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人的一生就像一場牌局,拿到什麼牌是上天註定的。對罹患「進行性肌肉萎縮症」的李繼庚而言,發到手上的牌色雖然不好,「但無論拿到什麼牌都要盡力去打」,李繼庚認為:「小輸還是贏,放棄才是大輸。」
今年七月中旬,李繼庚代表我國的病友赴日本參加第八屆世界肌肉萎縮症聯盟大會。在會中他發表了一卷十五分鐘的生活錄影帶,題目是:「自信的生活——開發中國家一位心中很滿意的貝克型肌肉萎縮症患者」。
「我對目前的生活非常滿意」,李繼庚由衷地表示:「我有生活重心,還有一份比預期中還要好的收入,日子過得很充實。」

自立自強的李繼庚,自己能做到的事,絕不假手他人。以吃飯為例,只要將湯匙調整一下,他就可以自己吃飯了。(史維綱)
以他為榮
「我以他為榮」,李繼庚七十三歲高齡的父親李芝文說:「今天的一切都是始料未及的,原以為要養繼庚一輩子,沒想到現在他反而能養我。」「前幾天他把我『趕』去歐洲玩了一趟,害我受了二十多天『洋罪』」,李芝文掩不住得意地笑著說。
跟李繼庚走得最近的二哥李殿庚表示,從不曾聽過弟弟自怨自艾或沮喪嘆息,「他表現出來的自立自強,讓我們覺得更應該幫他。」李殿庚認為自己「一切順其自然、凡事不強求」的生活態度,是來自弟弟的影響。
手腳瘦弱、皮膚因長期缺乏日曬而顯得白皙的李繼庚,坐在輪椅上平靜地說:「發病後我並不是立刻失去行動能力,只是慢慢地瘦下來,在這過程中,我也慢慢地接受得病的事實。」受到臉部肌肉萎縮的影響,李繼庚說話的聲調、臉部表情,不若一般人自然生動。

在日本舉行的「世界肌肉萎縮症聯盟大會」上,李繼庚與來自各國的病友交換心得,更確定了回國籌組病友協會的目標。(李繼庚提供)(李繼庚提供)
晴天霹靂
小時候的李繼庚,活蹦亂跳,與一般孩子沒兩樣。國中入學考試時,因為「青蛙跳」跳不起來,學校老師發現李繼庚的腿可能有問題。看過幾家大醫院,肌肉切片檢查的結果,都證實李繼庚罹患的是「進行性肌肉萎縮症」。這種病症在當時不僅病因未明,而且無藥可醫。
李父形容當時的心情彷彿「天要塌下來」一般沮喪。雖說是「無藥可醫的怪病」,夫妻兩人仍不放棄,帶著孩子北、中、南四處尋訪名醫,甚至連一些荒誕不經的偏方,如:吃癩蛤蟆、洗豬皮水……等,都嘗試過。然而,看遍名醫、試盡偏方,正值發育期的李繼庚,依然是什麼都長,就是不長肉,一天天消瘦、一年年惡化。行動越來越慢、也越來越吃力。
李繼庚雖然是么子(有兩個哥哥、一個妹妹),卻絲毫沒有恃寵而嬌的習性。李家二老口中的「阿弟」,從小就是個乖巧、善解人意的孩子。
為了減輕從事警職父親的負擔,考高中時李繼庚只填「雄中」一個志願。就讀雄中時,為了方便他上下學,李芝文給他買了一輛三輪摩托車代步,不幸卻在高二那年出了車禍。
車禍導致氣胸,在醫生宣佈「沒有多大希望」的情況下,李繼庚雖然「意外」地活了下來,兩腿卻從此不能走路。「事實上,我的病遲早不能走路,那場車禍不過是讓那天提早到來而已!」李繼庚輕描淡寫地說。

家裏各角落放置小椅子,李繼庚藉由小椅子在家中「坐行」無阻。(史維綱)
重回校園
失去行動能力之後,李繼庚休學在家養病七、八年。「我並不怨,只是擔心自己的前途」,他說。
就像一般肢體殘障者一樣,為了有謀生的一技之長,李繼庚決定去學修理鐘錶。
教室在二樓,整整兩個月的學習過程中,李繼庚每天都要一階一階地爬到教室。這一段學習經驗讓李繼庚克服了心理障礙,也激發了他走出家門的勇氣。李繼庚自問:「我既然可以學修鐘錶,為什麼不能回學校繼續讀書?」
結業後,李繼庚不曾開業修理鐘錶,反而重拾書本,一心一意準備考大學。
因害怕補習班的樓梯,高二就休學的李繼庚,完全靠自己在家自修。第一年考上文化大學,由於文化大學位於陽明山上,地形對要靠輪椅代步的他而言相當不便,只好放棄就讀。
李繼庚一直希望能考上離家較近的中山大學,第二年差幾分落榜,第三年終於考上中山大學中文系。念了一年中文系,李繼庚以中文系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如願轉入他原來希望能考上的英文系。
當時中文系老師並不希望系上的高材生轉走,李繼庚表示:「我坦白跟老師說,為了畢業後有謀生的能力,我必須轉英文系,老師聽了後立刻答應。」
沒有黑板的教室
民國七十六年大學畢業後,李繼庚開始在家裡教英文,從一對一的家教開始,靠「大家告訴大家」的介紹,慢慢地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如今從星期一到星期六每天晚上排滿課,學生人數也已經飽和。
「學生越來越多並不是阿弟教得特別好,而是他沒有旁騖,全部的生活重心都在學生身上」,李芝文說,孩子如果成績不好,他都會花時間給他們特別輔導。
每天下午四點鐘以後,李繼庚就開始忙碌起來。改考卷、準備教材,下午五點國小六年級的兒童班開始上課。六點半下課吃過晚飯,七點半又開始教國中班。
由於李繼庚的手無法高舉寫黑板,於是他自創以鏡子的反射代替黑板教學。李繼庚在桌面前的牆上裝上一面大鏡子,另一面鏡子斜掛在天花板上。如此一來,他在桌上白板上書寫的字,經由頭頂上的鏡子反射到牆上的鏡子裡,就如同在黑板上書寫一般。
一般老師面對學生上課,李繼庚則背對著學生上課,老師和學生互相由鏡子看對方。
就讀國三的陳紘民和黃映琦,國小六年級起就在李老師家上英文課。在學校英文成績是全班第一的陳紘民說:「李老師講的比學校老師清楚。」黃映琦的英文成績也不錯,「李老師教得很好,有時候還會講笑話逗我們笑」,她說。
關於「進行性肌肉萎縮症」
一般人對「進行性肌肉萎縮症」的認識很少,多半會誤以為是「小兒麻痺症」。
根據李繼庚的主治醫師、高雄醫學院神經科教授陳順勝的調查推估,全台灣肌肉萎縮症患者應在一千人以上。由於人數不多,大眾對這個病也較陌生。
「進行性肌肉萎縮症」又名「肌肉失養症」,這種病症是經由遺傳或基因突變引起的。由於性染色體中的X異常,使得肌肉細胞中缺乏某些蛋白質,造成肌肉萎縮壞死。
因缺乏的蛋白質種類不同,「肌肉失養症」分為好幾種類型。其中要以「裘馨型」(Duchenne)最嚴重,這一型患者多在五歲前就發病,發病十年內就不能步行,大部分在二十歲以前會因心臟衰竭、呼吸道感染而死亡。
李繼庚則是屬於症狀略輕微的「貝克型」(Becker),這種型發病較慢,從五歲起到二十五歲都有可能,由於不會發生心肌障礙,有活到六十多歲的例子。
陳順勝表示,國內直到這二、三年基因檢查技術進步,才有辦法確定病人屬於哪一型。換句話說,二十多年來,李繼庚的家人都在「不知他有沒有明天」的情況下度過。
期待高科技
在李家到處可見一些協助李繼庚生活起居的巧思和設計。如散置的小板凳,是讓李繼庚坐在其上,利用它四處「走動」;一個插著吸管的塑膠水瓶,方便李繼庚喝水;經過拗折彎曲的湯匙,角度剛好讓李繼庚可以順利使用……,這些都是生活中累積得來的創意。
然而,不是一切的問題都能靠創意解決。行動能力一年不如一年的李繼庚,動作較緩慢。從起床、穿衣到盥洗完畢,一般人幾分鐘可以完成的動作,他要花一小時。洗頭、擦身……等等生活起居,也需要家人在旁協助。
「家人辛苦一輩子在照顧我,只要能自己做的,我儘量自己做」,體貼的他早已發現,日益年邁的雙親幫他推輪椅的氣力已不如從前。李繼庚表示:「我們很需要高科技的協助,器材越進步,照顧者的負擔也就越輕。」
「殘障復健器材諮詢中心」是李繼庚認為最迫切需要的。工研院原本有復健器材研發的計畫,因經費被刪除而無法進行。一般廠商則認為,為少數人開發或設計產品沒有利潤可言,因此乏人問津。
李繼庚表示,個人殘障情況的差異很大,輔助器材應該針對每個人的需要做設計;而即使是為一個人設計,只要對那個人真正有幫助,就能減輕家庭、社會的負擔。
走出國門
今年三月,李繼庚與主治醫師陳順勝開始為參加世界肌病大會做準備。這次大會的主題是:「高科技與獨立生活」,於是李繼庚開始構想:什麼輔助器材可以使自己更方便?最後他們決定做較容易達成的「電動窗」與「遙控燈」,並申請將家中的電腦與美國圖書館連線。
向社會局申請補助,李繼庚找來做自動控制的廠商,在自己房間裝上「電動窗」;再到工研院請求協助,拿到遙控燈裝置,「今後我開關窗戶、電燈,都不用假手他人了」,李繼庚高興地表示。
七月到日本京都開會,是李繼庚生平第一次踏出國門。「老實說,出國前我實在很害怕」,李繼庚坦承。
「沒有想到一切都很順利」,李繼庚表示,在高雄小港機場因為沒有空橋,上飛機要借助小巴士、運貨的升降梯外,出了國門他的輪椅反倒通行無阻。
比起國內騎樓寸步難行、輪椅必須與機車在馬路上搏鬥的慘狀,日本京都的無障礙環境讓李繼庚深深感動,「不論是京都街上、地鐵站……我都可以自由進出」,李繼庚興奮地指出,地鐵每一站都有一位專門為殘障人士服務的工作人員,「他好像是為我站在那裡。」
除了主辦國日本之外,大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病友,彼此交換心得、提供最新訊息,也讓李繼庚收穫良多。
以荷蘭為例,他們有專門研究輔助器材的機構,與會代表就在輪椅上加裝機械手臂;丹麥還為肌肉萎縮病患開設「性生活」課程,丹麥代表滿意地表示:「我不覺得自己是病人,只覺得是個人。」
上帝製造的機會
開了眼界,也讓李繼庚決定走出來,為病友積極做些有意義的工作。在陳順勝醫師的鼓勵協助下,李繼庚將擔任發起人,積極籌組「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
「在這個病還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之前,病友們可以彼此鼓勵」,李繼庚進一步說明籌組病友協會的另一項用意,「同質性的病人應該要聯合起來表達需求,而不是坐等幫助。」
致力研究「進行性肌肉萎縮症」、幫助病患的陳順勝表示,雖然這類病人人數並不是很多,但在歐美國家卻很受重視。
「他們認為這些病人是上帝製造的機會,讓人們藉此了解生命之謎,以便直接或間接地去幫助其他的人」,陳順勝指出,部分國家甚至將病人當「國寶級」人物對待。
這幾年,我國在殘障福利方面已有明顯的進步,但不可諱言,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一大段距離。
李繼庚相當幸運,兄嫂、妹妹、妹夫對他都非常照顧。但即使如此,李芝文對小兒子的將來,仍不免要做些「安排」。「我的遺囑早就寫明,將來我留下的一針一線都屬於繼庚」,李芝文說。
義不容辭
對於李繼庚的婚姻,李家與李繼庚本人都不企求。李殿庚表示,曾經幫弟弟介紹過一位女孩,當事人雖有交往意願,但她的家人強烈反對。李繼庚為了怕「連累別人」,也就此作罷了。
對李繼庚的父母而言,終生照顧患病的兒子是「無怨無悔」;對李繼庚的兄妹而言,接下照顧兄弟的重擔也是「義不容辭」。然而,對一個講求公平正義的社會來說,給予病患及其家庭的協助,更當是「責無旁貸」吧。
〔圖片說明〕
P.111
窮則變,變則通。手臂無法高舉寫黑板的李繼庚,利用兩面鏡子的反射原理,達到同樣的效果。
P.112
自立自強的李繼庚,自己能做到的事,絕不假手他人。以吃飯為例,只要將湯匙調整一下,他就可以自己吃飯了。
P.114
在日本舉行的「世界肌肉萎縮症聯盟大會」上,李繼庚與來自各國的病友交換心得,更確定了回國籌組病友協會的目標。(李繼庚提供)
P.115
家埵U角落放置小椅子,李繼庚藉由小椅子在家中「坐行」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