(VAERS)從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底,已接獲了兩千多件與此疫苗相關的不良反應通報,包括昏迷、過敏、麻痺及心血管問題等,雖然評估仍在安全範圍內,但仍應讓使用者充分瞭解其中的風險。
疫苗爭議在歷史上並不罕見。最著名的首推1976年,因為害怕「豬流感」捲土重來(1918年造成全球兩千萬人死亡的大流感,就屬於豬流感),在根本還沒確認爆發大規模流感的機率有多高,流感正好屬於「豬流感」的機率又有多高的情況下,美國公衛專家為了展現守護民眾健康的決心,進行了疫苗的開發與生產;又為了「與其放在倉庫裡,不如用在民眾身上」,決定耗費鉅資,為全國數千萬名民眾接種。
由於疫苗接種原本就有風險,加上接種後傳出罹患罕見神經疾病「格立-巴利症候群」的案例似有增加,不僅民眾開始疑神疑鬼,把自己的疲勞不適都歸咎於疫苗,醫師也在預期心理下做出類似的診斷。疫苗是否會誘發此病仍有爭議,但一場漫長的醫界與法界、民眾與政府的纏訟已無法遏止,還造成了流行病學者與公衛專家的大分裂。
除了大規模的醫療爭議事件外,在各個醫院角落上演的、各種醫療與人權間錯綜複雜的悲喜劇更是多不勝數。科技始於人性,醫療科技尤其如此,它可能是人性神聖光輝的結晶,也可能是一面照妖鏡,只有更多人關注、討論,給予更好的監督,才能讓醫療科技的好處發揮到最大,傷害降到最低。這也是光華在本月推出「醫療人權變奏曲」封面主題的原因。
這一期還有一個科技與人類福祉的專題「擁抱科技新農業」,講「設施農業」與「精準農業」在台灣的發展現況,並且介紹了2006年「神農獎」得主詹朱金老先生。
設施農業和精準農業固然是科技的產物,但也是實做者的經驗成果。記得一年前印度物理學家兼社會運動者文諾.瑞納來台演講時,特別揭櫫了「庶民科學」(people掇 science)的重要性。他指出,最大宗、最有用的知識,其實並不來自高等學府,也不需要高深學理,而是根植於人民的需求和想像,像是教導印度窮人如何建造堅固的房子以抵禦海嘯和颱風;這和詹朱金老先生因自己的中風復健需求而展開有機豌豆苗的種植是一樣的。而庶民科學和一般機構式的、有所圖謀的知識不同,但更有力,可以造福更多人,是我們應努力推廣的。
最後,本刊前文稿主編蔡文婷的作品「無聲教改──公辦民營另類小學」(台灣光華國內版2006年7月號),得到兒少聯盟「第三屆好『媒』人」報導獎第三名的榮譽,也是雜誌領域的唯一獲獎著。展望未來,充滿挑戰的2008已然來到,值此變動年代,光華仍將努力做出更多更用心的報導,也希望讀者一切安好,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