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根挖底揭瘡疤
「像這種不去刨根、不挖瘡疤的方式,可以說是一種最直接的信心增強法,它適用於把身體當作表達工具的競技,如運動、舞蹈等。」蘭陵劇坊的卓明指出。
「因為在這些場合,成功與失敗太直接,競爭的分野常在一分一秒、一毫一釐間,而且由除了和對手競爭,當事者也要跟自己的身體、紀錄競爭,是不容想像失敗的」,吳靜吉說。
但對從事戲劇工作的人來說,剖析人性、扮演各種角色,是必然要經歷的,「不能面對自己,那能透視別人?」蘭陵劇坊的卓明說,於是有「刨根挖底」的訓練方式出現。
將心理學方式應用在戲劇中,可以算是「心理劇」的起源。它原本用於精神治療,兩年前蘭陵劇坊開國內風氣之先,把它應用在戲劇中。
心理劇通常由三人扮演。一是主角(患者),也就是要面對自己的人;二是導演(治療者)是掌握全劇的人;三是分析師,他可以幫主角說出或演出心中的反應,也稱「輔助我」。這三個人站在舞台上,藉著導演的「問」、主角的「說」、分析師的「演」,來騙出主角的「劇情」,劇情可能是主角七歲上學第一天害怕被丟棄的痛苦經驗、失去父母之愛的悲哀、沒考上大學的遺憾等。
能幫點什麼嗎?——左營煉油廠社區裡的牙醫生經常為左訓中心的選手看牙。(張良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