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冬天,暴風雪席捲美國中部平原,紐約卻創下130年以來首度11月及12月皆無雪的紀錄。
在日本,預報櫻花開花時間一向神準的日本氣象廳,今年春天首度擺了烏龍,最早的櫻花綻放時間比官方預測版本遲了超過一周,氣象廳官員也破天荒向社會大眾道歉。
「天有不測風雲」,雖然氣象預測技術仍有侷限,但有一群人卻自願看老天爺的臉色吃飯。他們嘗試為天氣把脈,不僅提供相關資訊,也設法找出企業營運與天氣變化的連動性,並告知客戶因應對策及避險建議,這就是目前新興的天氣產業。
相較於美國、歐洲、日本的蓬勃發展,台灣遲至3年前才開放讓民間從事氣象預報,以及各種天氣加值產品的開發,天氣產業的發展腳步較國外晚了近20年。
即使如此,仍有不少深具創意的天氣保險及諮詢服務已在台灣市場出現,前景可期。
5月底初夏午後,台北市陽明山公園內的荷花池旁,擠滿了拍婚紗的新人,這天的白天高溫已超過攝氏30度,但中午過後天空陰霾籠罩,濕濕黏黏的水氣飄散在空氣中,似乎即將有大雨報到。
「拜託千萬別下雨!」穿著豔黃晚禮服,站在含苞待放的荷花前,來自香港的準新娘姚麗萍對著鏡頭擺出甜美笑容,但面對即將下雨的天氣,她的笑臉一下就轉為憂慮。
準夫婿何榮光指出,來台拍婚紗,光是機票食宿費用,即達新台幣三萬多元,萬一拍照中途遇大雨而需改期重拍,不但麻煩且得再花一筆錢,「如果有所謂的天氣險,保費及賠償額度合理,我想我會考慮投保。」

陽光、沙灘、勁歌熱舞,台灣招牌活動之一的貢寮海洋音樂祭,兩年前曾因颱風攪局延期3次,主辦單位損失超過千萬元。
婚紗天氣險即將推出
果不其然,姚麗萍和何榮光在陽明山遇上大雨,幸好轉戰淡水拍攝後天氣轉佳,不過他們的憂慮絕非特例。面對詭譎多變的台灣海島型氣候,幾乎所有將結婚的新人都曾擔心自己拍婚紗、結婚、宴客等「一生一次」的重要時刻,會有雨神突如其來攪局。
看準新人對天氣資訊及避險的需求,知名婚紗業者「法國巨星」即將與富邦產物保險,以及氣象預報業者「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合作,推出國內首份「婚紗天氣險」保單。
「法國巨星」副總李淑芬解釋,「婚紗天氣險」開辦初期,將先針對像姚麗萍、何榮光這類由香港來台拍照的新人行銷;未來願意投保的香港新人,只要簽訂拍照合約時,額外支付新台幣1,800元的費用,日後拍照時遇到下雨、且當日雨量累積達15毫米,即可獲一萬元的賠償金。該項保險預計7月中旬推出。
「海外來台拍照的新人,如遇天氣不佳須改期重拍,損失會較台灣本地的新人高出甚多,因此初期會先針對他們行銷;以後若台灣新人亦有需求,也可以考慮投保。」李淑芬說。

以海維生的漁民,即使海象不佳也得出船捕漁。天氣資訊可告訴他們沿海風向、風速、浪高,便於他們規劃較安全的航程。
天氣險市場萌芽
其實早在2005年3月,中央產物保險即針對宜蘭地區舉辦賞鯨活動的觀光業者,設計國內第一張「天氣降雨險」保單。
同年7月中華職棒聯盟在高雄舉行的總冠軍賽,也首開先例投保降雨險。當時設定的條件是只要比賽當天連續2小時的累積雨量達10毫米且大會宣布停賽、觀眾要求退票或退費時,主辦單位即可獲得理賠,最高理賠金額約為400萬元。
這場由老天爺發牌、雙方陣營對賭的場外賽,結果因比賽時完全沒下雨,職棒聯盟沒有得到理賠。「不過當時職棒聯盟的10餘萬元保費是透過廣告交換支付的,因此雙方都沒有損失,也算是皆大歡喜的結局,」當初參與規劃保單的「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回憶。
由台灣裕隆集團與日商東京海上合資的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公司,兩年前也推出「颱風險」。該公司依據中央氣象局過去四十餘年的颱風資料,將台灣分成8大承保區域,以投保企業歷年5至11月的營業收入為基礎,每次颱風經過投保區域可獲理賠,最高理賠為3天的「日營業收入」,一年最多理賠3次。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公司風險管理部經理許煌明說,一般企業投保的災害意外險,雖然也有針對颱風、地震所帶來的損失理賠,但受災的產業必須提出房舍、貨物等損失證明,才可獲得賠償。「而投保颱風險的客戶,只要颱風經過投保區域即理賠,不需另提損失證明,會比投保一般災害意外險便利。」
富邦產險企業也提供「遊樂園險」的服務,保險商品本部資深協理楊清榮指出,不管是觀光業、服飾業、飲料業等,只要客戶願意提供歷年的營收資料,他們就可找出天氣變化與營收變動的關連,並鎖定雨量、溫度或風速等變因,設定理賠條件,「這是一種『量身訂作』的保單。」

叫好不叫座的天氣險商品
雖說天有不測風雲,國內天氣險商品發展至今超過兩年,但實際投保的企業仍有限。首開風氣的中央產險已超過一年未出單;富邦號稱「量身訂作」的天氣險,除了即將推出的婚紗險,也尚無其他保單成交。
原本打算在今年農曆春節向富邦投保天氣險的「六福村主題樂園」,最後也因保費過高而作罷。也參與規劃此份保單的彭啟明指出,當初六福村找上保險業者時已相當接近假期,各項天氣預報資料都指出降雨機率偏高,不做賠本生意的保險公司當然會提高保費。
「9天年假的保費是500萬元,若六福村當地氣象站在假期中有任何一天的日雨量大於20毫米,即理賠1,000萬元;雖然500萬元的保費確實很高,但後來發現9天年假就有2天日雨量超過20毫米。以後見之明來看,六福村若有投保就賺到了,」彭啟明說。
六福村公關經理袁相杰則指出,雙方認定的雨量理賠標準不同,也是保單未成交的原因。「保單以六福村所在地桃園地區的氣象站為主,但事實上若主要客源區台北市下雨而桃園沒下,我們的業績一樣會受影響。除非以後能找到雙方認同的理賠標準,否則我們暫時不會考慮投保。」
跟天氣對賭的天氣保險叫好不叫座,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林建智認為,相較於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的天氣險及氣候衍生性商品市場蓬勃發展,台灣的天氣保險起步較晚,企業尚缺乏避險觀念。「目前的天氣險業者又都只能針對單一產業的需求設計保單,無法擴大投保基礎,達成『大數法則』的規模經濟,保費自然偏高。」
富邦產險資深協理楊清榮也指出,保險講求「對價」概念,保費及賠償金額度,和過去損失的頻率、幅度都有關係。
楊清榮解釋,像一般人身意外險的保費及賠償金比例約為8:10,000,但天氣險的比例可能僅為1:10,甚至更接近,就是因為理賠機率高出甚多;加上通常想來投保的客戶,往往都是因「壞天氣」迫在眉睫才會投保,保費自然飆高,此時客戶可能又會覺得不合算而影響投保意願。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
雖然台灣天氣保險的市場還待醞釀,但民間產業對天氣資訊的需求卻有逐漸上升趨勢。
中央氣象局從2004年開放民間申請氣象預報許可,至今已核發11張執照,取得執照的對象以氣象主播、學術單位,以及由氣象局或軍方退休的預報人員組成的基金會為主,但實際投入開發天氣加值產品的業者,僅有彭啟明成立的「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以及日商Weathernews在台分公司──緯哲氣象兩家。
2004年底拿到國內首張個人氣象預報執照的彭啟明,為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博士,在媒體上有「氣象達人」之稱。2003年中,他在各界不看好的情況下,以500萬元資金創業,成為國內首家以提供各種天氣加值服務為號召的氣象公司,也是目前台灣本土最具規模的天氣業者。
草創初期,第一年營業額僅有數十萬元,不過其後在經營團隊努力下,去年營業額已達一千萬元,預估今年可上看兩千萬元。目前公司員工已有10餘人,平均年齡只有26歲,半數成員都是大氣本科系畢業的專業人才。

天氣狀況影響來客數及業績
兩年前的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活動,因颱風攪局延期3次,主辦單位在福隆海灘搭建的舞台、帳棚等活動設施的重建支出,加上國內外樂團的延期演出費用,整體損失超過千萬元。
彭啟明曾蒐集台北捷運、鶯歌陶瓷博物館、六福村主題樂園及國內某知名高爾夫球場的過去3年假日來客數及業績資料,發現與天氣有密切關係。
以戶外樂園為例,若當日雨量累積達5毫米(約小雨程度),業績收入即較晴天下降約3成;若雨勢加大而累積雨量達10毫米,業績更可下降6成。
4種產業中僅有以室內活動為主的博物館,會在下小雨時因遊客不想待在家又無處可去而業績略有提升,但雨勢若加大,來客數仍會下降。

客製化天氣資訊
不過,天氣預報的準確度常被人質疑,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更曾自嘲自己是「烏龍院」院長,民間業者的天氣預報會做的更好嗎?
「我們的優勢不在是否比氣象局報得準,而是可為客戶提供客製化的天氣資訊,」彭啟明舉例,鋒面來臨時,氣象局因服務全國民眾,只會告訴民眾台北市的天氣型態將轉為陰有雨;但實際上,受地形影響,台北市並非每個區域都會下雨。陽明山、北投地區可能雨勢不小,但信義區或許只是陰天、甚至還有陽光。此時若有廠商需在台北市的某地點舉辦戶外公關活動,他們就會針對需求,提供是否改期或改為室內活動的建議。
目前向彭啟明公司訂購天氣資訊的企業計有八十幾家,每年簽約金則從一、二十萬元至一、二百萬元不等,產業別也相當多元,如常辦活動的公關公司、常出外景的影視業者、需隨天氣微調售貨內容的零售通路,以及飲料、風力發電等業者,包括遠雄建設集團、全家便利商店、十月影視、還有南部某知名賽鴿大王等。
全家便利商店公關室經理林翠娟表示,便利商店是提供消費者「即時」需求,若能及早掌握天氣資訊,對特定商品的銷售成長有相當大的幫助。像4月份某周二早上的氣溫僅20度,但因得知周四氣溫將大幅上升,公司即發動各店加強訂購涼麵,當周涼麵成長量也因此大漲一倍。
在台北縣三峽、林口地區都有大型建案的遠雄集團,更依據每周末的天氣預報,決定當周在媒體推出的廣告量。該集團行銷企劃室指出,周末假日看房子的消費者多、成交率也高,因此常有各種行銷活動;但若此時突然下起傾盆大雨、或因寒流來襲溫度遽降,將大大影響消費者出門看屋的意願。「如果事先能知道周末天氣變化大,就會減少廣告量。」
幫老闆訂購天氣資訊的賽鴿業者王先生也指出,賽鴿比賽飛行路程以台灣海峽至巴士海峽為主,比賽期間海面上的風向、風速、浪高,都會影響到鴿子體能的損耗,「因此我們會依預報內容,決定鴿子的食物量、訓練方式甚至比賽時的賭金投注金額等。」
天氣預報仍有極限
天氣資訊漸受歡迎,不過彭啟明也承認,氣象預報技術現仍有侷限,最大問題在最多僅能提供2周內的資料。「若預測時間拉長到每一季、每半年,最多只能提供『氣溫正常偏暖偏冷的機率有幾成』等非常粗略的統計分析資料;通常時間距離越遠,預報誤差也越大。」
由於能提供的長期預報資料有限,國外許多大型的服飾、百貨、家用電器製造商,內部都有風險評估機制,以因應天氣變化調整產量、物資分配,並擬定行銷對策。彭啟明說:「但台灣企業似乎還沒有這樣的觀念。」
即使是數日內的天氣預報,仍存在預報出錯的風險。像夏季常出現的午後雷陣雨,因常在小範圍、短時間內發展,對預報人員來說就非常頭痛。彭啟明舉例,過去曾有一家公關公司訂購天氣資訊,結果一年60多次的活動,仍有10次碰到下雨。客戶也抱怨連連,但事實上一成的預報誤差率已相當低。因此他們目前推銷業務時,都會特別向客戶解釋天氣資訊的誤差風險。
尚待發展的天氣產業
雖然台灣的天氣產業市場逐漸起步,但根據氣象局去年11月的調查,在1,510個有效樣本中,願意付費申購氣象服務的民眾比例僅有6.2%;另有7.3%表示須視服務內容及收費方式再決定是否申購,其他86%的受訪者則不願意付費申購。
氣象局第一組組長葉天降分析,台灣的付費氣象服務才開始幾年,一般民眾只滿足於最粗略的免費氣象預報,連業者也不懂得使用各種加值的天氣服務。「未來若能針對特殊需求,開發更多元的天氣應用產品,這塊市場還是有前景的。」
觀察國內外天氣產業發展多年的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能暉分析,在全球化的浪潮席捲下,本國及跨國企業競爭日益白熱化,誰能掌握到最多細微之處的效益變動,就有機會成為市場上的贏家。
「天氣產業是一種知識經濟,對企業主來說,花費不多,得到的回饋卻很大。國外企業早已深知掌握天氣變數、趨吉避凶的重要性,台灣企業必會逐漸跟上腳步,時機到了,商機就會來,」林能暉說。
全球暖化、氣候異常議題發燒,對天氣產業來說是一項利多。但台灣市場前景如何,就像天氣預報得看天吃飯一樣,存在著無法預期的未知性。
產業別 | 農業 | 服務業 | 家用電器業通路 | 戶外樂園/觀光旅遊業/公關業者 | 一般零售通路 | |||||
---|---|---|---|---|---|---|---|---|---|---|
天氣影響 | 天氣晴朗、雨量穩定則收成佳;颱風、暴風、氣候異常則收成佳 | 冷冬則厚重大衣銷量佳:暖東則採購量減少 | 涼夏及雨季則冷氣機銷量差,但除濕機需求增加;冷冬則暖氣機銷量大幅成長 | 晴天來客量多;下雨天則來客量減少、旅遊的危險係數增加 | 熱飲、便當、雨傘等產品會再氣溫下降或雨天時受歡迎;涼麵、冷飲才再酷暑時熱銷 | 天氣資訊助益 | 可因應天氣變化,減少或增加種植面積、並作提前採收等準備 | 可依季節變化的冷熱預測,大量生產薄外套或厚冬衣可針對不同天氣變化的市場需求,加強特定商品的舖貨,以刺激銷售成長 | 可因應天氣變化,改變活動型態,或推出打折促銷活動,已吸引客戶前來 | 可針對不同天氣變化的市場需求,擬定行銷策略,特定商品銷量將大幅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