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生態旅遊
「我們利用現有的農園景觀和作物為基礎,在不增加土地開發的原則,配合週邊原始林的豐富自然資源,設計賞鳥、觀星、觀蟲等活動,以及生態園、種子標本室、乾燥花室等主題展覽,」山地農場場長張育森指出。不少學校、企業團體來過生態體驗營後,口耳相傳,即便在事先預約、每日總量管制一百二十人的限制下,平均一年仍接待一萬三千人次、營收一千餘萬,成為梅峰農場的重點業務。
「低密度開發,並結合生態旅遊,將是台灣高山農業轉型的一個思考方向,」前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現任昆蟲系教授楊平世指出,較之傳統菜園雞糞滿地、蒼蠅紛飛的景象,綠草如茵的果園雖然收成較少,但可以觀光、展售農產品收入貼補,又不致過度使用農藥,污染環境,再配合總量管制、結合地方藝術家發展工藝、文化產業,高山社區可以做到自給自足。
至於台灣高山農業是否應全面轉型為生態旅遊,放棄農業生產?台大農場仍持保留態度。
「農業對於水土保持或環境生態的衝擊容或高於原始森林,但仍遠低於道路、水泥建物、遊憩設施的衝擊,」張育森等台大農場同仁指出,若採用他們長年試驗改良的坡地經營系統,在既有的農業基礎上轉型發展,會比完全轉型為休閒旅遊業更有利於環境資源的維護。且目前國人旅遊型態仍偏向於假日,一般農園應於平日維持農業生產,才能獲得最大的經營效益。
「談生態保育或生物多樣性,絕不等於隔離封存,任其自生自滅,忽視對住民的影響,」陳中認為,除非山上居民能夠全數遷移、覓地安頓,否則不能迴避去面對台灣高山的合理開發與利用。
「過去政府不輔導也不取締的消極態度,與環保人士過度的詆毀醜化,都是問題惡化的根源,」陳中懇切呼籲,正視高山農業問題,給予正確輔導,才是落實台灣山林保育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