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來,我國每年約有五千名留學生出國進修,其中約88%赴美,且大多數學成未歸。最近美國國會正擬修改移民法,將規定外國留學生學成後須先離境二年,才能再回美國求職和申請永久居留。消息傳來,引起我國留學生和準留學生廣泛的關切。
本刊陸續收到許多留學生來函,要求製作有關留學生回國服務的專題報導。本文除介紹留學生回國服務的途徑外,並訪問了多位回國服務的留學生,談他們回國前的準備,及回國後在工作與生活上的適應心得,供有心回國服務的留學生參考。
去年年中,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通過一項居留改革法案,規定外國留學生學成後,必須先離境二年,才能再到美國求職和申請永久居留。目前該案在眾議院被擱置,尚未獲雷根總統簽署。
這項法案的主要作用在保障美國本國人的就業機會,因美國目前每年失業率高達10%,要求國會立法嚴格限制外國人就業的聲浪很高。在美國大選年即將來臨之際,各政黨為爭取選票,極可能順應輿情,使這項法案在本年度通過實施。
這雖只是美國修改國內法的「家務事」,但因關係到美國境內許多外籍高級人才的去留,故引起世界各國的注意。
人才是國家的命脈,關係國家興亡盛衰至深且鉅,高級人才尤為帶動國家建設的主力,故世界各國無不盡力培養高級人力資源:或由本國教育機構訓練,或送往科技、文化昌明的國家進修,冀其學成後返國致用。
然而,近年來「學而不歸」的風氣很盛,使開發中國家人才外流現象日趨嚴重,更擴大了開發與未開發國家的差距。聯合國一項調查報告指出,人才外流現象較嚴重者,大多數為亞洲地區的開發中國家,其中中華民國亦受害頗大。

圖2:國科會副主委王紀五提醒有心回國服務的留學生,在回國之前要做好工作和心理雙方面的調適準備。(李影)
早期中國留學生多返國服務
清同治十一年(西元一八七二年),上海留美事務所派遣學童赴美進修,首開我國留學之風。自此至民國初年,留學者以東渡日本的最多。他們學成歸國後,或從事教育、學術、文化工作,或投入生產建設行列,或獻身政治改革運動,在國內各階層發生了領導和推進的作用,促成近代中國的進步。
民國初年至卅七年間,留學生大多遠赴歐洲進修,以英、法、俄、德等國最多。他們學成時,正值二次世界大戰,雖然國內情況極度艱難、危急,仍紛紛回國服務,滯留國外的比率甚低。
二次戰後,美國的學術、科技水準均居民主國家的領導地位,各國留學生紛紛湧去,我國赴美留學生亦大幅增加。而中共竊據大陸後,留學生回國服務的情形也有了改變。首為許多留學生因家人身陷大陸,經濟來源斷絕,而他們既不願回去為中共所用,復對臺灣缺乏瞭解,且無歸屬感,多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美國國會還曾為此撥款濟助中國學生,並允許其繼續居留。他們在當地結婚生子,安家落戶,此即大批中國留學生留居美國之始。
直到今日,美國高度的科技發展、優良的生活條件、開放進步的學術風氣及自由民主的政治環境,依然領先世界,吸引了各國人才前去留學及工作。自由中國臺灣也有許多留學生於赴美進修之後,滯美不歸。

圖3:李文瑞教授除了在台大農推系任教外,也常支援救國團的各項研習活動,擔任輔導老師,圖為他授課的情形。(李影)
近年留學生多學而不歸
據教育部統計,我國近十年來的留學生中,有88.6%前往美國進修;去年七月全美外國學生中,約有二萬名來自中華民國,為僅次於伊朗的第二大外國學生集團。
據行政院青輔會統計,自民國四十一年至七十年,經教育部核准出國的留學生共有六七、八六八人(其中尚不包括以探親或其他名義出國者),回國的僅八、七六七人,僅佔12.72%,其中以留居美國的人數最多。
留學生為什麼不回來呢?個中原因頗多,諸如:有些人是基於崇洋心理、也有人是追求較高的待遇及物質生活條件、以及考慮子女的教育問題、害怕與尖端研究脫節、安家落戶後遷居不易……等,但大多數則更在意國內有無可以一展所長的工作環境。
近代許多學術研究,特別是科技方面,需要各類專門人才及精密的設備配合,才能奏功,因此許多學人得在特定的環境、團體中,才能有表現。而且科學進展日新月異,一離開國外一流的研究單位,很容易被最新的科技發展丟在後頭,因此許多學人「不敢」或不願回國。

圖1:曾參與十大建設工程的歐晉德博士,除了在事業上得到無比踏實的成就感外,也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圖為他在假日帶二個兒子到郊外踏青的情景。(李影)
青輔會專責輔導留學生回國服務
民國四十四年,行政院成立「輔導留學生回國服務委員會」(簡稱留輔會),專責辦理輔導留學生回國工作。至民國六十年七月,由青年輔導委員會第三處接辦。
凡在國外大學院校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或自國內大專院校畢業,在國外從事專門研究一年以上,著有成績、持有證明文件的四十五歲(服國軍常備兵役的退除役官兵,年齡限制放寬為五十歲)以下留學生,只要願意回國服務,均可於回國前三個月,向所在地的我國駐外單位索取回國服務申請表,及申請回國旅費補助(自願回國一年以上,且未獲國內外其他公私機構資助旅費者,始得申請;除留學生本人外,也補助配偶及同行子女之旅費。於回國後,持機票存根及其他證件,至青輔會領取。)
青輔會接到申請表及相關證件後,即依申請人所填志願,及國內人力市場的需要情形,向各有關機構積極推介。由各單位斟酌缺額情形及申請人專長,決定延攬與否。通常大約一個多月會有結果。如果申請人對推介的工作不滿意,可以再次申請,青輔會也無限期地繼續服務。
青輔會第三處副處長李保端說:「有時留學生會抱怨:為何這麼久才有回音?其實是真有困難。因為推介工作能否成功,要從供求二方面來看,各機關沒有空缺,或留學生專長項目太偏,都不易推介成功。且我們考慮若一再告訴留學生推介不成功的消息,會打擊他們的信心,所以在沒有『佳音』以前,多半保持沉默。」
過去十年中,由青輔會協助回國的留學生,約有八千人,其中約有40%在大專院校服務,20%自行創業,進入政府機關或公營事業單位的各約10%。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民間企業快速擴展,規模日趨龐大,對經營管理和研究發展日益重視,與國外的接觸機會也愈來愈多,因此有更多私人企業樂意起用留學生,借重他們的專長、工作經驗及嫻熟的外語,處理業務。民國六十一年,進入民間企業服務的留學生約佔歸國學生總數的4.6%,民國七十年增至27.1%。

圖2: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蔡義本,在實驗室研讀台灣各地地震資料。(李影)
國科會與教育部亦各自掄才
除青輔會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為配合國家建設需要,也積極延攬國際知名的學者專家、在科技上有卓越成就者、及有特殊技術才能者,聘為特約教授、客座研究教授或客座專家,主持研究計畫或訓練人才。由國科會負擔其旅費、房屋津貼、及在台研究、教學酬勞。
教育部為提高國內各公私立大專院校師資水準,及協助旅外學人回國任教,也自民國六十三年起,比照國科會遴聘客座教授辦法,設立專案,由各院校向教育部提出申請。這些學人未列入各校正式編制,由教育部負擔二年的薪給、實物代金、研究補助、及房屋津貼等費用。聘期屆滿,優先納入正式編制。這個專案實施八年來,共有一、三六三位海外學人進入各大專院校任教。他們的學識淵博,教學活潑,對提昇我國高等教育水準,貢獻卓越。
考選部也於民國五十四年公佈「外國政府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職業證書認可標準」,規定凡在國外合法領有專業人員,如律師、會計師、農業技師、工業技師、礦業技師、醫師、中醫師、獸醫師等執業證書的留學生,可經我政府認可,回國執業。近年來,國內經濟及社會發展迅速,對這些專業人才需要甚多。
一般而言,留學生在決定回國服務前,主要會考慮工作能否發揮所長、升遷是否合理、待遇是否優裕以及子女的教育問題能否解決等。

圖3:現在世華銀行國外部任職的宋立認為:「敬業的態度,是促使大家肯定留學生能力的最佳途徑。圖是他與顧客接洽生意的情形。(李影)
可能遭遇的挫折與適應之道
留學生回國初期,多半有非常高的服務熱誠,迫切想發揮所學、所長,並希望立刻見到成果,以肯定自己回國的抉擇正確。
但歸國學人到底離國多年,跟國內多少有隔閡;國內機構對這些外來者多半素不相識,在不瞭解的情況下,又如何可能在短期內給予足夠的信任與支持?因此他們或因職位不如預期理想,或現實制度無法在短期內調整,或與同事間觀念有差距,再加上研究設備與工作環境不若國外完善,物質享受也較差,種種因素都會使他們的熱情降低。
回國服務的李文瑞教授說:「許多留學生回國後,發現研究環境不如國外理想,如各研究機構的設備與人力太過分散,研究目標不夠明確,致使研究成果不如在國外時輝煌,極易產生挫折感,服務熱情也因此降低,有的就開始抱怨,或再度出國。」
他提供自己的調適之道:「情緒低潮時,若能冷靜客觀地認清現實條件,調整自己過度急躁的步伐,將眼光放遠,認清現實的困難,定出短期、中期與長期的目標,慢慢改善不利發展的因素,則工作熱情可再度上升。」
去年回國、現任教於師大的朱諶教授說:「光是抱怨,於事無補;只要能以積極、樂觀、且理性的態度尋求解決困難之道,事情自會改觀。」
再者,某些國人有種觀念,以為在國外「混不下去」的人,才會回國服務,這也多少增加回國服務留學生的挫折感。
對於這一點,李文瑞教授說:「回國的學人中,當然難免有『魚目混珠』者,但今天國內比廿年前進步太多了,人才濟濟,競爭也很激烈,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在國內一樣混不下去。相反的,真有本事者,絕對有人『識貨』,定能嶄露頭角。」

左圖:去年從法國回來,現在師大任教的朱諶教授說:「對工作樂觀、積極的人,一定會有前途。」。(李影)
不可有「人人為我」的心理
「口頭根本不必解釋,要用自己的工作表現來說明一切。」在英國研究戲劇、回國不到半年、現在「方圓劇場」幹得很有勁的吳麗蘭說:「我相信真有才能的人,不會被埋沒。但千萬不要自視過高,希望能『一鳴驚人』,或認為別人都應對自己『另眼相看』。對我而言,能和自己的家人生活在一起,與沒有文化差異的夥伴一同工作,實在很快樂。」
談到「適應」,國科會副主任委員王紀五說:「在工作方面,預備回國的留學生,應注意國內市場的需求情形,調整所學,以便回國後能有發揮機會。比方太空科學研究,以國內的科技水準和需要程度來說,就不若航空方面有用。在個人生活習慣方面,最好全家都有心理準備,回國後要有一段時間的調適。當初出國時,留學生是向他國做第一次的適應;如今回國,沒有理由不向自己國家做第二次調整,千萬不可存著在國內『人人為我』、出國則『我為人人』的心理。」
如果每年有大批留學生回國,是否會使國內就業市場呈現「過飽和」現象?青輔會第三處處長周勝次說:「不會,依據『國家建設人才需求推估』,及資訊人才培育調查報告顯示,民國七十年到八十年期間,國內每年需要土木建築、機械、電子、電機、化工、材料科學、造船、航空、工業工程和資訊等項高級人才二、七六五名,而國內的教育機構只能提供七二○人(見表)。希望在這些方面學有專長的留學生,多多回來參與國家建設。」

右圖:在「方圓劇場」做得很起勁的吳麗蘭表示:「國內的藝術工作環境不如國外蓬勃,因此更須要有人全心投入。」。(李影)
歡迎學人回來發展「第二事業」
國科會王副主任委員表示:「我們尤其歡迎現年四、五十歲,經驗、學養俱佳的海外學人回國服務;他們的子女都成人了,在海外的事業發展大致也已接近極限,不論是站在回饋國家的立場,或基於開創個人另一事業的考慮,都宜提前退休,回國來開創『第二事業』。」
民國六十二年回國,現任亞新工程顧問公司協理的歐晉德說:「我念完博士時,師長都表示歡迎我留下任教。但我覺得,留在國外,即使教得再好、再受學生歡迎,也難免有不是服務自己國人的遺憾;而且深入瞭解在美華人的生活及子女教育情形後,我自問:『你願終其一生為外國人效力嗎?你願意自己的孩子將來只能用英文和你溝通嗎?你願意他們除了黃膚黑髮外,全然沒有中國人的味道嗎?』答案是『無法忍受』,所以我回來了。」
憑著一封自我推薦信及大地工程博士學位,歐晉德回國進入中華顧問工程公司從最基層幹起。當時正值十大建設開工,他立刻投入建設工程。「回國十年,我最得意的是,直接參與了十大建設的高速公路、中鋼、蘇澳港、台中港和核能電廠基礎工程的設計與施工。尤其是南北高速公路,從台中以下,幾乎每一座橋都經過我的手,那種滿足感,是在國外工作一輩子都享受不到的。」
就因為「冷門」,更需要有人帶頭
七年前,歐晉德和幾位更早期歸國的同道,在促使我國工程技術升級的理想下,合資創立亞新工程顧問公司,推動大地工程學的實務應用及學術研究風氣。
他除了經常參加國際性的土壤力學與基礎工程會議外,民國六十九年更爭取到東南亞地區土壤工程會議的主辦權。在台北開會時,吸引了來自卅四國的近五百名專家參加,也使我國大地工程學的水準,在國際上獲致初步肯定。
以研究地震得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現任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蔡義本,談起他十多年前回國的動機說:「臺灣位於地震帶上,具備研究地震的先天優良條件。但當時國內地震學界,卻是一片荒蕪,因此我擬了一份研究計畫寄給國科會,接到他們同意的回音後,就回國主持這項研究。」
當時臺灣地震學的研究尚無基礎,而他在國外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因此很多人勸他不必回來「冒險」。但他覺得:「由提議的人自己執行,才真能知道計畫是否有不切實際之處;況且正因為地震學在國內是個『冷門』科,才更需要有人回來帶頭。」
多數人對工作滿意
大體說來,留學生回國若進入一般行政機關服務,碩士的起薪每月在新臺幣一萬七千元左右,博士則在二萬三千元左右。進入大專院校任教者,加上房租津貼與研究費,通常約較公務員多一萬元。若是在國營事業機構任職,碩士博士的起薪,分別是二萬五千元以上與三萬元以上。在私人企業則更高。
據青輔會民國六十八年所做的「回國學人及留學生服務狀況調查」分析,顯示一般歸國學人對工作滿意程度偏於中上水準,其中又以服務於大專院校及研究機構者的滿意程度較高,服務於政府機關者較低。
擔任公職的回國學人及留學生所以會對工作滿意度較低,主要因為他們大多未取得公務員任用資格,升遷較難。
行政院為貫徹輔導留學生回國服務政策,對回國留學生多依「聘用人員聘用條例及派用人員派用條例」,以聘派職務遴用,專案編列預算。未經高普考正式錄用的留學生,可以薦派十二級進入政府機關任職,而後逐年升一級,但最高只能至薦派一級。若在這段期間參加考試,取得任用資格,即可優先補為正式編制人員,不受升等的限制。
取得任用資格,即可突破升等限制
大部分的留學生,或因去國較久,對考試科目多已生疏,準備考試耗時費神;或因擔心考不取,面子上掛不住等,對參加高普考都不熱中,也因而對升遷限制頗有微詞。
民國六十九年回國,曾任職於台北市政府,次年通過高考,現任職於行政院主計處的郭淑雅表示:「既然有心當公務員,只有和大家一樣參加考試。在考試科目方面,原理原則性的東西,國內外學的無甚差異;規則法案類的,自當以國內採行的為準。這也是在公家機關做事所須用到的,值得花時間準備。而且若僅因為留過學,就不必參加考試,那麼對國內研究所畢業的學生而言,不也很不公平嗎?」
除了高普考外,留學生在進入政府機關工作四年後,亦可參加甲等特考,通過著作審查及口試,即可取得公務員任用資格;因其具備報考甲等特考的資格,亦可由機關首長調整為簡派職務。行政院一位人事主管說:「這和國內高考及格分發工作者的升遷速度相較,至少可快三年,這也是政府考慮留學生現實狀況所做的補救措施。」
子女教育問題得花點心思
子女的教育問題也影響留學生回國服務的意願。因為大多數留學生都親身經歷國內較無彈性的教育方式,與沉重的升學壓力,故不願子女再步後塵。而且有的學人擔心自己正在上小學、初中的子女回國後功課跟不上。一般說來,子女的年紀愈小愈容易適應,年紀愈大愈難。
許多回國就業的留學生提供他們處理這個問題的經驗:在決定回國之後,尚未回國之前,即可開始為子女補習中文。初回國時先讓小孩在美國學校就讀一段時間,此時再藉閱讀書報、看電視電影等方式,加強培養小孩的中文能力。待他們的中文已足敷應用,即轉入普通國中或國小就讀。
家長要不時給予鼓勵,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千萬不要讓子女感覺,如果適應不良,可以再到國外念書,更不可和子女一同抱怨。
政府非常重視歸國學人的子女教育問題,已在新竹科學園區籌辦實驗學校,供員工子弟就讀,將於今秋開課。該校採雙語言雙軌的教學方式,學生畢業後,不論參加大專聯考或到國外念大學,都不致產生太多困難。重要的是,國內教育制度也在謀求改革中,未來應當會有進步。
也有的家長這麼想:「讓孩子在自己的國家長大,親身體驗種種制度的利弊得失,將來當他們有能力投身改革行列時,才能真正進入情況。」或許這種沉、實的心態,會使子女適應較佳。
延攬工作可再加強
美國將修改移民法的消息傳出後,在美的大批留學生,已成為各國延攬、網羅的焦點。例如:最近新加坡政府正大力爭取我國留學生赴星工作,我國在美的留學生幾乎都接到新加坡政府的工作意願調查函。
依新移民法規定,留學生學成後須離開美國二年,在這段不算短的時間內,留學生最可能的去處,是回到他的祖國。但若有其他國家積極延攬,也可能再度發生「楚材晉用」的情形;而且即使是留學生回國,國內也必須有良好的工作及研究環境,才能留住他們不在二年後離去。
在延攬學人歸國方面,一般認為青輔會確已盡力扮好留學生與公民營機構間的「橋樑」角色,而且也有不少成效,但做法還可以更積極、主動些。在這方面,新加坡的做法值得參考。
新加坡政府設有「聯業資訊及介紹服務中心」(功能與我國青輔會相似),他們經常透過美國各大學聯業介紹中心、校友會或其他類似組織,蒐集人才資料,並建立檔案。
然後,聯業資訊及介紹服務中心主動發函給留學生,信中除說明新加坡的人才需求狀況,並附有申請表,只要留學生覆信表示有興趣,新加坡駐美機構立刻與他聯繫、洽談,並為他安排畢業後在新加坡工作。如果進行順利,畢業後立刻上班。
我國留學生若想回國服務,則必須主動申請,然後「苦」等消息;雖然如果推介的工作不滿意,可以繼續申請,青輔會也繼續推介,但總是耗費時日,不若新加坡有效率。
積極籌畫訓練「超博士」
王紀五說:「如果美國新移民法通過,預料將有大批留學生返國,我們雖可有更多人才參與國家建設,但也面臨了『博士後訓練』,也就是所謂的『超博士』訓練問題。」
「以往留學生學成後,多半在美國工作一段期間,獲取實務經驗。這段訓練過程即稱為『超博士』訓練。理論和實務間總難免會有差距,所以『超博士』的訓練工作非常重要。今後這項工作我們必須自己進行了。我們計畫選擇一些大專院校科系,協助進行超博士訓練;並預備以公費送這些博士到已開發的歐洲國家或日本受訓。這些國家和美國的文化背景不同,簡單的說:英國是英國人的英國、德國是德國人的德國、日本是日本人的日本……,而美國則是『大家的』美國,『外人』在歐洲或日本不如在美國容易發展,較不會產生『學而不歸』的情形。」
歡迎遊子歸來
今年三月初,行政院通過了「加強培育及延攬高級科技人才專案」,內容分成培育國內人才及延攬海外學人兩部份。後者的重點有:以合約延聘學人回國、加強與國外地區性學會及國內各大學的海外同學會等團體聯繫、建立在國外的「人才庫」、檢討海外人才回國服務有關法規……等。
行政院通過的這個專案、國科會「超博士」訓練計畫、今年即將開課的新竹科學園區實驗學校……,都顯示出政府在改善國內研究與工作環境,為學人解決子女就學問題,及積極延攬學人歸國服務的誠意。
國內環境雖的確不能盡如理想,但正因它不夠完美,才需要大量人才的參與建設與改革。留學生若能在回國前,心理上先有調適的準備,必能為加速國家現代化盡一分心力。也唯有在自己的國土上耕耘,才更有踏實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