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鹽,不只是鹹
如同呷米透過料理和食客說著食材與生產者、土地的故事,蔡炅樵為台灣鹽說故事的第一步,也是透過料理人的巧手。
蔡炅樵分享,大阪米其林一星「燒鳥市松」首間海外分店「fumée」落地台灣,串燒料理所使用到的兩款鹽之一就是洲南鹽花,「烤好後的燒烤撒上我們的鹽花,在客人咬下去的瞬間崩裂開來,便能帶出食材的層次感。」
台南阿霞飯店主廚吳健豪也曾和他分享:「用了你家的鹽,我就回不去了。」如今不但餐廳所有料理皆使用洲南鹽場出產的鹽調味,就連醃漬熟成農曆春節必吃的烏魚子,他也使用與洲南鹽場特別訂製的3.5毫米粗鹽製作。
台北晶華酒店透過蔡炅樵的引薦,攜手多位鹽職人,共同推出以彰化鹿港浦田竹鹽、屏東車城後灣海硓鹽、台東綠島珊瑚海鹽與澎湖湖西海菜霜鹽等八款台灣鹽為主軸的「晶選鹽套餐」。酒店更進一步培養專業「侍鹽師」,透過佐餐鹽盤的呈現,讓消費者不僅品嚐到鹽的獨特滋味,還能深入了解每一粒鹽背後的職人故事,並體會「食」如何與聯合國SDGs永續願景接軌。
其中最特別的鹽品,當屬來自雲林斗六萬豐醬油廠的「蔭鹽花」。這款鹽源自蔭油釀造過程中,甕缸內飽含鹽分的水氣,經反覆蒸發、再結晶後,凝聚而成。因長時間吸收醬香氣息,「蔭鹽花」嚐來有濃醇醬油風味。
萬豐醬油第三代吳國賓回憶,蔭鹽花原本只是釀造過程中的副產品,經蔡炅樵鼓勵後,推薦給料理人嘗試,結果意外大受歡迎。即使年產量極少、供應不穩定,仍吸引著源源不絕的訂單。
蔡炅樵認為,鹽和水果一樣,都會隨當年度的雨水多寡、日照時間,甚至微妙的環境變化,讓每一批鹽都擁有獨特個性,「水果每顆都有差異,鹽也是一樣,只是我們不常去強調那種細微的不同。」這正是台灣鹽的價值所在──順應自然,展現土地的風味。
這些氣候賦予的滋味多數時間是若有似無的存在,但它相較各種調味料,卻是不搶戲、忠實襯托出食材風味、不可或缺的「最佳配角」。「因為鹽只有讓自己消失於無形,才能成就一道料理的美味與風味。」蔡炅樵說。
-10.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蔡炅樵期望讓鹽走出過往勞力密集的刻板印象,在當代日常中找到與人們的連結與新詮釋。(洲南鹽場提供)
-11.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台北晶華酒店以產地連結餐桌,讓消費者在品嚐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鹽與這片土地的深刻故事。(台北晶華酒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