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愈進步的社會,國民對知識的追求也愈熱中。好書不僅能提供各方面的知識,更可提供一個海闊天空的廣大世界,任人徜徉其中,獲益無窮。
近年來,國內有不少文人投入出版事業的行列,以本身對文學的鑑賞力,及與文化界的關係,出版了許多好書,對提倡國內讀書風氣、推動文化事業發展,頗有貢獻。本單元介紹洪範、九歌、大地、道聲四家經營有成的出版社。
洪範出版社以出版高層次的文學作品,如新詩集、文學評論、卅年代文學作品等為主。這些書雖不如通俗文學暢銷,但可當做文學資料收集,有長期保存的價值,不易被潮流淘汰,屬於典型的「長銷書」。
洪範有四位創辦人:楊牧、瘂弦、葉步榮與沈燕士。他們為了實現年輕時共同的理想,在民國六十五年創辦了這個出版社。
當時,四人都已有很好的工作和收入,辦出版社可說純為志趣,故可不受市場左右,大力推出一般人認為「曲高和寡」的書。

圖2:洪範四位創辦人之一楊牧,由於他自己是詩人,所以洪範出了很多詩集。(張良綱)
目標懸得高,藉以惕勵自己
「洪範」是尚書中的篇名,「洪」有廣大,「範」有規法的意思。作家兼詩人的楊牧說:「我們希望出版社能有『洪範』的氣象,可提供廣泛且有章法的文學資料。這個目標當然不易達成,把洪範定為社名,可給自己很大的惕勵。」
洪範另一創辦人葉步榮則表示,事實上洪範無意劃地自限,除嚴謹的高水準書籍外,也會推出一些能把握市場、但不違背出版宗旨的好書。如最近出版了琦君的散文「燈景舊情懷」、袁瓊瓊的散文「隨意」、鍾曉陽的小說「流年」,都是平易近人的好書。
「寧缺勿濫」是洪範出書的原則。
楊牧透露,他們四人都有否決權,只要有一人覺得某本書不適合洪範出版,便告作罷。他常年在國外,洪範每有書稿,都複印一份寄給他審核,有意見時以書信或電話聯絡,絕不敷衍了事。
七年來,洪範僅出了一百多本書,其中約五分之一是新詩集。

3:洪範四位創辦人很少到辦公室上班,日常業務都交給社內職員負責。(張良綱)
有心造就新詩的作者與讀者
楊牧說,洪範初創時,國內的出版社多半不願出版新詩集,因為當時新詩尚未被普遍接受,惟恐出版後銷路不佳。
楊牧和瘂弦都愛好新詩,也都從事新詩創作。他倆認為,詩在文學上一向佔有重要地位,而新詩符合現代文學創作的潮流,不該被忽視。他們有心大力推廣,並相信可以拓出一番局面,為這個時代的詩作,盡一份承先啟後的力量。因此推介新詩作品給讀者,成為他倆的理想。
洪範出版新詩集,為了顧及市場和加深讀者印象,首先推出頗受讀者歡迎的余光中、鄭愁予等人的作品,再陸續出版其他詩人的詩集,其中包括楊牧和瘂弦本身的創作。
洪範也出版不少卅年代的文學作品。楊牧表示,他和瘂弦皆喜愛研究文學發展史,發覺國內缺乏卅年代的文學史料,使文學史有中斷之虞。

圖1:九歌出版社走的是大眾化路線。(張良綱)
為接續文學史盡心獻力
基於薪傳的使命感,也為了想澄清「卅年代作家多少與共黨有關係」的說法,他們花了不少工夫蒐集、整理卅年代的文學作品及相關資料。
這些資料國內集存得不全,不如國外的完整,因此楊牧在國外授課之餘,常上圖書館尋覓。瘂弦出國時也去和他共商研討,並請教這方面的專家,如秦賢次、李又寧、蘇雪林等。目前已出版的有洸飭s的戴望舒卷、朱湘文選、劉半農卷,楊牧編的豐子愷文選、周作人文選,秦賢次編的郁達夫隨筆、梁遇春散文集和陸蠡散文集。
洪範的發行經理吳錫清說,有關卅年代文學創作的書,在中、南部的銷路較差;但由於它可作為研究文、史的資料,滿足知識份子探討卅年代文學的興趣,在北部的銷售成績頗佳。

圖2:九歌出版社的發行採電腦作業。(張良綱)
「叫好又叫座」不再是侈談
楊牧指出,一般市場情況是:好書不一定暢銷,暢銷書不一定好。但隨著國人知識水準的提高,「叫好又叫座」的情形已愈來愈多;有些原被判斷不易為讀者接受的書,也逐漸受到肯定。
他舉例說,七等生的評論書「耶穌的藝術」,由於用詞遣字獨具一格,在出書前的討論中,曾受到許多質疑。但楊牧堅決以為,不能因它難於瞭解,就否定其價值,不妨讓時間來證明一切。大家被楊牧說服,這本書出版了,並且在國內文壇得到很高的評價。
洪範出了不少前衛性的作品,以鼓勵文學的多元創作。除七等生的作品外,王文興的小說「背海的人」是另一例。楊牧認為,文學需要不斷創新,只要是用心經營,而非譁眾取寵,所有有心突破的創作,不應計較市場反應,而應有魄力將它出版。
由於四位創辦人平時各有工作,到出版社的時間不多,有重要事情,靠電話、信件聯繫,或設法聚會商討。其他業務如會計、發行、助編,則交給社內職員處理。

圖3:大地出版社職員整理資料的情形。(張良綱)
以出好書為第一要務,在穩定中求發展
洪範一直採穩紮穩打的經營方式,初創時的資金,由四位創辦人分攤;等到第一批書賣出,有了收入,再出版第二批書;如此循環不已,屬於小本經營方式。
有人以為,這種經營方式在現代工商社會中,可能敵不過大規模出版社的陣勢。楊牧另有想法,他說,文化事業與工商業到底仍有不同,成功的出版社不在規模大小,而在出書品質的高低;出版真正的好書,才是這個行當裏的求生、求榮之道。
吳經理則說,投資鉅額金錢、出版大批暢銷書,或出版低水準而迎合大眾口味的通俗小說,來大賺一筆,並非他四位「老闆」成立洪範的目的。況且,若為此導致資金周轉不靈,而結束出版業務,反而得不償失。
楊牧也說:「淵遠流長,是有心人辦出版社的理想。」

圖4:大地創辦人姚宜瑛不主張年輕人貿然加入出版行業。(張良綱)
出版界的一匹黑馬,後來居上
九歌出版社成立於民國六十七年三月,當時國內已有許多以出版文學作品為主的出版社,如純文學、遠景、大地、爾雅等,在人力、財力、經驗和市場上,都已有相當的基礎,也陸續推出許多受歡迎的好書,但九歌卻能後來居上,成為出版界的一匹「黑馬」。
九歌創辦人是從事文藝創作廿多年的蔡文甫,他說,當時成立出版社是有鑑於長久以來,作家將書稿交給某些大書局或出版社出版,往往有下述二種情形發生:
一、交給大書局出版,書局很少為書做宣傳,也不積極主動推銷給中盤商,只是陳列在書局架上,一切「聽天由命」,銷售情況不佳。
二、交給出版社出版時,有些出版社是買斷版權,就算書賣得好、不斷再版,作家也無法得到較多的利潤。
為尊重作家權益,使作家擁有自己作品的版權,能在再版時繼續抽取版稅,並兼顧新書的宣傳,以增加銷售量……,引發蔡文甫辦出版社的動機。

上圖:李長胤牧師新近接掌道聲出版社,推出一連串實用的書籍。(張良綱)
遷就市場,卻不違背原則
蔡文甫並沒有雄厚的資本,但五年來,九歌出版社的營運情況一直很好。他們出的書口碑不錯,銷售情況也佳。
蔡文甫認為,出版社的產品是書,如何盡快把書賣出去,換成現金,以出版下一批新書,對一個資金有限的經營者來說,是成敗榮枯的關鍵。因此他一開始便要設法攫獲讀者的心。他用心研究過市場需求,以免出的書「曲高和寡」;他要走通俗卻不低俗的路線,也注意其中不要帶有任何頹廢思想;最好是可讀性高,又能有益世道人心。
什麼樣的書可以達到上述目標呢?蔡文甫選書時有個原則,那就是他相信,如果一本書能感動他,必定也能感動讀者。此外,他以為幽默、溫馨、帶有人生哲理或勵志效果的書,對緊張繁忙的現代人而言,能發揮調劑身心或指點迷津的功能,一般都會受到大眾歡迎。在文字表達上,最好能「深入淺出」——淺白流暢,又言之有物,自然銷路較佳。因此,一開始他就以「清新、幽默、積極、進取、充滿真情摯愛」,做為九歌的出書宗旨。

下圖:道聲的門市部就在出版社樓下。(張良綱)
精心籌畫,第一砲便打響了
在此原則下,蔡文甫經過精挑細選,出版了第一批書,包括夏元瑜的雜文「萬馬奔騰」、王鼎鈞的散文「碎琉璃」、葉慶炳的散文「誰來看我」、傅孝先的散文「無花的園地」、蔡文甫自己編的「閃亮的生命」及楚茹譯的「生命的智慧」。出版後,在銷售上果然締造佳績,尤以採訪記錄十位殘障人士如何奮鬥成功的「閃亮的生命」一書,很快便銷售一空,立即再版。
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下對了第一步棋,令蔡文甫信心十足。迅速收回成本後,馬上又推出第二批書。
但蔡文甫表示,任何事業都是創業維艱,守成亦不易,有賴長期的努力,才能真正扎下基礎,並創出局面。一個新成立的出版社,信譽尚未建立,無論規模大小,書局或中盤商都不會輕易為它銷書。第一年九歌的書是由爾雅出版社代銷的,因此蔡文甫常說:「九歌是爾雅帶出來的。」另外,洪範最早也是由爾雅代理發行。
講求經營方法
目前九歌、爾雅、洪範三家出版社仍保持很好的交情,經營雖各自獨立,但發行上相互支援,建立了聯合發書與收帳的方式。
有些出版社招牌老、基礎穩固,在發行上採取買斷不退書,優點是有一定的進帳,省去處理退書的麻煩;缺點是書局因此會更加「謹慎小心」,只進易銷或知名作家的書,新進作家的作品或冷門書就很難被書局陳列出來。相反的,出版社如准許書局退書,書局自然願意多進書,使每本書都有和讀者「見面」的機會,但出版社也因此增加發行作業上的負擔。
為增加銷售機會,九歌採取准許退書的方式。對於退書的處理,是在「九歌雜誌」上刊登廣告,以半價賣給九歌的讀友。
目前國內許多出版社都定期出版專刊,內容除了報導文藝界動態,並介紹該社出版的新書,以為讀者購書的參考。九歌是把這類刊物辦得最起勁的出版社之一,每月出版一次(其他出版社多是出雙月刊或季刊),凡是郵購、預約過九歌書籍的讀者(目前約有四萬人),每月都會免費收到一份。
蔡文甫說:「光是埋頭出版好書還不夠,有了好書,還得善用方法介紹給讀者。作者把書託付我們出版,出版社就有義務代為宣傳,書若銷得好,不但對出版社有利,對作者更是一大鼓勵。」
賺得不多,也有得賺,重要的是對文化事業盡了一份力
九歌每天還在報上刊登新書廣告,每月花在宣傳上的費用相當可觀。但九歌並未因此抬高書價,蔡文甫說:「目前國內愛買書的人多屬在學青年,經濟能力不高,因此九歌僅賺『薄利』,希望達到『多銷』的目的。」
有些作家對自己交給九歌出版的書,能在短短時間內再版,頗覺訝異。蔡文甫認為,主要原因就在於接受退書及重視宣傳。
九歌的書現分三類:九歌文庫、九歌叢刊與九歌兒童書房。其中文庫已出版一百卅幾本書,以文學作品為主,是九歌出版品的主力。
蔡文甫表示,辦出版社難賺大錢,以九歌為例,直接批書給書局打七折、給中盤商六三折,還要負擔運費、書局寄來支票的掛號費,以及處理退書,和冒被倒帳的風險,利潤很薄。但如果有方向、懂方法,日積月累下來,也能看到成果。而最重要的,是文化人對文化事業盡了一份推廣的力量,心中總是滿足、欣慰的。
沉得住氣,「大地」經營數年有成
大地出版社負責人姚宜瑛,本身也是資深作家,她以為,作家經營出版社的確佔不少便宜,譬如人頭熟,邀稿方便,而且具備較高的鑑賞力,選書時不易看走眼。
姚宜瑛曾做過記者、編輯,經營出版社有自己的原則和理想,加上丈夫的支持,以及本身的毅力和耐心,而能在出版界走出一條路。
為了辦出版社,姚宜瑛賣掉一幢房子作資本,有這筆資金為後盾,姚宜瑛可以不必急於收回成本,而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出版心目中的好書。
大地出版的頭兩本書——「父母怎樣跟孩子說話」、「父母怎樣管教青少年」,是教育性的翻譯書籍。姚宜瑛解釋:「我身為母親,瞭解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許多問題。天下父母雖都關愛自己的子女,但未必懂得方法。我希望我出的第一批書能給為人父母者一些指引,使孩子們都能得到豐富的關愛和正確的教養。」
十多年前,這類書在國內還很少,「父母怎樣跟孩子說話」由張劍鳴翻譯,當時被視為冷門書,曾遭三家出版社婉拒出書。但姚宜瑛認為,教育是一切的根本,子女管教問題,不論古今中外,始終為人所關切,國內父母很需要這類參考書籍。這類書也許不能成為暢銷書,但一定會是長銷書。
真正有價值的書,必能經得起市場考驗
果不其然,書問世後,雖未造成轟動,卻得到許多的回饋。由於不斷的迴響和鼓勵,到目前為止,他們已出了十二本有關子女教養問題的書。姚宜瑛說:「從這些書的不斷再版,證明當初我的想法是正確的。」
後來大地也出版文學書籍,其中張曉風的散文、席慕蓉的詩集等都相當暢銷。但姚宜瑛始終把教育性叢書作為出版的主流。她一直不以為一時的暢銷與否有那麼重要,她相信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書,必能歷久而彌新。她也深信自己的鑑賞及判斷力,好書就算短期間不受歡迎,隨著社會的進步與讀者水準的提高,終究會受到大眾的肯定。
姚宜瑛做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看法與原則,她也希望大地出版社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不輕易為迎合市場而妥協。她也有機會取得一些明知會賺錢的書稿,但在深思熟慮後卻放棄了,因為離她理想的標準還有一段距離。也因此出版社在前幾年一直呈虧損狀態,第五年後,因有些書數度再版,才由虧轉盈。所幸她的資金夠,而且沉得住氣,終能有今日的局面。
書稿來源多元化,總要慧眼識英雄
由於姚宜瑛與文藝界淵源深厚,朋友多,情報靈,因此出書的稿源不虞匱乏。她也經常主動挖掘新人,席慕蓉就是一個例子。幾年前姚宜瑛在報上看到席慕蓉發表的新詩和散文,頗為欣賞,便主動和席聯繫,要為她出書(當時席還未出過書)。結果證明姚確是慧眼識英雄,席慕蓉的兩本詩集「七里香」和「無怨的青春」叫好又叫座,分別賣了十來版,席也因此聲名大噪。
此外,姚宜瑛也接受毛遂自薦,「快樂的成長」一書便是一例。作者枳園是個國中老師,姚宜瑛看過寄來的稿子,覺得很有教育價值,便立刻決定出版。
不過大地出的書主要仍採邀約方式,因為這樣的文稿素質較齊,而且事先經過磋商、研議,對書的內容和質、量較有把握。
出書前的準備工作,嚴格而審慎地進行
姚宜瑛一向嚴格執行出書前的審稿工作。為了維護出書的水準和一貫的風格,較零散、瑣碎的部分,她會立場堅定、態度委婉地建議作者割愛,而作者也多能接受。經過這番「去蕪存菁」的功夫,會使全書顯得完整、嚴謹、脈絡分明。
大地出版的書得過許多殊榮——劉靜娟的「眼眸深處」、丘秀芷的「悲歡歲月」、思果的「林居筆話」、白辛的「風樓」,分別得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
除了內容,姚宜瑛也嚴格要求每本書的封面、裝訂、編排……,盡量求精求美。尤其是封面,她認為一本書的封面就像商品的包裝,應予消費者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她非常重視,都請專家代為設計。姚宜瑛也常看畫展,看到有適合的畫作,就會選來做新書封面。
一份事業的成功,得配合許多條件
積十一年辦出版社的經驗,姚宜瑛已胸有成竹,業務很有規模,社內人員、制度也很上軌道,在分層負責的原則下,她能兼顧家庭,並有餘力顧及本身的興趣,例如蒔花、旅遊、看畫展……。
對於經營出版社,她的心得是:「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不急功近利,不講究排場,兢兢業業地建立實在的口碑與聲譽。」
姚宜瑛素來不主張年輕人貿然辦出版社,她以為,辦出版社想要辦出一個局面,就和經營任何事業一樣,要有條件,也要懂方法,除了要對出版業有興趣並有深入的瞭解外,還要有文學修養、創業資金及耐力。但現代年輕人通常想不到這麼多,常為了想很快名利雙收,而走偏鋒,於己、於社會,都是很不好的事。
她奉勸想辦出版社的年輕人要認清現實,出版事業不是能賺取暴利的行業,要想經營成功也不容易,除非能肯定它所擔負文化薪傳使命的意義,否則最好還是別輕率加入。
「道聲」廣伸傳播觸角
道聲百合文庫在十年前推出時,它優良的紙張、清新明朗的設計、考究的裝訂……,曾令讀者有著一份驚喜的欣賞。
百合文庫首頁的序文就這樣寫著:「百合花在百花中是最美的,因為它的芬芳清澈而幽遠,顏色純白而瑩潔。最難得的,是它的造型像一支喇叭,好似要向這個世界說些什麼。……透過這套文庫,我們可嗅到青春的氣息,更進而接觸到那位帶給我們生命的創造主。」
由此可知,道聲是個宗教性的出版社,欲向社會傳播屬真、屬善、屬美的訊息。
道聲出版社創立於民國四十八年,全名為「港臺聯合文字部道聲出版社」,隸屬於基督教信義會,以出版神學書籍為主。民國六十年殷穎牧師接掌道聲,為首任華人社長。
殷牧師曾在美國研究過新聞學,也常在國內報章雜誌發表文章,對傳播事業很有心得。他認為,教會出版的書不應侷限於靈修方面,傳播的對象也不應僅限於教友。因此道聲除了神學書籍外,也出版百合文庫,廣泛在市面上銷售,不僅擴大傳播的層面,在多方面予讀者引導,並希望能擺脫對教會經費的依賴,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
期能帶領讀者追求真、善、美
殷牧師說:「百合文庫對紙張及印刷很講究,編排設計也屬一時之選;至於內容,從日常生活的各種事務,到闡釋人生的哲理,無所不包,但多半是文藝性的。百合文庫以委婉的方式帶領讀者追求真理,避免直接說教,很能達到效果。我們有心出版一些好書,做為國人的精神食糧。」
百合文庫以青少年為主要銷售對象,出了不少有關探討生、心理成長過程的書,當時國內為這類問題寫專著的人還不多,道聲也是由國外書籍翻譯過來,書中深入剖析青少年在成長期間,身、心可能遭遇的各種問題。其中以「我愛上了一個女孩」、「為什麼不敢告訴你我是誰?」、「為什麼我不敢愛?」等書最為暢銷,再版多次。
百合文庫共出了一百廿八本書,殷牧師認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索忍尼辛的「古拉格群島」。這是一本大堆頭的書,共分三部出版。
他說:「索忍尼辛是個堅決反共的作家,『古』書中揭發、控訴蘇俄牢獄和集中營的殘酷內幕,與基督教反對獨裁、嚮往自由、追求真理正義的精神不謀而合,是一本舉世公認的偉大作品。道聲因此特與索氏簽約,取得此書全球中文版翻譯及發行權。」
增加出版實用性書籍
道聲在經營理念上走向企業化的做法,不僅能收回成本,而且還有盈餘。去年殷牧師退休後,由信義會監督李長胤牧師接任社長,除了再版百合文庫的書籍外,又出版「金蘋果文庫」。
金蘋果文庫走的路線,大致與百合文庫類同,所不同的是增加了實用性書籍,尤其是經營管理方面。
「工商社會中,一切講求效率。道聲希望也能提供讀者這方面的知識,延伸出版的觸角。」李長胤牧師說。
擇善固執,才能有成就、有貢獻
隨著社會的進步,國民教育水準日趨提高,對知識的需求也相對增加,出版社所扮演的角色就更重要。近幾年來,國內出版社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目前已有兩千多家,然而暴起暴落的例子很多。此次介紹的幾家出版社,皆採取誠懇平實的經營態度,有原則,懂方法,終於在出版界建立了地位,對提倡國內讀書風氣、推動文化事業的進步,貢獻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