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烏地阿拉伯王國與中華民國素來友誼深厚,關係密切,二國並透過多種不同方式進行合作,目前雙方合作的項目包括:農業、漁業、科技、工程、醫療……等,約有一萬名我國專家與技術人員在沙服務。
由於在沙工作的國人較多,從事的範圍也較廣,本刊將分兩次報導他們的工作近況,本期首先介紹農技團與漁技團。
沙國自然環境特殊,農技團與漁技團都在沙漠中工作。他們克服了氣候酷熱乾燥、年溫差大、水質鹽分含量高……等困難,獲致工作成果,不僅加深了中沙友誼,更肯定了我國農漁業的技術水準。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位於阿拉伯半島,東臨波斯灣,西濱紅海,南與北葉門、南葉門、阿曼、阿拉伯大公國、卡達等國接壤,北鄰科威特、伊拉克及約旦,面積約二百一十五萬平方公里,居中東各國之冠。
沙國地廣人稀,居民僅約八百萬人,全是虔誠的回教徒。他們每天要作五次禮拜,分為晨禮、晌禮、晡禮(約下午三點舉行)、昏禮及宵禮,時間由回曆及時令推算,每日不同。禮拜時,街上店鋪暫停營業、公司機關中止辦公,一切活動均待禮拜結束後,再繼續進行。
每天的禮拜,教徒可以自己就地進行,但星期五則須聚集在各地的清真寺作「聚禮」(星期五為回教國家的禮拜日)。回曆的第九個月是齋月(今年為西曆六月廿二日至七月廿三日)。在這一個月內,日出後教徒即不准進食,稱為「封齋」,為回教徒的重要修行方式之一,以示不忘窮人饑渴的滋味。
農技團團部的示範田裏,團員正在比較不同品種作物的生長情形。圖3:團員指導農民為西瓜進行「人工交配」,栽種無籽西瓜。(楊永山)
沙國宗教氣氛極為濃厚
齋月期滿後的第七十天,即回曆十二月十日為忠孝節(今年為西曆九月廿七日)。這是回教最重要的節日,世界各地的回教徒都在此時湧向沙國聖城麥加,進行五天的朝覲儀式。他們相信,平日所犯的罪孽,朝覲後能獲得赦免,因此每個教徒一生至少須到麥加朝覲一次。目前每年參加朝覲的教徒,均在一百五十萬人以上。我們在去年九月抵達沙國第一大城吉達市,正逢朝覲期間,店鋪全部打烊,街上行人少見,幾乎全都朝覲去了。
回教徒的風俗習慣中有一項最受議論,那就是可蘭經中規定,回教徒可以擁有四個妻子。據說,這是由於以前中東婦女毫無社會地位,富豪巨室的男子都有許多妻妾,可蘭經中這項規定不是主張多妻,而是限制多妻。但近年來這種情形已有轉變,年輕一代的沙國人多是一夫一妻。
沙國男女界限很嚴,街上少見女性。婦女上街,全身——從頭到腳——都密密包裹著。男士不可以隨便盯著婦女瞧;公共汽車分男、女兩車廂;到朋友家拜訪,須預先約定,好讓婦女事前迴避;一般家庭中都有兩個客廳,由男女主人分別接待男賓與女賓;為免男女雜處,沙國也沒有電影院、劇院、歌廳等娛樂場所。
團員指導農民為西瓜進行「人工交配」,栽種無籽西瓜。(楊永山)
石油帶來鉅大財富
沙國氣候酷熱乾燥,內陸沙漠幅員廣大,人民多逐水草而居,賴遊牧為生。主要畜產為羊及駱駝,羊肉是人民主食,駱駝為主要交通工具。農業分散在幾個小綠洲上,產品有少量瓜果蔬菜,不能自給,絕大部份的糧食仰賴進口。最大富源是石油。
據估計,沙國石油蘊藏量約有一千六百八十億桶,約佔全球總蘊藏量的26%。自六十年代能源危機發生後,沙國身價節節上漲,一躍成為對國際事務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家。
石油為沙國帶來龐大的財富,但他們也知道,油礦終有枯竭的一天,必須在油源枯竭前,使沙國建設成現代化國家。因此,近幾年來沙國致力建設,不斷建機場、闢公路、築海港、設大學、造國民住宅……,境內處處欣欣向榮。
政治立場上,由於共產主義的無神論與沙國宗教信仰衝突,所以沙國堅決反共,至今未和任何共產國家建交,且與中華民國關係非常友好。近年來,中沙簽訂了多項合作協定,我國有許多技術人員在沙工作,協助沙國建設,雙方關係更形密切。沙國法德國王就曾公開強調:「中沙關係友好鞏固,絕不容任何第三者破壞。」
沙國百姓多賴遊牧為生,圖為黃昏時,牧人趕著羊群回到聚居的村落。
道義之交的國際友誼
沙國百姓對中國人印象也特別好,在沙烏地阿拉伯,只要提到「西尼」(阿語,即中國人),對方就會豎起大姆指,說「夠意思」(諧音,阿語為「很好」之意)。
我國駐沙大使薛毓麒說:「目前中沙合作的範圍包括:農業、漁業、科技、工程、醫療、電力、交通……等方面,是我國針對沙方需要,提供技術服務。我國現在約有一萬名專家及技術人員在沙工作,他們不怕辛苦、不怕流汗,也從不偷懶、不投機,盡心盡力只求把事情做好。他們的表現已使沙國朝野瞭解,中華民國是真心在幫助他們,雙方也建立了推心置腹的友誼。」
薛大使一再謙稱,中沙深厚友誼的建立,是上萬名在沙服務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自己不敢居功。然他於民國六十四年出使沙國時,中沙間只有小規模的農業合作,七年來,他對促進中沙關係,確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文刊出時,薛大使已調任駐韓大使,我們希望這篇報導,也能為他提供一份駐沙工作的回顧。
由於在沙工作的國人較多、從事的範圍也較廣,本刊將分兩次報導他們的工作近況。本期首先介紹的是,最早抵達沙國、為中沙友誼埋下第一顆種籽的農業技術團,及同樣以農民為服務對象的漁業技術團。
花椰菜長得又大又好,農民樂得笑開了。(楊永山)
與鹹土、鹽水與日照對抗
早在民國五十四年,我國就曾派遣五名農業專家赴沙,協助他們改良稻米品種,但僅屬初步實驗,沒有具體工作成果。民國六十一年,中沙簽訂五年農技合作協定,農技團正式成立,總團部設在霍埠府。
霍埠府是個綠洲城市,位於沙國最大的綠洲——愛哈薩綠洲上,為沙國的農業中心,也是主要的稻米產地。
沙國水稻屬薩拉威紅米,穀粒狹長、略呈紅色、較無黏性、有種特殊香味。他們認為紅米吃了能增強體力,常做為產後婦女及病患進補之用。由於沙國紅米產量不多,價格極昂,因此更形珍貴。農技團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增加紅米產量。
愛哈薩綠洲地下水很豐富,為什麼作物生長情形不佳呢?農技團團長、臺大農學院教授林正義說:「這裏屬沙漠氣候,日照強烈,土壤與地下水的鹽分含量都偏高。鹹土用鹽水灌溉,再加上太陽猛烈照射,水分容易蒸發,鹽分就全部殘留在土壤裏;因此土壤裏鹽分含量愈來愈高,作物產量自然減少。而且久而久之,土質遭受破壞,以後就再也不能耕作了。」
如何克服呢?林團長說:「我們採用『雙管齊下」的方法——一面培育耐熱、抗鹽、產量又多的稻種,同時進行施肥、洗鹽、客土等技術,來保護土質。」
農戶接受團員指導及改種「哈薩一號」稻種,水稻生長情形極佳,出現沙國難得一見的「綠油油」的畫面。(楊永山)
育種.施肥.洗鹽.客土
談到選種、育種,林團長說:「我們透過菲律賓國際稻米研究中心、國內各農業試驗場及大學農學院,蒐集了全世界的紅米稻種;然後全部試種,再選擇其中生長情形較佳的品種雜交。而紅米都是高莖種,成熟較慢,每年只能一獲,且莖葉常耗去許多養分,成熟時又容易倒伏,更減低稻穀產量。於是我們又把紅米與矮莖白米雜交,使它逐漸變成矮莖種,但仍保持紅米風味,歷經七年時間,育成了能兼顧產量與風味的『哈薩一號』稻種。」
在育種、試種的同時,他們也藉施肥來改善土質,提高稻米產量。此外,為了避免鹽分沉積在土壤裡,他們用更多的水灌溉,讓水把鹽分沖掉。林團長說:「這種方法在農業上稱為『洗鹽』。洗鹽時也會把所施的肥料沖掉,所以施肥必須少量多次。」
實施洗鹽,有一個先決條件:必須排水良好。因為如果排水不良,不斷灌水的結果,作物便會從根部腐爛。霍埠府的土質黏度高,排水不暢,因此農技人員又進行「客土」——在土壤中混入少量的沙,使組織鬆散,方便排水。
配合品種改良及各項農耕技術的進行,哈薩一號稻米年可二獲,每公頃產量高達十公噸,較原來居民用傳統方法種植的薩拉威稻種,產量提高了五倍,甚至比臺灣的水稻單位產量還高。
林團長說:「沙國氣候乾燥,病蟲害少,而且日照充足,都是有利作物生長的條件。所以,在水源充足的綠洲,只要克服水源與土壤中鹽分含量過高的問題,耕作環境並不比臺灣差。」
由長條形的台灣茄子與圓形的埃及茄子,雜交而成的沙國茄子,集風味佳與耐熱、抗鹽等特性於一身。(楊永山)
守候田邊,伺機推廣
民國六十六年,中沙農技合作協定約滿時,「哈薩一號」的育種工作即將完成,農技團團部示範田裏的水稻長得極好,沙方十分滿意,要求再簽五年約,從此農技團的工作又進入另一個階段。林團長說:「我們開始將新稻種及各種農耕技術,向農家推廣,並著手培育新的蔬菜品種。」
「哈薩一號」開始推廣時,頗費周章。依照沙方民情,團員不可任意到農家拜訪,因此只能在他們的田邊守候,待農民下田時,「熱情」地與他們打招呼,並伺機說服他們到團部的示範田參觀。
雖然團員的阿拉伯語不甚靈光,但他們有事實做後盾,幾乎所有參觀過示範田的農民,不用團員多費唇舌,都自願接受農技人員指導及改種哈薩一號。目前農技團推廣的農家約達四百戶。隨著推廣戶的增加,團員到每戶農家巡視的時間間隔逐漸拉長,「現在情勢不同了,如果我們幾天沒到他的田裡,農民便會自動到團部來,催促團員前去巡視。」林團長欣慰地說。
沙國百姓多賴放牧為生,圖為牧人高坐沙丘上,俯視羊群的情形。
深受農民愛戴
蔬菜育種的方法與水稻相同,選取各地品種進行雜交,然必須兼顧產量及居民口味。譬如臺灣茄子呈長條型、風味較佳,埃及茄子呈圓型、較能耐熱抗鹽,取二種之長,雜交成為橢圓型的沙國茄子。
目前育種成功的蔬菜很多,有的是沙國原有蔬菜,經品種改良而成,有的則是由國外(主要是臺灣)引進的新菜,最受農民歡迎的有:蘿蔔、甘藍、大白菜,花椰菜、洋蔥、碗豆、四季豆、萵苣、茄子、蕃茄、西瓜、哈蜜瓜(生長在田裡,歸入蔬菜類)……等,均長得又大又好,且銷路極佳。
沙國稻米及蔬菜售價昂貴,譬如一個重約一公斤的大白菜,售價達沙幣廿元(合新台幣二百廿元)。農技團提供農民新的稻種及菜種,又指導他們耕作技術,使他們收成大增,財源滾滾而來,在當地極受歡迎。
薛毓麒大使駐沙七年,對促進中沙關係功不可沒。(楊永山)
無籽西瓜是得意成果
無籽西瓜是農技團最得意的工作成果之一。如前所述,沙國日照充足,病蟲害少,土壤為沙土,所以西瓜長得比國內還好,香甜多汁。無籽西瓜初次栽種成功時,薛大使和林團長一起起送了幾個給當時的哈利德國王。國王吃了以後,非常喜歡,問林團長:「這麼好的水果,你們還有沒有?再送一點給我好不好?」林團長又送了一箱無籽西瓜給他。國王對西瓜為何無籽,始終感到困惑,還特別請林團長向他解釋。
到底無籽西瓜如何栽植呢?林團長說:「我們為西瓜進行人工交配,經過多道手續,破壞它的染色體成分。染色體不正常,結成的果實就沒有種籽,猶如人的生理構造不健全,就無法生育。比較麻煩的是,無籽西瓜沒有種籽,每回栽種時都得重新育種。」
農技團的最終目的,是訓練當地農民。因此,該團雖提供種籽供農民栽種,也同時教導農民自行育種。但一方面由於沙國農民以往未曾見過這種農業技術,再則也礙於團員的阿語程度,很難向農民清楚解釋各種農業技術的意義。
椰棗樹是沙國最常見的植物之一,它的果實——椰棗,味道香甜,當水果食用,為沙國特產之一。
受沙國政府重視,新約條件優渥
但團員們仍有方法與農民溝通。以「人工交配」而言,只見他們取了一朵花的花粉,告訴農民「這是爸爸」,然後指著另一朵花的雌蕊說「這是媽媽」,把花粉塗在雌蕊上,並以塑膠袋包起來,是「爸爸和媽媽結婚」。田媞吇巨儦峟和農民說「爸爸」「媽媽」的聲音,技術也就在輕鬆的氣氛中傳遞了。
農技團也逐漸教導農民使用機械耕作。團員謝建家說:「綠洲的面積不大,所以農民多屬小農制,與臺灣的情形相仿,最適合使用我們的國產農機。」「我們都以國產農機為農民做示範,他們見我們使用的得心應手,也多樂於採用。」
目前除了霍埠府總團部外,農技團還應沙方要求在其他農業地帶設立據點,如四年前在中部的卡新、去年又在南部的阿巴哈成立支團,將研究成果向當地農民推廣。
民國六十六年簽訂的「中沙農技合作協定」五年計畫,於去年底約滿,雙方已重新簽約。在新約中,沙國提供給農技團的經費由每年兩千萬沙幣,增至七千萬沙幣(合新台幣八億元),團員編制也由原有的四十二人,增為八十六人,並在距團部約五公里處,增撥了一塊面積達五百六十公頃的農地,供農技團實驗之用。這些優渥的條件,可看出農技團受沙國政府重視的程度。
農技人員高度的農業技術及指導農民的熱心態度,贏得沙國政府和農民的信任。因此民國六十八年,沙國農田水利部又洽聘了五十位我國農業與水利方面專家,在其有關機構內擔任技術指導,稱為「農水團」,團長為中興大學教授朱德民。
農技團團部外觀。
在沙漠中養魚
沙國內陸從沒有人養過魚,居民平時吃不到新鮮魚類。有鑑於我國淡水養殖業發達,沙國科技中心(類似我國國科會的組織)特別邀請我國漁業養殖專家,至該國內陸進行淡水魚養殖試驗。漁技團乃於民國六十九年底正式成立。
漁技團團部設在利雅德大學的實驗農場內,由於成立未久,規模尚不大,僅有成員三人。利雅德大學實驗農場,地處綠洲邊緣,四周全是沙漠圍繞,地下水含量不豐,年溫差很大,夏季白晝氣溫高達攝氏五十度,冬季夜間則冷至攝氏零度以下。在這裏成立實驗農場,就是要培育適應性與生長力強的作物品種。漁技團也基於同樣理由,而將團部設在此處。團長林世榮說:「如果我們能在這裏養殖成功,證明沙國內陸都可以養魚。我們計畫花兩年時間試驗養殖的可行性,試驗成功後,再提供魚苗,向農戶推廣。」
經過初步的研究,漁技人員發現,由於水的散熱與吸熱較慢,只要水量充足,即使氣溫變化很大,水溫也能維持在一定限度內,魚就不會「熱死」或「凍死」。但要多少水才算「水量充足」呢?
林團長說:「研究結果顯示,只要有水能裝滿四百立方米的池子,夏季水溫就能維持在攝氏廿七至廿九度之間,冬季水溫則能維持在十五度以上,不會影響魚的生長。因此我們建造了八個體積四百立方米的水泥魚池,開始養殖。」
經過農技人員的指導,沙國農民也開始使用小型農機。(楊永山)
用水涓滴計較
當地水源不豐,那來那麼多水呢?「我們用水真是『涓滴計較』」,林團長說:「我們每天取水化驗,除非水質已差得足以影響魚兒生長,否則捨不得換水。換下來的水也不排掉,而是儲進沉澱池,待水中雜質沉澱後,上面澄清的部分繼續循環使用。」
這種「克難」的方式,不會影響魚的生長嗎?林團長說:「當然會,因此我們首先選擇適應力最強、淡水與鹹水中都能生存的吳郭魚養殖,並嚴格控制水質,使影響減至最低。」在他們的細心照料下,引進的七十尾吳郭魚,一年後成功地繁殖出二萬尾魚苗。民國七十一年二月,漁技團又嘗試養殖鯉魚,但目前尚屬起步階段,數量不多,兩年後才能看到成果。接下去他們還計畫養殖淡水蝦,要使這個沙漠中的養殖中心,能提供類多味美的水產。
吳郭魚養殖的推廣工作提前展開。沙國科技中心透過報紙、雜誌、電視等大眾傳播工具,徵求對養魚有興趣的農戶。然沙國內陸居民平素沒有吃魚的習慣,農家沒有興趣養殖,倒是些富有人家把養魚當做娛樂,紛紛前來索取魚苗。他們有的將魚養在蓄水池裡,有的甚至將私人游泳池改成漁池,養得興味盎然。光是為供應這些因興趣而養魚者,魚苗已供不應求。
農技人員檢視哈蜜瓜的生長情形,圖中前者為團長林正義。在土壤上覆蓋稻草,是為了使結成的哈蜜瓜不接觸沙土,以保持表皮清潔及避免土中水份侵入。(楊永山)
克服環境,肯定自我
然而,水產養殖的目的還是要提供人類食用,達到經濟效益。沙國百姓既然養魚只為觀賞,漁技團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不是大打折扣嗎?
「一點也不」,林團長胸有成竹地說:「十五年前,沙國人民只吃牛、羊肉,但隨著養雞事業的推廣,現在雞肉已成為人民的主食之一。我們現在養魚,只是一個起步,以魚類的營養和美味,相信也會逐漸成為受歡迎的菜餚。做為開路先鋒,我們更覺責任重大。」
「責任重大」,幾乎是每個在沙工作的中國人共有的體認。以農、漁技團來說,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獲致工作成果,不但為促進中沙友誼盡了一己之力,也肯定了自我的能力,建立更強的信心。林世榮團長說:「我們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中,都能通過考驗,以後還有什麼能難得倒我們?」
「沙漠之舟」駱駝,是沙國常見的動物。
「沙漠之舟」駱駝,是沙國常見的動物。
沙國第一大城吉達市濱臨紅海,在海邊有許多美麗的塑像。(楊永山)
圖4:漁技團團部漁池的夜景。
圖5:漁技人員指導對養魚有興趣的沙國人,進行每日例行的餵食工作。(楊永山)
圖7.8:利雅德附近的古城遺蹟。(楊永山)
沙國人很喜歡在海邊露營。在海邊聊天、下棋、聽音樂,吸阿拉伯大煙,他們視作最大的享受。(楊永山)
圖3:沙國西南部城市阿巴哈附近的城堡遺蹟,據說這裏是個古戰場。(楊永山)
圖6:這是一個私人農場,場主(中立穿傳統阿拉伯長袍者)以養魚為娛樂,圖中的魚池原為蓄水池。(楊永山)
利雅德附近的古城遺蹟。
沙國第一大城吉達市街頭。(楊永山)
位於沙國西南部阿巴哈城附近的鄉村景象。(楊永山)
沙漠中有地下水的地方,會長出一兩株綠樹,成為黃沙大漠中很好的點綴。(楊永山)
沙國石油大學(以研究石油化工為主)內部,環境悠美。(楊永山)
沙國人民喜歡唱歌跳舞,在海邊、公園等處,經常可以看到他們翩然起舞。圖為在國家公園中高歌起舞的沙國人。(楊永山)
沙國石油大學(以研究石油化工為主)內部,環境悠美。(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