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中,國內爆發第一起不肖廠商在飲料中違法添加工業用塑化劑的食品污染事件,連月來有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從運動飲料、果汁、健康食品、果醬,蔓延到麵包、咳嗽糖漿、指甲油、香水、化妝品等其他產品;受害範圍遍及海內外,重創台灣商譽與形象。
我國食品出口國與地區,如香港、中國大陸、東南亞各國及美國都要求產品必須附上檢驗合格證明,引起國際貿易不便。
這場媒體關注的黑心食品毒害社會的風暴,源於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楊技正在例行檢驗益生菌是否摻雜減肥西藥時,儀器出現異常訊號,經過詳加比對,赫然發現益生菌中含有濃度高達600ppm的工業用塑化劑,一般幼童(12公斤)每日食用一包則接近歐盟訂定每日每公斤容許攝取量的2倍,以60公斤的成年人為例,一天食用3包(一包1.8克),即超出歐盟訂定每日每公斤可容許攝取量的0.05毫克。
衛生署立即通知檢方,循線追查到供應原料源頭昱伸公司生產的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違法加入塑化劑「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接著又查獲賓漢公司也是供應起雲劑的製造商,立即將負責人羈押、並扣押財產;檢方在6月中旬對賓漢公司連一家四口併罰8600萬元,昱伸公司則被求處罰金2億元,賴姓業者被求處25年併科一千萬罰金。

夜市裡色澤鮮豔的小吃甜食,一看就知添加不少人工色素,塑化劑風暴讓消費者更加警覺「食」的安全。
原本在果汁、運動飲料中添加起雲劑是為了讓油水混合均勻,或收斂酸味,結果不肖廠商卻因貪小便宜,把該使用的棕櫚油或葵花油改成不能食用的塑化劑,魚目混珠,知法犯法。
有些塑化劑具有「環境荷爾蒙」的特性,進入人體後,會干擾荷爾蒙的分泌,根據相關文獻顯示,發現有許多對人體可能的影響,例如造成男性陰莖短小、隱睪症、女性性早熟(一般指8歲以下女童)等。
國內生產起雲劑的廠商約有7、8家,由於賓漢、昱伸二家價格低廉,因此有數十家飲料業者、食品公司和生技公司向他們訂貨;下游受波及的業者更高達數百家,包括知名企業如統一、悅氏、金車、長庚生技等生產的飲料、保健食品,和老牌的津津蘆筍汁。
又者,部分生技製藥業者製造的酵素粉、鈣片等保健食品以及兒童感冒糖漿,也都驗出塑化劑,讓父母對孩子的健康憂心不已。
5月下旬衛生署宣布,全台一萬多家超商、量販店等通路,自5月31日起,5大類食品(運動飲料、果汁、果醬、茶飲、膠錠粉狀食品)需提供不含DEHP等6種塑化劑的安全證明,才可上架,否則將依法開罰4~20萬元;而DEHP等8種塑化劑,環保署也計畫與業者協調後,將從第4類毒化物改列為第1類毒化物,只能用於塑膠製程,若要用於化妝品則需重新申請許可。
由於部分食品已出口到二十多國,政府也緊急通報世界衛生組織和相關國家。

塑化劑風暴後,新鮮果汁成為消費者的優先選擇,這也是維護健康的最佳方法。
塑化劑風暴曝露了國內食品安全管理的嚴重漏洞。
師大環境教育所所長葉欣誠為文指出,過去大家討論「環境荷爾蒙」的污染,多聚焦在奶瓶或容器裝飲品會溶出雙酚A,以及PVC材質的保鮮膜會溶出DEHP等,不料多年來工業用的塑化劑,竟然被不肖業者當成「食品原料」,這就好比有人為了避免農藥殘留用心慎選蔬菜、仔細清洗後烹調,卻加了幾匙以農藥調製成的醬油那麼荒謬。這種想都想不到的「非典型」污染事件,就算檢驗了,也可能因為沒有這個檢驗項目而被通過。
他呼籲,為記取教訓,衛生主管機關應大膽懷疑,並發展新的食品檢驗管理流程,例如醬油是否含油漆成分,海蜇皮是否為塑膠成分,防範未然。
6月上旬立法院三讀通過《食品衛生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案,並公布實施。未來只要業者違法製造、加工、販賣、輸入、輸出、調配有毒及有害人體健康的食品,罰金將從現行的30萬元上限,大幅提高至600萬元,情節重大者得令其歇業、停業或撤銷公司與工廠登記;若確認危害人體健康者,最高可處7年刑期、拘役或科或併科1千萬元罰金。

塑化劑風暴後,新鮮果汁成為消費者的優先選擇,這也是維護健康的最佳方法。
民以食為天,為食品安全嚴格把關,政府究竟該從何著手?
《食品衛生管理法》原本規定,無論單方或複方,食品添加物都要向衛生機關辦理查驗登記,取得許可後才可販售與使用。但為符合國際規範,避免不必要的貿易障礙,衛生署搭配對業者的查核並簡化流程,從源頭管控單方的使用範圍與限量標準,2000年修改成食用香料與複方食品添加物可免除查驗登記(起雲劑即為複方)。業者可以客戶的商業機密為藉口,不揭露食品成分逃避衛生機關的查驗。
其次,第一線負責檢驗的各縣市稽查與檢測人力嚴重不足,預算少得可憐。依照政府100年編列的食品安全管理預算經費計算,每位國人分配金額34元,已大幅成長,但仍低於美、加、日、韓等國19個人口相當的城市人均配額102元。
另外,對於源頭化工原料生產業者或進口商的管理,因涉及財政、經濟、農委會與衛生署等部會,以致發生違法事件時,衛生單位不容易及時追溯源頭,釐清化學物質的販售流向,控管損害。
清大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李寬容指出,食品安全死角,除了曾發生毒害的黃麴毒素、戴奧辛、重金屬污染,以及防腐劑和人工色素的不當使用外,其他如乳製品和保健食品也是一大黑洞。
毒化物管理的新思維除了食品安全,毒化物管理也亟待檢討。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為文指出,我國毒管法將毒性化學物質分為4類,市面上多達10萬種化學物質中,許多都具毒性,但目前被環保署列為毒性物質的只有271種,其中78種被列為管理較鬆散的第4類,就因環保署人力和經費不足,無力全面列管不肖廠商遊走在模糊地帶的毒物,造成漏洞。
台大公衛教授吳焜裕建議政府,應比照歐盟「化學品管制法案」,將所有化學物質註冊列管、標明用途,並執行食品履歷,做好風險評估,才不會每次發生問題時才發現沒有資料可查,追查源頭困難重重。
至於最大的受害者消費大眾該如何求償?
行政院消保會表示,不論品牌業者對原料供應商的犯法行徑是否知情,只要業者販賣不安全產品,依照〈消費者保護法〉都應負擔賠償責任。目前全台各地消費者服務中心已接獲數百起塑化劑申訴案,有要求業者賠償精神損害與健檢費用,有要求退貨、退款者,消保會都將協助處理。
但由於食用添加塑化劑的產品對健康危害的因果關係一時難以證明,加上單一個案的力量微薄,廠商可能推託責任,因此消保會也計畫朝向疫病學統計的方式為消費者進行團體求償,也就是說,若多數消費者食用特定商品導致罹患特定疾病的機率較一般高出許多,就可以統計學概念證明兩者具關連性。
塑化事件也讓民眾警覺到生活中使用PVC保鮮膜、保特瓶(PET)、PE等常用塑膠材質容器,都會溶出塑化劑DEHP,因此政府也積極進行市場監測,以保護民眾食用安全。
此外,衛生署也將參照國際規範,訂定5種常見塑化劑的每人每日可容忍攝取量(TDI),並針對所有食品進行監測計畫,讓國人瞭解各類食品中可能含塑化劑的背景含量,作為日後訂定食品限量值的參考依據,而限量值的訂定將以包裝飲料和嬰幼兒食品為優先。
重振美食王國招牌學者指出,從中國大陸的三聚氰胺毒奶、台灣瘦肉精、歐洲生菜的大腸桿菌,到塑化劑事件,由於全球化密切相連,加上錯綜複雜的食物鏈,食品污染已不再是一家廠商或一個國家能單獨面對的問題,從維護消費者健康的角度看來,國家的任務已由傳統的「危害防護」提升到「風險預防」,食品安全監控的「可追溯原則」已不容忽視,政府必須強化從原料生產、供應,到消費者拿到手中,從「農場到餐桌」的監控機制。
這場台灣付出沉重代價的風波,在政府全力追緝下會逐漸畫下句點,並將污染食品全面回收、銷毀,重新上架贏得消費者信心的經驗看來,重振台灣美食王國的招牌,危機亦是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