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副教授劉曜華指出,日本治台期間,完成了72處的都市計畫,總面積近5萬3,000公頃,計畫納入人口近300萬人,幾乎已達當時總人口數的一半。
是時,台北、高雄「雙箭頭」發展的模式幾乎已經確立。1930年代,北、南二都都市計畫面積各為6,676與4,623公頃,遠超過計畫面積各只有一千多公頃的台中市、台南市、花蓮市。
1905年啟動的「台北市區改正計畫」,範圍將市區面積擴大1倍以上,艋舺、大稻埕、城內之外,亦擴及東門、南門城外和板橋一帶。計畫內容包括興建三線道馬路、景觀美化、下水道工程、興建公園等。
1908年推動的「打狗市區改正計畫」則是高雄邁向現代化城市的起點,將旗後及高雄川(愛河)以西的土地(哨船頭、鹽埕、哈瑪星)納入市區,並規劃棋盤式道路和下水道設施。同年,打狗港第一期築港計畫開始,高雄第一個現代化碼頭於焉誕生。
布局城市的基礎建設之外,日本人同時也起樓造屋,這些建物有些是辦公廳、有些是校舍,雖然與殖民工程息息相關,卻也為台灣的現代建築工法與美學寫下劃時代的篇章。
例如,台灣的第一支電話由日本人於1900年引進,8年後,當時還未滿40歲的青年建築師森山松之助來台建造「台北電話交換室」,地點位在今衡陽路與桃源街交會處,是全台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建築。
1937年,台北市裝設自動電話交換機,新建台灣總督府電話交換局,由今大同公司前身協志商號董事長林尚志承包完工。建物位於今總統府後方(中華電信博愛路服務中心),為市定古蹟。
1919年成立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是台灣電力公司的前身,當時負責開發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1934年達成任務,被視為台灣進入工業化社會的里程碑。會社的辦公樓位於今博愛路上的國防部,是森山松之助設計的磚造建築之一。
台北是殖民帝國的政、經中樞,同時也是文化、消費之都。1908年是台灣的「縱貫線元年」,4月全線鐵路通車,11月日本人在台北今日的「地王」──新光摩天大樓,建起台灣西式大飯店的鼻祖──台灣鐵道飯店。飯店樓高三層,外觀似歐式殿堂,由鐵道部經營,1920年蓬萊米改良成功發表會即在此舉行。
相較之下,日治時期高雄的建築顯得平實許多。日本人改建的台南、打狗(高雄)段鐵路1900年先行完工,但要待1908年縱貫線全線通車,高雄才正式設有火車站──打狗停車場。
名曰「停車場」,乃因其構造外觀簡單,有木造的站體、兩個月台及庫房。1966年,老高雄人記憶裡的這座老火車站正式走入歷史,拆除之後改建為高雄港貨運站(今「打狗鐵道故事館」)。
日本人有系統、有目的地在台灣大興土木,相較之下,光復初期因貨幣貶值、物價高漲、經濟蕭條等因素,建設的成果有限。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副教授劉曜華認為,光復初期政府的統治思維以反攻大陸為主,以致公共資源多投入國防建設,影響了台灣都市發展的秩序與質量,直到1970年代啟動十大建設之後,情況才有所改善。
在日治現代化建設奠下的基礎上,中華民國政府「接棒」打拚,同步提升城市力與國力,而有今日所見之成果。
城、邦乃命運共同體,百年走來,誠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