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逢源
雨水、中水在正常情況下各司其職,但當水源不足時,例如缺水期雨量不敷澆灌使用,或學生放假,中水量不足,則各系統間也可以互相支援。
「我們規劃之初就納入了系統整合概念,」吳豐帥解釋,他們以用水水質及取得難易度決定非人體接觸用水的優先順序。當最容易取得的雨水不足時,整合系統會自動將次高成本的中水補充進來;當中水不足時,成本最高的自來水系統又會自動補充到中水系統。當雨水、中水都不足時,就全部由自來水補充,以維持各項用水需求的穩定。
學校的配水中心設立在一棟造型別緻的「愛月樓」,包括自來水及中水水塔都設立於此,屋頂成圓球狀的愛月樓,矗立在校園中央,便於將水輸送到校園各區域。當夜幕低垂,暈黃的燈火將屋頂投射成一輪明月高掛天際,遠在南二高古坑交流道便可眺望,近年已成斗六地標。
除了硬體建設,為了養成學生節能、節水習慣,學校還加入了管理手段,每間宿舍設有水錶、電錶,學生使用水電超過基本度數必須自行付費。
吳豐帥表示,第一年實施時,學生會問「為什麼要收費?別的學校都沒有啊!」校方必須耐心宣導,重點不在收費,而是培養「資源有限,使用者付費」的觀念。經過二年推動,現在大家都已經視為理所當然。
除此之外,教育面措施也齊頭並進,「環保概論」是環球學生必修的通識課程,外加一個零學分的服務教育──社區服務、資源回收等;二○○三年校方更建置了「環境資源教學管理系統」,將水資源、太陽能、氣象等監測資料整理分析後,傳送至網頁及各大樓的電漿電視展示系統上,培養學生對環境資源變化的敏感度。
「不論是資訊系統、課程搭配、宿舍管理等,都是我們整體設計的一環,」吳豐帥表示,目的是希望將環保融於生活中,自然養成。
為了評估新校區的節水效益,經統計分析新、舊校區自來水用量、人數等因素後發現:二○○○至二○○三年,舊校區自來水每月平均一萬零七十九度(一度相當於一噸),新校區為二千八百四十度,舊校區每人每日用水量為九十一公升,新校區則為二十六公升,「由此可見,經過省水系統規劃後,用水效率可提升3.5倍。」
由於節水成效突出,二○○二、二○○四年該校獲經濟部水利署推選為節用水績優單位,「環球技術學院的主事者非常有心,節水做得很深入,反過來教育我們了!」水利署主管節約用水的保育組科長潘惠民稱讚道。

規劃環球節水系統的研發長吳豐帥表示,他們把各種省水方式整合一起,創造了三倍以上的用水效率。在他身後的「中水」和自來水輸送管線刻意以顏色區分,以便於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