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年前,中央研究院院士孔祥重提出「雙網整合」構想,旋即獲得政府重視,推出「M TAIWAN」計畫,希望能繼半導體和液晶面板之後,創造台灣的第3個兆元產業,並提升台灣的資訊生活品質。
專長為計算機科學,現任教於美國哈佛大學的孔祥重是該校著名的蓋茲講座講者,迄今發表相關領域的論文和專利超過一百篇。
利用難得的回台時間,孔祥重接受光華專訪,談到兩年時間內無線產業的轉變,也談到「M TAIWAN」未來的發展的關鍵因素。

從可愛的鈴聲選擇到豐富的購物內容,日本最大的行動資訊服務公司DoCoMo在日本成功後,繼而以「整體輸出」模式輸出他國,發展經驗值得台灣廠商學習。
問:雙網整合的構想獲得政府認同,進而推出「M TAIWAN」計畫,當初您怎麼會有這個構想?
答:構想成形的時間大概只有一個月,沒想很久。因為這樣的趨勢太自然了,將手機和無線網路結合是技術上必然要走的路,也是台灣比較能夠發揮的。
當時行政院主管科技發展的政務委員蔡清彥很認同我的想法,其實只要對未來通訊環境有所思考的人都會贊成,質疑的聲音反而來自於業界。但今天看來,業界的接受度也慢慢打開了,無論是安源企業籌資30幾億在台北建立無線網路,或是手機製造商紛紛投入雙網手機製造,都是業界思考轉變的證明。
問:無線科技進展很快,這2年的趨勢為何?
答:2年前WLAN(無線區域網路)還不普及,當時還看不出來一個可以方便大量傳輸資料的網絡,現在WLAN加上WI MAX,整個新的無線基礎網絡已經成形。這是最大變化。
但在其他方面,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無線上網相當耗電,現在市場上的雙網手機電源都還不理想。此外,許多相關設備不夠小,價錢太貴不容易普及化,這些問題都還要再克服。
問:「雙網整合」是M TAIWAN的旗艦計畫,目前的成果是什麼呢?
答:主要是我們利用雙網辦公室和各地的示範計畫做了一些應用、公開範例。有些業者他明明看出這些東西值得做,可是他怕,有了夥伴一起做,可以克服對於不確定未來的恐懼。政府要展現所謂的領導能力,就是在這樣的事情上,不要等別的國家都動手了才跟隨,要主動進行基礎環境的建立。
至於各地的計畫,比較有規模的還是台北市。不過,即使是台北,現在也僅是舖設硬體,還有很多軟體和服務需要做。
問:在台北和高雄之後,我們還看到其他國家也開始了無線城市的規劃。他們做法和台北有何不同,台北又有何優勢?
答:美國費城近來非常積極,此外還有德州奧斯汀市,不過規模都比不上台北。
費城的範圍比台北小,目的主要是強化公共安全、降低數位落差,讓政府機構之間的溝通更方便,這點跟台北不太一樣,反而比較接近高雄現在的無線公用平台。而台北市的目的主要在於讓人民使用,而非政府使用。
問:到今年(2005年)年底,台北的無線網路將可以涵蓋90%的人口,不過目前上網利用率僅達10%,問題在哪?
答:台北市是個很有趣的模式,它的原始構想是針對市民需求出發的,雖然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整個發展未來究竟會在哪裡。
至於現在使用者不足倒不必太擔心,這只是時間問題。此外,把AP(無線網路基地台)設在捷運沿線的確是不對的,除非雙網手機滿街都是,誰會在捷運上用筆記型電腦?這第一步的確走的不好。
隨著第二期、第三期的佈建,這種情況應該會改善,而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出更多有趣的服務和應用放上網路,未來的應用可能是我們現在想都沒想過的。
問:從雙網整合的脈絡往下看,不同網絡──包括固網、無線網路電話和有線電視等──在未來似乎也將進入角色的重整。您可以預期未來的變化嗎?
答:坦白說,這是不太能夠預測的,很多舊模式都被打亂了。電話公司的語音服務就是例子。10年前,長途電話是最好賺的,現在是最爛的生意。接下來10年內,絕對沒有人再花錢進行語音傳輸了。行動電話可能還有錢賺,固網絕對沒錢賺了。因此,固網必須轉型,現在的業者也慢慢不靠語音收入,他們靠提供客戶上網的ADSL(寬頻網路)。
從電腦發展的過程來看,每次有新的東西出現,舊有的東西就會消失。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保護對於消費者非常不好,代表無法推出新的、對消費者更有利的服務。
問:台灣是少數以國家型計畫來發展無線應用的國家,鄰近的日本也喊出了「U-日本」,U(ubiquitous無所不在的)和M(mobile行動的)的概念有何不同呢?
答:U的概念強調感測器的用處,更具滲透性,他們希望能夠比行動的概念更加進入生活。和M的概念相較,U更注意生活方面,如居家照顧、感測器監測臥床患者的生理狀況或各種生活環境等。
談U和M,現在看來要解決的問題還是很像的──設備要更小、更方便使用,網路串聯和內容服務要更好。
問:無論是城市間的競爭、還是業界之間的競爭,決定性的因素會是什麼?還要多久可以看出未來的趨勢和勝負呢?
答:從雙網整合的應用到行動生活,雙網手機是個指標,但它現在還不夠普及。考量各種因素,國外的市調機構IN-STAT預估2007年雙網手機的普及會有重大突破,我的看法也差不多,無論是城市或者產業,大概3年內就可以看出誰是領導者。
另外就是WI MAX的應用,它跟現在的WI FI很像,但範圍更大。有了這個機會,很多政府開始發新的執照,這是很厲害的。因為執照取得不容易,以前都給電話公司,國外現在則是給數據服務公司。
台灣在WI FI製造上雖然領先全球,但在新技術WI MAX的晶片製造上,卻比國外(美、日、韓等國)慢了快2年。除了製造晶片,系統更是只能完全跟著國外廠商。如果台灣無線網路服務成熟,各種服務進入,將可以藉由服務,來帶動本身的晶片和設備製造,就是M TAIWAN的目標之一。
問:WI MAX的發展是無線網路的最大趨勢,接下來我們應該怎麼做?
答:首先,抓緊WI MAX發展,撥出頻道給數據服務業者使用。過去台灣的數據服務都是傳統電信業者,如中華電信在控制,比較不開放,標準也是封閉的。連電路佈建都掌握在這些大公司手中,跟以前賣WI FI的方法很像。未來,網路的佈建者不應再壟斷,應該讓更多應用和數據提供的服務公司能夠方便地進入和使用。然後,因為網路科技都是標準化,所以可以互通。換句話說,現在台灣不應該把焦點放在由這些電信公司主導的3G行動電話上。
而且台灣未來應該不只做WLAN晶片,還要做設備和服務。可以這樣說,過去2年力推的雙網整合只是一個小規模計畫,現在M TAIWAN打的則是整體戰,不管是設備、內容供應、電信業,經濟部科技顧問組、交通部電信總局等,大家全方位動員,還有資策會、工研院,我們9月將會有個新藍圖出來。
台灣是很好的計劃實驗室,「M TAIWAN」能夠成功,許多產業都能受惠,未來產業不用外移,但升級的腳步要加快。
問:發展「M TAIWAN」,台灣的電信業者會是阻力還是助力呢?
答:台灣的科技變革,十幾年來有大半集中在通訊產業上,但講到創新服務,台灣非常落後,比日本、韓國差太多了,原因就在於台灣的獨占事業沒有打破。像日本的NTT在20年前就已經民營化了,台灣卻連這一步都還沒做到。
有公平競爭的環境,進入平台門檻自然就會降低,多樣化的服務才會進來。以日本DoCoMo為例,只要交一次錢,所有服務隨你用,這樣的話,消費者願意付費,所有的服務也跟著都來了。
台灣要做內容供應,環境──競爭的環境──要先弄好。首先法令要制訂好,頻寬的分配要公平,我的想法是除了WI MAX要儘快開放外,無線電視的頻道也應該讓出來給數據服務業者使用。
問:資訊取得方式不斷演進,是否代表人類處理知識的方式也在變化?
答:絕對是。現在誰找資料不先上google?全世界都一樣。在我任教的哈佛大學和google達成一個協議,把哈佛圖書館內所有沒有版權問題的文件全部上線。大家都知道這是很重要的變化,但卻沒有辦法預測未來會產生什麼影響。
這些微妙的變化在台灣可能很難感受得到,但大家應該要有警惕心才好,要做好準備,才能迎接新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