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總有一位偉大的女性;一個在七天之內吸引了卅六萬人以上參觀、全國最大型高科技展覽的背後,又是什麼呢?
有人說,資訊月的展覽是大拜拜。
大拜拜的意思,是人多、熱鬧,興頭過了,一哄而散。
用這個方式去形容資訊月的展覽似乎有幾分貼切;以去年十二月卅一日開幕的這一回合而言,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出的七天裏面,參觀人數估計有卅六萬人。如果考慮「自動數人機」可能放過了不少「漏網之魚」,則數目還遠不止此,「熱鬧」是絕對當之而無愧的。
另一方面,大拜拜必須動員大批的廚師,在好幾天之前就開始研究菜單、準備材料,這也和資訊展相似。不同的,是很少有拜拜會動員一百位以上的專家,而準備時間超過半年以上的。

長達一百公尺的電子螢光隧道,揭開了資訊月的序幕。(鐘永和)
生活「觸觸」皆資訊
有經驗的人知道,籌備任何展覽都不像表面上那麼容易,而資訊展更有它「獨到」的難處。原因之一,是主題牽涉的範圍太廣。
根據專家的預測,資訊與電腦的時代已經悄悄來到現代人的生活中。不久之後,「上班族」早上起床,只要按個鍵,咖啡爐、空調設備就自動開啟;打開冰箱拿個雞蛋,門沒關好,冰箱會提出抗議;坐在辦公室裡,藉著電傳會議的裝置,可以和遠在東京的分公司開會;到銀行提款,「餵」付款機一張磁卡,花花綠綠的鈔票馬上掉了下來。甚至整座工廠,都可能是機器人的天下。
閒來無事?和電腦下盤圍棋吧!找不到太太?請電腦紅娘找個「門當戶對」的對象。運氣不好?路旁多的是電腦算命機。
這些都是資訊與電腦的運用,如果要辦一個資訊展,到底該選擇那個方向發揮呢?
再者,「展」就是「展示」,但是電腦不似時裝,一部部機器在一般人眼裡,毫無「看頭」,而軟體程式雖有十八般武藝,表面上卻不過是一堆難解的程式,比起硬體,相顧兩失色。
此外,萬一人太多,如何維持展出效果;每年都展,如何推陳出新;……
這些,全都是李家安的煩惱。

資訊月展覽門口處的人數統計系統,是工業技術研究院最近發展出的成品。(鐘永和)
也算緣分
李家安是資訊月工作小組秘書組的組長,由民國六十九年年底第一屆資訊周展覽開始,就是幕後的靈魂人物,負責活動計畫、規畫與管理場地、邀請參展單位;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把所有的人集合起來,一起傷腦筋。
李家安在研究所主修的是統計和電腦,回國後,也一直從事電腦和推廣資訊工業的工作,但是對於資訊展這麼大的的題目,光靠一個人憑空去想,還是不太容易的。
李家安不諱言最初「無中生有」的資訊周是參考了世界各先進國家的資訊展、尤其是當時已辦了十年的日本資訊周。日本的資訊周有設備展、應用展,但應用展分好幾個場地舉行,而且每個場地都有一個專題,例如「資訊與生活展」就在百貨公司舉行。
由於合適的場地難覓,我國第一屆資訊周除在貿協展覽場舉辦主題展,和電腦電信與微電腦系統兩項應用展外,只開放了全國各公營機構的電腦中心,如各公立銀行、中油、台電、中船、中鋼……,作現成的應用展。但是因為展覽妨礙了各個機構正常的作業;場地又過於分散,觀眾疲於奔命,後來只得停止了這項活動。

中國石油公司的鑽油模型也搬到會場來了。(鐘永和)
由「迎接資訊時代」說起
李家安回憶說:「第一屆資訊周時,大家對資訊的觀念都很模糊,沒進會場以前,還有人會問:『什麼是資訊?』,所以我們號召大家一起來『迎接資訊時代』。」
此後資訊周的主題「由淺到深」,由「資訊與生活」、「資訊與工業」,到「資訊與管理」、「資訊與生產力」,使觀眾由最熟悉的事物開始,一步步認識資訊的重要性。
每年資訊展都有主題館與應用展兩部分,去年的主題——資訊與自動化,在四個腹案(尚包括:資訊與現代化,資訊與經濟,以及資訊與教育)當中脫穎而出。
主要的是因為「自動化」涵蓋面廣而具體,能全面提高工業、辦公室、服務業的效率和家庭生活品質。無巧不巧,這也使得去年資訊月的主題涵蓋了歷年所有資訊周的主題。主題方向確定之後,李家安還得和他的智囊團想些「噱頭」,軟化會場過於生硬的電腦、機器及圖表。
負責策畫影視館的鄭以芬,恐怕觀眾連看三部長達四十分鐘的影帶,會感到疲倦,於是在中間安排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奏會。她使用音效最佳的雷射音碟放出熱門音樂,配合電腦控制的燈光和雷射圖案,讓觀眾享受高科技的娛樂,加上舞台表演常用的乾冰,把館外的人全都吸引了過來。
網羅各路英雄好漢
這方面秘書組的人才並不「夠用」,還須網羅各路「英雄好漢」;參展單位不但精銳盡出,有時還聘請專業室內設計師,甚至包括外籍人士。
既然主題是「資訊與自動化」,李家安便將主題館的策畫工作,交給以自動化為拿手好戲的生產力中心。生產力中心的負責人幾經開會研議,放棄了圖表,決定採用容易為人接受的影帶,向觀眾解說我國自動化的現況。
放影帶是件簡單的事,問題是觀眾的人數要怎樣控制呢?當時負責策劃的人員估計,資訊月將有卅萬人參觀,那麼五分鐘的影帶同一個時間裡,就應該有四百八十人觀賞。所以他們想到一個主意,就是在主題館兩邊,佈置兩面由四百八十三架廿吋終端機構成、「頂天立地」的電子牆,讓觀眾邊走邊看,五分鐘裡,剛好「漫步」過這一百公尺的隧道。
為了使科技更生活化、人性化,開幕當天,他們還特地請一位女同事打扮成電視上「星際記者」易百拉的模樣,引導觀眾進入館內。
機器人改行
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所的工程師們,平日雖埋首於刻板的機器人研究,但他們最清楚機器人的功能,也最熟諳機器人的「展示藝術」。
工程師黃啟昌表示,此次在會場中畫「李表哥」的那「位」ITRI—U型機器人,本是銲接用機器人,但他們認為若讓它展示工業銲接用途,一般人一定不會有興趣。幸好這個機器人還有另一項長處:會畫圖(路徑與銲接路徑一般可以設計)。他們原本想請它畫自己的「兒子」——玩具機器人,正巧那時「李表哥」揭曉,就決定由「中國機器人」畫「中國人的形象」。
為了怕這位機器人畫家寂寞,又將另外二個裝配用的機器人與ITRI—U搭配在一起,一個遞紙、一個蓋章,三個「人」忙得不亦樂乎,大出鋒頭。
遠來的和尚會念經
「遠來的和尚」這回可在資訊月中大出鋒頭。台灣松下自日本請來了專為日本松下電器海外展覽設計場地的設計師,將台灣松下自日本引進的家庭自動化系統,用「家」的實景全部表現出來。
只見會場一個小客廳、小廚房、小浴室,按一個鍵,電鍋就自動煮飯、空調系統開了、洗澡水也放了,會場周圍一層又一層的人牆則不住地發出驚呼。
參展單位聘請設計師設計搶眼的造形,固然增加不少效果,但也必須使設計師完全瞭解產品,才能做合適的整體搭配。所以參展單位的技術人員,也要和設計師合作無間才行。
頭一次為國防館設計會場的趙淑珍,為中山科學研究院推出的彈性製造單元,「罩」上了一道玻璃帷幕,原因無他,只因為她從技術人員口中得知,此系統構造精密,只要沾上一點灰塵,立即失效,所以不得不加上這層保護措施。
大家一起「做」
在會場的另一角,趙淑珍和技術人員「開發」出另一座立體佈景——兵器試驗場,以增加「砲彈彈道追蹤測試系統」的臨場感。
聯勤的技術人員原本提議,佈景上的發射點和彈著點用燈泡表示,但是趙淑珍否決了,因為雷光燈四散的白色閃光,更接近砲擊的實況。原來她還擔心保守的軍方不容易溝通,事後卻開心地笑著說:「看來他們還蠻能接納我的『異』見!」
國防館要把砲擊實景搬到資訊展,中國石油公司則另有主意。能源館入口處的電動鑽井機模型、佔滿了整面牆壁的各式鑽油模型,都是由中油技術人員和立體造形設計公司合作的成品。
中油海域處這次還展出了用來探勘海域油藏的三維震測。三維震測的步驟太多了,只得委託廣告公司製作了一幅電動看板,用發黃光的指標表示震波的來源及去處,觀眾一眼便了然於胸。
實體的設計只要有專家負責,大致都不成問題,棘手的,反而是觀眾本身。
避免擁擠,要講求技巧
基於以前的經驗,秘書組在規畫會場時,已經留下六公尺寬的走道,避免擁塞,講解時間長的展品,也配給大一點的空間,避免上一波的觀眾還沒走,下一波的觀眾又蜂湧而來造成的通道堵塞。
秘書組的工作人員原本還提議,在主題館「電子牆」的螢光隧道裡,鋪上一條輸送帶,在一定的時間內,把觀眾「送」出館,後來因為經費有限而作罷。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電子牆原意是要使人潮不斷行進,不料展出時,許多觀眾不習慣「邊走邊看」,索性選定一個終端機,「就地」看起來。如此一人停下來,後面的人陸續跟進,最後還是阻成一團。
事實上,人太多不但造成展覽場內的問題,還「禍延」附近的交通。
資訊展在台北開幕的第一天,世貿中心所在的信義路,整條道路陷入癱瘓,車隊走一步,停十步。這個情形直到展覽結束,才見好轉。
一群到場參觀的學生為了避免被人潮衝散,只得舉雨傘為前導標誌。走了一圈出來,一名學生說:「我只看到了一把小雨傘和很多人頭。」
人多、時間短,是基本問題
「只見人頭」的結果,使主辦單位備受批評,有人建議架高展示內容,也有人建議分散展覽場地。事實上,資訊展由第三年開始全省巡迴展,便是希望分散人潮,但是結果有興趣的民眾反而愈聚愈多,以台北而言,五年之內就增加了三倍。到目前為止,估計全省參觀過資訊展的,已經超過三百五十萬「人次」。
對於人太多的問題,李家安認為,根本解決之道,還是應該設置一個經年展覽的場地。例如日本,除了大資訊展外,還有許多長期開放的小規模展示場,一般人可以隨時去「玩」最新的資訊產品,在教育上功不可沒。在國內,明年四月完工的電子資訊大樓,可以擔負部分這樣的任務,屆時很可能將應用展搬來此處,專門介紹資訊方面的基本觀念,觀眾就不必擠在固定期限內參觀;資訊月可能也就以設備展為主了。
不過就以現在的情況而言,似乎還可以改善。有人將資訊月與去年在日本筑波舉辦的展覽相比較。
不能和「筑波」相提並論
專攻資訊科學的政大新聞研究所教授鍾蔚文認為,把資訊月和築波展相比,是不公平的。因為築波展是以全世界為對象,參展的有世界各國的產品,整個展覽會場佔地一百公頃,各館都是獨立建築,從空間的角度來看,規畫比較容易。
但是他認為,築波展中有幾點是我們「能夠」效法的,例如:
築波展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是「居住與環境--科學與科技對人類生活的貢獻」(Dwellings and Surroundings--Science andTechnology for Man at Home),每個館都有一個特殊主題,和整個博覽會的主題相呼應。如歷史館的主題是「日本科學與科技的發展」,探討天然資源貧乏的日本是如何普遍地接受西方的科學與技術,並進一步研究,使日本成為一個進步、現代的社會。
反觀資訊月的主題是「資訊與自動化」,這句話可作兩種解釋,即「資訊用來自動化」或「資訊的處理自動化」;由於語意含混,加上展示方法不夠活潑,如市政館、財政金融館,只掛了幾張圖表,配上幾部電腦,不易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展示,也要講究藝術
其次,筑波展中,展覽館的本身往往就是藝術品,將形式與內容合而為一。如鋼鐵館的外觀,是運用鋼鐵本身的特質,再配合現代建築技術建造出來的。屋頂上端懸樑式的結構,充分表現出鋼鐵的堅韌;館內還展示有鋼鐵與人類進化的歷史。
此外,筑波展特別重視展示的藝術,例如芙蓉館中將各種造形不同的機器人集合起來做舞台「秀」,其中一對「機器情侶」,胸前閃著一顆紅心,含情脈脈卻又不敢互相靠近,最受大家喜愛。
資訊展在二月初全部結束。儘管在規畫與展示手法上,還有令人不能滿意之處,但從五年前七天內僅有十二萬餘人參觀,大部分民眾還互相問道:「什麼是資訊?」到今天有卅六萬人以上湧進資訊月會場,大家也都能侃侃而談資訊與生活的關係,這其間的變化,一年一度的資訊展不能說沒有功勞。
也許,在「一哄而散」之後,這數百人策畫的「大拜拜」,畢竟還留下了一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