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二十二日報紙的社會新聞版上,三條人命被失控的憤怒殺死;
彰化縣,兩位老榮民因為過路擦撞發生口角,八十歲的老榮民憤而以水果刀猛刺七十九歲老榮民五刀;台南市,一群年輕人因為不滿被「瞄」,不由分說抄起武士刀、西瓜刀,對著無辜男學生的頸部猛砍;屏東縣,一名中年男子,因為長期受到弟弟騷擾,終於情緒失控,拿起除草的掃刀,將弟弟砍死......
被瞄一眼就率眾砍人?情海生波就連續殺人?與老婆吵架,就帶著「一桶汽油,一支番仔火」縱火洩憤?近年來,像這樣感覺「不爽」就憤而殺人的例子不斷上演。
怎麼會這樣?為何憤怒一經挑起就高燒不退,灼傷許多無辜他人?究竟是現代人的挫折容忍力太低?還是我們的社會病了?在情緒商數(EQ)熱烈討論了十年後,為何我們的情緒管理還在原地踏步?
手握方向盤,按捺焦急的心情趕路。在擁擠的車流裡,猛起步、急煞車,見縫插針。說時遲,那時快,一輛轎車從旁超越,揚長而去,剎時滿腔的悶氣加溫沸騰,一鼓作氣將油門踩到底,怒氣隨著嘶吼的油門擠爆腦門,怒火自眼中灼灼噴出,急速斜煞擋住那輛不識相的車子,不經思索地抄起柺杖鎖,朝超車的那人砸下......。

擁擠的車流、忙碌的生活,讓不少現代人一坐上駕駛座,就變身為一名憤怒的「馬路激狂者」。
公路殺手
這不是犯罪小說或古惑仔電影。去年底,一位高爾夫球場總經理在北二高遭人以球棒、尖刀刺殺身亡。凶嫌在落網後坦承因為行車糾紛行凶,更令人髮指的是,年僅二十一歲,有吸毒紀錄的凶嫌甚至連死者是否就是與他發生超車糾紛的對象都不確定,就攔車殺人。
八年前,關注大眾心理健康的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曾針對憤怒做過一次問卷調查,發現兩千三百多位民眾裡,六成民眾每週至少生氣一次,每七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承認自己天天生氣!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去年底所完成的「精神健康指數」調查裡也發現,大約有一半的民眾,壓力稍微增加就會引爆情緒,而最令人錯愕的是,受訪的一千多位民眾裡,還有十九位對自己的精神健康打「零分」,足見國人的精神健康已經亮出黃燈。
憤怒!生氣!就是這樣一件以為不足掛齒,卻得天天面對的人生大事!

進入文明社會,原始生活中求生的憤怒力量無處可用,如何妥善處理憤怒而不隨之起舞,是現代人的重要課題。
憤怒綠巨人
說起憤怒,這一個被歸在負面情緒的成員,帶來暴怒、暴力、失控,貼有不理性標籤,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專家指出,生氣卻是所有情緒中最具有「能量」的一種。
電影《綠巨人》的主角浩克,當他發怒時,能量充塞全身肌肉與血管,掙破衣服,變身成為一個孔武有力、一跳數百公尺的超能力巨人,這就是憤怒。
憤怒時,腎上腺素上升,心跳加快,血流快速集中到雙手,準備做奮力的一擊。「對於我們茹毛飲血、天天與猛獸搏命的祖先,憤怒是一種保命的本能,」淡江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呂旭亞解釋。就如同襁褓中的嬰孩,會以憤怒哭泣來表達肚子餓了、尿片濕了等生理的渴望。
「人有七情六慾,不管是快樂、憂傷還是憤怒,都有如血壓一般,高高低低是自然,即使偶而超出正常值,只要不持續兩個星期以上,應該輕鬆看待,」台北市立療養院社區精神科主任湯華盛表示。
憤怒本身不完全是壞事,但如何循著憤怒的絲線,找出並化解生命中的難題,而不跟著憤怒起舞失控,卻是現代人必修的課題。
「憤怒受內在情緒如恐懼、悲傷、挫折、無助等支使而化為行動,是一種外顯的表態,大多時候源於希望的落空,」《馴養情緒》一書作者張W文指出。
憤怒的出現就像發燒一樣,是一種內在「訊息」的傳達,甚或求救的信號。只可惜,多數人在生氣時,不僅無法察覺怒氣的來源,反而放任情緒模糊成一團混沌的火花,更在無意識中瘋狂尋找替罪羔羊。董氏基金會的憤怒調查顯示,一般人最常發脾氣的對象就是家人,特別是比自己弱勢的人。

插圖(底圖)
需要關心的憤怒者
同樣是五月發生的社會新聞,一名長期失業、曾被債主打傷,身為社會暴力受害者的父親,先是打跑了太太,接著又將孩子凌虐致死......。
在社會一片嘆息聲中,這些失業、單親、社經地位較低的弱勢族群,面對不公義或逆境時,往往不懂表達又缺乏求助管道,可以說是現代社會中,最孤獨、邊緣又無助的一群,也最容易淪為憤怒的犧牲品──不論是加害別人或自己受害。
探究原因,「對於中產階級社經地位較高的人而言,情緒管理原是工作的一部分,在人與人接觸頻繁的環境裡,例如服務業、公關公司等,『不輕易發怒』是工作的必備技能,」政治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關秉寅解釋。
除了情緒管理技巧外,高教育族群的各種資源多,也有助於抒發憤怒,例如他們買到假冒商品,會到消基會申訴;被惡意開除,可以求助法律,甚至在路上跌倒,都可以控告國家施工不善,請求國賠。
「他們也會遭遇挫折,但他們更懂得利用法律、申訴管道來表達不滿、爭取應有的權利,」關秉寅表示。

插圖(底圖)
悶燒的鍋子
憤怒失控的暴力犯罪案件頻傳,但相較於「外射型」的施暴者,「還有一種『不會生氣』的憤怒者,同樣令人擔心,」呂旭亞表示。去年在美國十分受歡迎的喜劇電影《抓狂訓練班》,飾演心理醫生的傑克•尼克遜比喻,當一個情緒失控的人對著超商店員藉故挑釁、破口大罵,這是需要學習情緒管理的第一種人,而那一味接受客人無理咆哮卻不敢吭聲的店員,則是需要學習情緒管理的另一種人。
董氏基金會的憤怒調查也證實,面對憤怒,多數民眾會選擇離開、逃避。然而這樣壓抑憤怒、避免衝突的人,一旦壓力、憤怒的蓄水庫超過警戒線,所爆發的情緒洪水傷害力將極為驚人,甚至成為社會群體生活中的不定時炸彈。
做過許多受暴婦女諮商的呂旭立紀念文教基金會諮商師劉同雪發現,受暴婦女在諮商師希望她們打枕頭發洩時,儘管心中有諸多憤怒,她們仍然打不出手,有的婦女在無法對外表達憤怒下,轉而以自傷來報復施暴者,甚而走上自殺的絕路,有時候還自私地帶著孩子一起走。
不論是外射殺人或壓抑自傷,如何減少憤怒殺人悲劇的發生,關秉寅認為,首先是基礎性情緒教育的提升,再來是社會福利制度必須完善,包括失業救濟、技能培養、功能失調家庭的輔導等,在在需要加強。
此外,防禦型的通報系統也是防止悲劇發生的一道重要門戶。在台灣,目前只有家庭暴力防治法中有所謂的「加害人處遇」,當家庭暴力發生時,經由警察、家暴中心、法院與醫院形成一個完整的通報系統。法官可以視施暴者的暴力程度,強迫他接受心理諮商,依照保護令一到兩年的時限,進行輔導。
關秉寅更進一步希望社會大力推廣社團活動與加強社區功能,因為可以「減少個人與憤怒單打獨鬥的『孤獨感』,」關秉寅認為,這也是一種避免悲劇發生的防衛機制。

插圖(底圖)
男性荷爾蒙作怪?
今年初,震驚一時的台中市四死一重傷情殺慘劇,廿三歲青年洪國揚持刀將同居女友,連同租屋同住的姊姊、室友及其男友,砍成三死一重傷;行凶後更直接從住處九樓陽台跳樓自殺死亡,造成四死一傷的悲劇。
在親人眼中,殺人的洪國揚個性獨立倔強,就學期間,都是自己在外租屋生活,半工半讀賺學費,算是很乖的孩子,並非什麼兇神惡煞,為何會如此殺紅了眼?留下許多問號。究竟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情境下,特別容易因暴怒失控變成致命殺手?
據統計,在美國因暴力被逮捕的男性是女性的十倍,台灣地區青少年暴力型犯罪男性亦為女性的十一倍,殺人致死的犯罪者也以十五至二十五歲男性佔多數,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百分之九十九為男性。研究者並發現男性荷爾蒙──睪固酮濃度的高低與犯罪暴力程度成正比,顯示憤怒暴力與體質、性別都有關係。但是先天生理遺傳因素並不足以決定一個人的憤怒指數,重要的還是外在的社會風氣與家庭環境。

台北縣北新國小的孩子,在故事媽媽的帶領下瞭解自己,尊重別人,情緒教育從頭做起。
被電擊的社會
去年SARS爆發期間,面對空前的危機與不安,政府官員、醫院、病人、社區之間互相對立、叫罵。捷運車上,一位媽媽對著扯拉口罩的小孩子打了一巴掌:「你敢把口罩拿掉試試看!」焦慮的情緒緊繃到了極點,怒氣一觸即發,整個社會都成了一只沸騰的壓力鍋。
文明社會越是進步,無常變化的因素越多。
根據心理學家的實驗,被隨意電擊的白老鼠,原本的生理行為將大為改變,老鼠們變得急躁、睡眠時間減少,甚至互相啃咬。對應在現實上,近幾年國內經濟起伏劇烈,各行各業謀生困難,容易讓人產生隨時遭受挫折、驚恐的電擊感。
此外,過去社會倫理秩序嚴明,多數人自小養成溫馴、忍耐的個性,「現代人不僅較過去被允許發怒,各階級間的『發怒權利』也逐漸平等化,但是,表達憤怒的規則與界線卻沒有建立,公民社會的自我控制也不夠成熟,」關秉寅指出。
現代社會,子女可以對父母表達憤怒,員工也可以向老闆嗆聲。生悶氣的人少了,氣出來的人多了。然而眾人卻沒學會在表達憤怒時不作侮辱、挑釁行為;言語可以尖銳,卻不做人身攻擊。「我們的立法院與氾濫的政論性節目就是最壞的榜樣,」關秉寅指出。
而這些公眾人物的言語暴力與行為,不僅是一種錯誤示範,也間接成為民眾憤怒、痛苦的來源之一。
財團法人向陽公益基金會「二○○三年青少年生活痛苦指數」調查中發現,法律無法充分保障好人,政治人物行為不檢,讓人無法信任,以及擁有權力者為了私心,罔顧人民權益等,分列青少年痛苦指數的前三項。而暴力家庭、酗酒父母、失業家庭等功能失調家庭,也都是養出憤怒青年的溫床。

面對學校、老師與家長的權威式管理,青少年只能這樣發發牢騷發洩怒氣,卻不知有何更好的表達方式。
武器陪伴孤獨
關秉寅指出,除了整體社會的不安氛圍,現代人憤怒指數高昇,主要源於「個人必須面對的壓力比過去大,種類也複雜了許多。」諸如上班打卡、排隊、塞車、應徵工作、單親父母養育孩子等處境,都是過去農業社會少有的。
而在傳統家庭解構、人際疏離的現代社會裡,「多數時候,現代人又必須一個人獨自面對這些複雜的壓力,」關秉寅表示。在許多憤怒的情境中,要是有一個朋友相伴、支持,心境自然容易轉化。
更糟糕的是,少人陪伴的現代人,還多了一種致命的陪伴。「犯罪心理學裡,有一種『武器效應』,當一個人身邊有某種武器可以壯大自己的時候,攻擊性就會增強,」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黃富源指出,譬如開車時特別容易發怒激狂,或是無線電車隊司機敢於挑釁,都在於車子、無線電讓他們無限壯大了。
綜合言之,社會壓力驟增,個體的忍受度與控制力降低,而助長憤怒暴力的犯罪工具、迷幻藥又唾手可得,在在使得憤怒的殺傷力倍增數十倍。

插圖
抓狂訓練班
根據美國學者統計,殺人案件有七成肇因於「細故」,而且多數為熟識對象,台灣大致相同。黃富源分析,這類凶殺案的發生基本上有六個步驟:加害人先是感到被威脅,進而將這種威脅解釋為對方的一種挑釁、侮辱行為,兩造當事人互相反擊、逐漸加溫,一旦再有旁觀者加以鼓譟,阻斷了雙方的退路,當事人於是開始暴力推打,最後要不是有一方認輸逃走,後悔莫及的悲劇就發生了。
「總歸來看,如何預防憤怒殺人事件,是一種情境處理,最重要的是改變認知、提高EQ,對事情多作正面解釋,」黃富源表示。
近年來,「憤怒管理」課程在美國大行其道,美國的司法系統經常會強迫犯人參加憤怒管理課程,例如美國拳王泰森就曾經被裁定參加。
在台北市立療養院精神科醫生郭豐榮的帶領下,一群家庭暴力者圍成一個圓圈坐下,新來的成員大多還懷著「不甘願」的情緒,不斷埋怨法官、社會的不公平,甚至揚言報復,總要藉著同伴的分享,經過一段時間才願意開始面對自己的問題。
為了建立施暴者自我覺察的能力,每位施暴者開始回溯自己的憤怒過程,有位施暴者回想時發現,每次他和太太吵架,一開始太太回嘴時,他都還能理性溝通,接著慢慢失去耐性,先是坐不住,接著會焦躁得走來走去,然後「氣到腦中一片空白」,不論拿起什麼都往太太身上砸過去。
經由反覆的覺察,找到失控的關鍵點,他瞭解當自己開始坐不住時,就要往外走,以避開下一個失控的來臨。「憤怒管理是家庭暴力的急救藥方,」輔導過近五十位家庭暴力者的郭豐榮指出。
情緒教育從頭做起
不論是社會學者、心理醫生或犯罪專家,都一致肯定情緒教育的重要。然而,根據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葉光輝的研究,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父母有四種典型:一是教導型,二是不干涉型,三是摒除型,四是失控型。而中國的父母以「摒除型」居多,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十分敏感,態度上卻是拒絕接受。一旦孩子有生氣、發怒或哭泣,就會專制地要求孩子:「生什麼氣?」、「閉嘴」、「再吵就揍人」,要孩子趕快去除這些負面情緒。
在一份青少年的憤怒研究中也發現,父母和孩子的交談,大多侷限在課業上,關於「為人處事方面」的話題相對不足,多數青少年無法具體表達心中的委屈和難過,而直接以憤怒來作為反應。
「即使孩子考試一百分,EQ零分,人生依然是零分,」以講故事來進行情緒教育的台北縣北新國小故事媽媽宋文玲表示。現代父母對於孩子的情緒教養其實都深切感悟其重要性,進而反求諸己,只是父母本身從來也沒有真正瞭解或面對過自己的情緒,又如何能精確解讀孩子的情緒?「我們也是跟著孩子在同步練習,重新學習呢!」北新故事媽媽小組長蔡憶萍表示。
夏日蟬鳴聲起,盛暑溽氣中,如何觀照憤怒,不隨之起舞,讓心田開出一朵朵不沾火氣的蓮花,將是生命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