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流傳一句話:「要害一個人,就勸他去辦雜誌。」此話雖然有點誇張,實情也並非都是如此,但確實道出雜誌業經營困難、報酬與付出不成比例、成就不易被肯定、價值感難以建立等的無奈感。
在雜誌中,專業雜誌由於內容專門、讀者群囿於特定範圍,尤其不易生存,工作者也加倍寂寞。本文介紹五家敬謹經營、默默耕耘的專業雜誌,支撐他們排除萬難、精勤奮鬥的,是一股高度的使命感:透過雜誌,引介新知、帶動觀念,為促使社會進步盡心獻力。
大眾媒介具有引介新知、帶動觀念、提高國民素質及促進溝通的功能,有助於施行民主政治與推動國家進步。因此愈是開發國家,愈重視傳播事業。
在報紙、雜誌、電視、廣播等大眾傳播媒介中,雜誌時效性最低,但製作時間寬裕,且篇幅多,適合針對公眾關切的問題做詳細、深入的報導。隨著文明進展,各種學門、行業分工專精,有些雜誌為充分發揮深度報導的特性,也走上專業化,乃出現以特定讀者為訴求對象的專業雜誌。
圖2:「豐年」是國內歷史最久、發行最廣的農業雜誌。(鄭元慶)
由五家專業雜誌的創刊,看國家發展軌跡
自由中國臺灣的文化事業十分蓬勃,專業雜誌也不斷出現,但一方面因民眾尚未普遍建立閱讀雜誌的習慣,許多民間刊物不堪賠累,雖「屢仆屢起」,但品質無法在穩定發展中求進;另方面則是政府有心有系統地引進新的知識與觀念,並以專業雜誌為主要傳播工具,形成許多優良專業雜誌由政府創辦,或創刊初期由政府支持,後來才逐步走向獨立經營的特殊現象。
本文介紹五家優良的專業雜誌,其中三家為「官方」或「半官方」刊物。從這五份雜誌——豐年、今日經濟、管理雜誌、資訊與電腦、牛頓雜誌創刊的先後次序,可看出各類專業雜誌的興起年代,也依稀可見我國由農業社會走向工商社會、由勞力密集走向技術與資金密集、愈來愈注重管理與科技的發展軌跡。
3:「豐年」門市部,是國內唯一的農業書刊專賣店。
「豐年」促進臺灣農業進步有功
豐年半月刊是國內歷史最久的農業刊物,發行已有卅三年。它也一直是國內發行量最大、影響力最廣的農村讀物,對促進臺灣農業的現代化,功不可沒。目前豐年約有四萬個訂戶,除農民及農業專家外,還有不少對盆栽、植物有興趣的都市讀者。
豐年社成立於民國四十年,由農村復興委員會(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前身)與美國在臺新聞處、經合分署聯合創辦,目的在傳播農業新知,當時免費贈送農民閱讀。
豐年雜誌漸受農民的重視與歡迎,曾創下發行九萬份的紀錄,但因經費不能獨立,時有停刊之虞。農復會前主任委員蔣夢麟博士,遂於民國五十二年向各農業機關籌募基金,設立財團法人,使豐年社成為永久性組織。豐年半月刊也改贈閱為訂閱,但僅收少量工本費,目前一年訂費為新臺幣二百元。豐年社成為獨立機構後,仍與農發會關係密切,由農發會主任委員擔任董事長。
一般說來,農民的知識水準較低,多半沒有閱讀雜誌的習慣,「豐年以農民為主要傳播對象,因此內容力求實用,介紹最新研究、實驗成功的農業技術,讓農民看了能直接採用,且用後能有效提高作物產量。文字則求簡單平順,易讀易懂,以吸引農民讀者。」豐年總編輯梁鶚說。
圖1.2:「今日經濟」發行已十六年,曾盛極一時,現在聲譽與水準已不如昔;經濟部政務次長王昭明有心重振「今日經濟」的雄風。
內容力求平易、實用
「內容實用」正是豐年一貫的編輯要旨。它介紹新的水稻與蔬菜品種、講解農藥使用與病蟲害防治方法、推介新的施肥技術、報導福壽螺為害程度及防治之道……等與農民密切相關的題材。此外,還設有農業信箱,為農民解答種種農事問題。他們平均每天接到十多封讀者來函,較簡單的問題由社內編輯負責回信;能力所不及的,則轉請農學院教授或農發會等農業機構的專家回覆。
牽涉到農業技術的文章,幾乎全由學者專家執筆,有時也刊登他們的論文。學者專家寫慣研究報告,用字較專門,內容也較艱深,多須經大幅更動或改寫,才能發表。
梁總編輯說:「我們通常將文中提到的研究過程及引用學術資料的部分刪去,加強說明耕作方法及注意事項。」有時改動太厲害了,會有作者抗議,梁總編輯就告訴他們:「你是農業專家,我是編輯專家,你若能指出農耕技術報導上的錯誤,我一定遵命改正。至於用詞遣字,則請聽我的。」很多作者被他說服,所以豐年在大力改稿之餘,不必擔心得罪作者,斷了稿源。
為使報導題材都能切合農民的需要和興趣,豐年的編輯常下鄉訪問。一面蒐集讀者意見,據以調整編輯方針;一面也藉此採訪、報導傑出農友,充實刊物內容。為此,豐年招考編輯時,要考閩南語。
豐年的編輯多是學農出身,又常下鄉與農民接觸,因此衣著樸實,顯得頗為「鄉土」,豐年雜誌亦同——不重視紙張及印刷,卅多年來一直保持樸拙本色。
圖1.2:「今日經濟」發行已十六年,曾盛極一時,現在聲譽與水準已不如昔;經濟部政務次長王昭明有心重振「今日經濟」的雄風。(鄭元慶)
編輯內容隨實際需要而調整
卅年來,豐年雜誌的外觀沒有多大改變,發行宗旨也如一,但所傳播的訊息,隨社會變遷、科技進展而有所改變。最顯著的例子是有關水稻的報導:民國四十年間,我國稻米產量不高,豐年乃不斷介紹增產之道。隨著耕作技術的進步,稻米產量大幅增加;但經濟發展的結果,大眾消費習慣改變,多吃魚肉果菜、少吃飯,稻米的消費量反而減少,造成生產過剩。因此豐年現在已很少報導稻米增產方法,轉而呼籲稻田轉作雜糧,並介紹轉作的種類、方法。
又如農藥使用問題,最近引起廣泛討論。梁總編輯說:「農藥噴灑一段時間後,份量如不過多,會自動分解,洗滌和烹煮也能使部分農藥分解。但消費者對果蔬品質的要求愈來愈高,不僅要求鮮美,還要沒有蟲咬的痕跡,因此農藥的用量愈來愈多,藥力也愈來愈強。農家若採收過早,蔬果上還留有殘餘農藥,消費者食用後對身體有害。」
「供求雙方會相互影響」,梁總編輯又指出:「所以,我們一方面呼籲農民要有職業道德,噴灑農藥要適時適量,過了一定時間再採收;另方面也呼籲消費者在選購果蔬時,不必太在乎有無蟲咬斑痕。菜蟲無毒,經蟲咬過的東西,吃了對人體不會產生不良影響,比吃到農藥好。」
圖3:「管理雜誌」社社長洪良浩,以現代化管理方法經營雜誌。(鄭元慶)
發行姊妹刊物,以都市讀者為訴求對象
正由於生產與消費關係密切,豐年於民國六十四年發行姊妹刊物——農業週刊,以農產品的消費者,即一般大眾為傳播對象。農業週刊報導內容包括:食品營養、烹調方法、家庭園藝、農產品生產及銷售情形等,紙張與印刷較豐年考究,售價仍很低廉,訂閱一年僅新臺幣三百元。但農業週刊由於發行時間較短,且在城市發行,競爭對手多,銷售情形不理想。
豐年歷史久、訂戶多,廣告每期「滿檔」,頗有盈餘,除貼補農業週刊外,還可用來擴充編制、增加內容及充做員工福利金,在自給自足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相較之下,同為政府機關支持的「今日經濟」,就沒有這麼幸運。
圖4:「管理雜誌」以企業經理人為傳播對象,印刷精美,售價亦高。
「今日經濟」歷史久,曾盛極一時
「今日經濟」是經濟部及其所屬機構共同出版的刊物,為前經濟部長李國鼎的構想,於民國五十六年創刊,由當時的主任秘書(即現任經濟部政務次長)王昭明負責。
王次長回憶,今日經濟的發行目的:「一、說明政府的經濟措施;二、客觀分析及討論熱門經濟問題;三、做為部內員工的溝通橋樑;四、提供大眾一個有關經濟論作的發表園地;五、表揚部內傑出人物及恪守崗位的同仁。」今日經濟首次介紹的傑出人物,是當時臺電公司總經理、也就是現任行政院長孫運璿,還頗具慧眼呢。
今日經濟設有編輯委員會,由部內各單位主管,與較有文采的同仁所組成;定期開會,決定編輯方針,及協助編輯約稿。當時王次長特別請到故「婦女雜誌」發行人張任飛、中國時報主筆楊乃藩、設計名家黃天縉等人襄助編務,無論文字、圖片、版面設計都很突出,並接受商業廣告,建立公開銷售網,一度還實行訂戶抽獎的促銷辦法。
孰知好景不長,正當今日經濟欣欣向榮之際,前進的腳步卻因其為公家刊物而受阻,例如:促銷辦法在公家帳務上難以處理,收入必須繳交國庫,不能做為發展經費;招徠廣告被批評為利用職權、與民爭利……。公開銷售與刊登廣告的做法遂不了了之,今日經濟成為經濟部的對內刊物,雖接受外來訂戶,但不在市面銷售,封底及封面裡的廣告也由幾家國營事業輪流免費刊登。
圖1:「資訊與電腦」非常重視封面設計,每期封面都頗富創意。(鄭元慶)
經濟活動須視情勢不斷調整因應
十六年來,我國傳播事業蓬勃發展,各類雜誌紛起,無論內容、版面設計、印刷、紙張……,都有長足的進步;相形之下,今日經濟顯得「閉關自守」,缺乏刺激進步的動力。加上後來王次長轉任財政部次長,原先他請來的編輯菁英相繼離去,雖然由於編委陣容堅強,常能邀到好稿,但聲譽及水準已大不如昔。
王次長坦承:今日經濟在引導觀念方面做得不夠好,即使只對部內同仁來說,發揮的效果也有限。而正因大家對經濟發展缺乏充分、正確的認知,使得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困難。
他說:「經濟活動須隨情勢(如科技發展程度、國民生活水準、國際經濟狀況等)的變動而調整,任何個人、行業或國家,若無法迅捷跟上變動步伐,就會被淘汰。」
「經濟活動總是不斷死亡、改造或新生」,王次長強調:「但在變動中有個不易的法則——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任何產品都得朝不斷提高品質的方向發展。工商業者應把眼光放遠,建立重視研究發展與不斷改良、開發產品的觀念。」
圖2:除了宣揚電腦知識外,「資訊與電腦」本身亦採用電腦處理訂戶資料。(鄭元慶)
亟待重振雄風
民國七十年底,王次長應經濟部長趙耀東之邀,回到經濟部擔任次長,再次掌管今日經濟,他有心恢復今日經濟的「雄風」。也希望它公開銷售,接受廣告,走向企業化經營,一來可以獨立發展,再則可將經濟的知識與觀念,傳播給社會大眾。
今日經濟未來若走上企業化經營,勢將再遭遇當年的困擾。王次長表示,今日經濟的當務之急在充實刊物內容,他計畫找些有幹勁、有能力的年輕人來參與編務——先使今日經濟具市場競爭力,再考慮使其成為財團法人或獨立的公司組織,找出一條長遠發展之道。
近年來,經濟事務備受關注,許多經濟性專業刊物先後創刊。隨著經濟發展,企業經營愈來愈科學化,講究精確、理性的決策,管理也日受重視。企管專業刊物應運而生,管理雜誌為其中頗受好評者。
圖3:「資訊與電腦」編輯工作情形。
「管理雜誌」強調整體力量
管理雜誌由哈佛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出版,前身為哈佛管理文摘,創刊於民國六十二年,是國內第一份管理專業刊物。
管理雜誌的銷售對象為企業經理人,哈佛企管總經理、管理雜誌社社長洪良浩說:「企管,是透過某些專門的技術,將企業中可用的資源(包括人與物)做最妥善的安排,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益。所以不論公司規模大小、是否為家族企業,都應重視管理。」
他又指出:「管理追求的是整體效益,重視『團隊力量』。我們以為,現在是個重視整體力量的時代,不宜鼓勵青年各自創業。所以管理雜誌發行十年來,從不刊登鼓勵或教導青年創業的文章。報導成功的企業,也偏重介紹它成功的管理方法」。
除在書中提倡管理觀念、傳播專業知識與技術外,管理雜誌本身也採行若干措施,從生產、財務與市場等方面,著手追求最大效益。
圖4:牛頓雜誌社舉辦科技座談會,既推廣科技知識,又可打開知名度,達到促銷目的。
用各種方法實施在職訓練
在內容方面,管理雜誌的專題報導、譯稿與專業學術性的邀稿,各佔三分之一。其中專題報導是每期的「重頭戲」,由社內編輯負責採訪、撰稿,題材多由編輯自行擇定。
專業刊物的編輯,除應具備專業知識,還得有流暢的文筆,才能深入探討專門問題,並以淺白的文字表達。管理雜誌招考的編輯,若是學商的,多半文筆較差,或對新聞的敏銳性不夠,對題材的掌握與處理能力較差;學文的又缺乏專業知識,報導易流於空泛。人員訓練,遂成為該社的工作重點。
哈佛企管常開辦講習班,招收企業經理人參加,收費頗高,三天的講習費多在新臺幣二千元以上。管理雜誌的編輯可免費參加,但一經報名,就不得無故缺席,否則罰繳學費。
編輯部每週開會,由洪社長親自主持。由於白天工作人員多出去採訪或寫稿,很難聚在一起,他們利用晚上開會;有時大夥還共進晚餐,讓會議在輕鬆的氣氛中進行。會中每人要報告工作進度,並將遭遇的難題提出討論;採訪告一段落時,則提出寫作大綱,經討論及社長審核通過後,才動筆寫稿。洪社長亦常藉開會時間講述管理的知識與新趨勢。
圖5:「牛頓雜誌」中以寫真圖解說明科學原理,希望吸引大眾接觸、瞭解,進而支持科學。(鄭元慶)
精打細算,追求效益
他說:「開會是很好的訓練,大家可從討論中瞭解別人的想法及做法,以擷人之長、補己之短;我還可由每個人的發言內容,瞭解他們的進度、實力與困難所在。而先定好大綱再下筆,可免採訪者花冤枉力氣重寫或大事更動;經討論決定的大綱,可收集思廣益之效。這都是講求效益的做法。」
管理雜誌的新進編輯,由於要經訓練階段,待遇不高;至能獨當一面時,薪資即大幅調整。
雜誌的收入來自發行和廣告,其中廣告的價碼與數量又取決於發行量。但雜誌經營並非發行量愈大,對財務就愈有利。洪良浩分析:「發行量愈大,每個廣告所花費的紙張與印工費用也愈多。而廣告價碼雖取決於發行量,但不可能成正比;故發行量超出某一限度時,多收廣告反而會虧損。若欲提高廣告費,招攬廣告又會發生困難。所以雜誌的發行得找出一個可得最高利潤的標準,過與不及都有違經營之道。」
雜誌發行量有其穫利極限
各雜誌依其性質、訴求對象、經營方針、製作水準等的不同,有不同的發行極限。目前管理雜誌每期約銷售一萬份,洪社長以為已近極限,因此另創姊妹刊物——行銷月刊。「行銷為企管的一環,將其單獨討論,一方面為分散管理雜誌的發行量,一方面則是因未來經濟活動會由『生產導向』轉為『行銷導向』——以市場決定產品,行銷管理愈來愈重要。」洪社長說。
雖經如此「精打細算」,管理雜誌仍在去年——創刊九年後,才開始盈餘,洪良浩說:「過去國內看專業雜誌的人不多,雜誌界也相當混亂,常有雜誌創刊不久就倒閉,所以讀者不太信任,總要看到這個雜誌確實站穩了,才肯訂閱。因此雜誌社都會有一段不短時間的虧損,才能收支平衡,乃至盈餘。老實說這種投資並不符合追求最高利益的企管原則,但我認為,傳揚管理的知識與觀念,為促進社會繁榮盡一份力,是我們的責任,不能以金錢盈虧計算。」
「管理雜誌的財務情形已經穩定,我們現在最大的困擾在人才難求。發掘、培養人才的工作仍在積極進行。」洪社長說。「人才缺乏」是許多專業雜誌共有的難題,「資訊與電腦」雜誌亦為此所苦。
「資訊與電腦」有心推廣電腦知識
「資訊與電腦」是資訊工業策進會發行的刊物。該會成立於民國六十九年,為經濟部支持的財團法人組織,屬「半官方」機構,成立宗旨為推動國內資訊工業的發展。資訊會成立後,發行資訊與電腦雜誌,希望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將電腦介紹給大眾。
要將電腦知識深入淺出地介紹,作者須兼具文筆流暢及專業知識豐富二要件;而且最好用內稿,較易控制題材及品質。但上述理想不易達到,資訊與電腦發行以來,方向逐漸有了偏差,內容多為翻譯國外刊物上介紹電腦的文章,及國內專家、業界人士寫的外稿,多屬技術層面,相當艱澀,非一般人所能瞭解。
「我們深知這種情形,也正在努力改進。」副總編輯李明峰說:「從今年開始,我們每期都定出一個討論主題;並嘗試走採訪路線,由社內編輯製作,力求文筆順暢、淺顯易懂。也將介紹國內資訊工業的發展現況及探討當前問題,以提高可讀性。」
大膽討論「敏感」問題
公家機構作風較保守,資訊與電腦最近做了一些算是比較「大膽」的題材,如:挖掘軟體業發展的困難;檢討資訊工業策進會常接受公營機構委託設計軟體,是否算與民爭利,甚至影響民營軟體業的進步;呼籲軟體公司合併經營……。這些都是過去這個雜誌避免觸及的問題。
這些文章是否適宜刊登,也在資訊會中引起爭論,有人以為公家刊物不宜暴露問題「自打嘴巴」,但資訊會推廣中心主任兼資訊與電腦總編輯林真真認為,要建立刊物的權威性與可信度,必須反映實際的問題,並以公正、客觀的態度來探討。她說:「這些問題存在,我們不談,其他刊物也會談。相較之下,我們是站在更積極、善意的立場處理,並可將政府的難處及措施報導出來,增加彼此的溝通,有助建立共識。」
林總編輯說服了反對人士,這些文章歷經波折後終得刊出。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這些文章頗受好評,今年他們的訂戶與廣告都增加了。
資訊與電腦的內容雖在改善,可惜幅度不大,每期僅一、兩篇採訪稿,李明峰說:「公家機關增加編制很難,我們總共只有三位專任編輯,要約稿、改稿、校對,還要兼管會計、出納,人少事繁,很難有餘力去採訪、寫稿。而且除我之外的兩位編輯,都是學文出身,專業修養不夠,做深入報導相當吃力。」
特別注重「包裝」
「我目前正積極訓練這兩位編輯,『逼迫』她們盡量抽時間採訪、寫稿,從工作中學習。待她們累積了知識與經驗,應能事半功倍,採訪稿的品質與數量也可改觀。」李明峰說。
科技雜誌原就趣味性較低,公家刊物又常予人內容枯燥的刻板印象,資訊與電腦集二者於一身,在促銷上格外費心。例如:重視封面設計,藉印刷精美、創意十足的「包裝」吸引讀者;經費雖不虞匱乏,仍努力招攬廣告,希望藉廣告沖淡公家刊物的氣息;舉辦贈獎活動,吸引訂戶……等。
公家機構中往往有許多「防弊重於興利」的規定,但求無過容易,要求有功困難。以資訊與電腦來說,每年有會裡補助經費,只要不超出預算即可;而辛辛苦苦地拓展業務,不但收入均須歸公,帳務不易處理,有時還會落個「圖利他人」的口實。何苦要做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呢?李明峰認真、簡潔地回答:「我們辦這本刊物,就要把它辦得像樣。」
普及電腦知識,有助培養電腦人才
或許有人覺得迷惑,電腦未來的發展必定走向功能愈來愈廣,用法愈來愈簡單,屆時人人都可很容易地學會操作,又何必急於向大家推廣電腦知識?
李明峰說:「電腦固然會愈來愈好用,但要發展到具多重功能,且僅需短暫練習就能得心應手地使用,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且產銷互動強烈,唯有消費大眾對電腦有興趣,願接觸及購買,才能推動資訊工業的發展與進步。」
「對我國而言,使大眾具電腦知識尤其重要」,李明峰強調:「臺灣地窄人稠、資源缺乏,應積極發展腦力密集的資訊工業;而唯有電腦知識普及,才能培養更多資訊人才,促進國內資訊工業發展。」
「牛頓雜誌」拉近大眾與科技的距離
「國家科技的發展,取決於國民對科技的瞭解與參與程度」,也正是牛頓雜誌發行人高源清的想法。他在牛頓中文版發刊辭上指出:正當政府與民間企業都在積極提昇科技水準時,國內大多數民眾對科學仍抱著望而生畏、敬而遠之的態度,這種心態使得我國科技升級、經濟轉型的腳步遲滯。我們引進牛頓雜誌,就是試圖透過平實可親的表達方式,吸引大眾接觸科學、瞭解科學,進而支持科學,促使我國走向高度科技國家。
「牛頓」原為日本極受歡迎的科技雜誌,書中三分之二篇幅為攝影圖片及精密寫真圖解,配上淺顯的文字,闡釋科學理論及介紹科技新知。自前年創刊後,平均每期銷售量高達四十萬份。
國內故鄉出版社負責人高源清,原就有心創辦科技雜誌,去年六月他到日本考察,發現牛頓雜誌,立刻被它豐富的內容與精美的印刷所吸引,動了將它譯成中文、引進國內的念頭。他遂與出版單位聯繫,至去年底達成協議:日方按月供應原版底片及文字資料,高源清則支付版稅,取得中譯本版權。
甫創刊即聲勢奪人
牛頓中文版今年五月中創刊,使國內科技雜誌走向一個新境界。每本定價雖高達新臺幣一百八十元,仍非常暢銷,創刊號出書一萬本,不久即銷售一空,立即再版趕印。一般認為,牛頓雜誌受歡迎的原因在於:製作水準高,且圖片多,可當作理工、生物的輔助教材。它的讀者也多為大學及高中理組師生。
高源清則認為,「時機成熟」是牛頓中文版暢銷的主因。他說:「近年來,政府積極延攬科技人才回國服務,支持科技研究,民間許多有識之士也呼籲使科技生根,形成一股『科技熱潮』;加上這些年大眾消費能力提高,有心尋找高水準的科技刊物,為牛頓中文版製造了最好的發行時機。」
除時機恰當外,高源清透過多管道向大眾推介牛頓雜誌的做法,也是暢銷原因之一。高源清畢業於臺大經濟系,深諳經營之道。他在牛頓中文版創刊前後,召開記者會、舉辦科技座談會,藉大眾傳播的力量,打開知名度。
銷售方面,除傳統的書報攤零售外,還由推銷員促銷,並採會員制。凡訂閱一年牛頓中文版即為會員,可獲贈品及免費參加該社主辦的科學演講會、座談會。引進十二名一年期訂戶者為榮譽會員,免費獲贈一年牛頓雜誌。這些促銷活動交相運用,效果頗佳。
學者專家拔刀相助
牛頓中文版雖係由日文翻譯而來,省卻許多製作上的功夫,但為把文字翻得精確、簡明,仍花了很多心血。談起這件事,高源清滿懷感激,原來在他正為譯者的專業水準煩惱時,意外得到許多人的「拔刀相助」,使這個問題順利解決。
國內科技界有許多熱心人士,多年來不遺餘力地推動科技知識普及化,當高源清透露引進牛頓雜誌的構想時,立即獲得許多支持。丁錫鏞、王亢沛、王鑫、呂秀雄、簡又新……等廿六位學者專家,自告奮勇組成編輯委員會,每人依其專長,審查牛頓的中文譯稿。
譯稿審核工作進行得很審慎,許多措辭經專家仔細斟酌後加以修改。例如譯者將一篇介紹萬有引力文章的標題譯為「貫穿宇宙的力量」,經編委討論後,將「力量」改成「力」,因為在物理學上,力與力量不同。
科學沒有國界
部分文化界人士對翻譯日文刊物的做法不以為然,但高源清認為:「科技雜誌中涉及地域性的題材,只是作者利用熟知的事物闡述科學原理,實際上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我們正要積極引進開發國家的科技,何不先引進他們的科技知識呢?」
「當然我們也並不以翻譯日文為滿足」,高源清說:「目前我已委託國內專家負責製作介紹國內動物、植物、星空、天氣等的專題。我計畫未來自製專題將佔三○%。但為了維持雜誌水準,若自製成果不夠理想,絕不草率推出。自製專題的目的,一方面是讀者會對這些題材有親切感,可提高閱讀興趣;另方面則是我們希望藉此培養國內科學雜誌的編輯人才,為我國的科技發展扎根。」
耐住寂寞,努力完成使命
以上介紹的專業雜誌工作者,具有共同的特質(也是許多優良雜誌工作者的共同點):深具使命感,以做為知識與觀念的傳播和引導者自許。雖然做引導者往往得忍受長時間的寂寞,雖然所付出的也許難以得到同等的回報,他們仍緊守崗位,不斷做盡其在我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