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築,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也是人民生活的一個具體的徵象。
目前我們國內在大廈、公寓、洋房林立的情況下,如果能找到一所具有長遠歷史的古老大宅,就益發顯得彌足珍貴了。
若有機會踏入一所純中國式的庭院,被四面八方傳統屋宇的造型空間所包圍,在那奇妙的氣氛籠罩之下,逐漸滲透全身,使人會有像遊子重投慈母懷抱般的溫馨與安慰,讓人不由自主地沈迷其中,流連忘返。
中國的建築傳統,是歷經千百年修正、吸收與發展的精品,它逐漸適應了時代、地理環境、與大多數人的需要,成為一代繁衍一代的溫床。
中國古代的建築,全出自工匠之手,未成為學術領域中的一環。但是,如果認為那些美麗的建築物都是由無知無識的人所完成,那就又大謬不然了。古時的營造師傳,具有極其專注的敬業精神,他們窮畢生的精力在其中鑽研,並且師徒相承,把精湛的技藝流傳下來。
人與人的智慧,隨時隨地在相互溝通,彼此影響。從傳統的建築藝術裡,我們就不難揣摩出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態度以及價值觀念。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在建築藝術裡充分表露無遺,從最初「看風水」開始,到四合院的設計、庭園的佈置等等,都是引進自然,擁抱自然的做法。
中國人素來喜歡幽靜、雅緻的生活情調,在清閒恬淡的生活中,追求詩情畫意,與世無爭,怡然自得。因此,中國式的建築,就多多少少在表現這種理想境界上下夫。「書香門第」,也就成了居家環境的嚮往標準。
絕大多數的中國傳統民房,—進去即是前庭,是通道暫停的場所。面前常是木板牆,或四扇活動的門窗,經常開著兩扇,以引進院子裡的光線,暗示你即將進入一個開敞的空間——向天打開的四合院。
踏出了前庭,即可一窺主建築的風貌,正面是中堂,兩旁是廂房,是一片寧靜、安祥的小天地。
回身一轉,向天仰視,即可望見屋脊形成的單純有力的曲線,結束於飛躍的燕尾,與樸壯的馬背造型之端。一起一伏、一陰一陽,環繞在天井之外,構成一幅人造的天際線景觀,勾劃出動人的藍天的輪廓。而這種壯觀的景象,並非巍峨的山嶽,也非蜿蜒的河川,只是平凡的中國民房所表現出的建築趣味。
中國建築的空間與空間,不是隔離的,而是用窗、門、牆、廊把它們連成一氣,相互誘引。從明中轉向暗,又從暗中透出明來,正有「柳暗花明」的意境。如果還想探尋下去,也沒有閉塞或圍死的封閉空間阻隔,所以,中國建築真是可居、可觀又可遊。
中堂是中國式建築中最高的部位,它的內部空間直達屋樑瓦椽。「餘音繞樑三日」,即道出堂中的高深、軒昂,與高樑的空臨感。中堂兩旁的臥房,多以雕花窗透空氣和光線,在雕花的阻隔之下,光線柔和,往往會有半暗半明的幽幻之感。房中也多半會有半截閣樓,代替天花板,把空間略為降低,形成另一種親密、溫暖的感受。轉到廂房時,由於房屋的高度降低,進深的縮短,空間又顯得明朗、輕鬆起來。
中國傳統建築裡,每間房的高度均不盡相同,產生種種空間感覺的變化。在某些大宅第裡,由於佔地太廣,還會用各種矮牆來劃分,使空間有連繫又有分隔,增加了幽與敞的情趣。長輩與小輩因此得以各有居住的範圍,不致彼此造成太大的干擾。
當我們置身於花牆圍成的小井天中,枝葉與花朵探伸過了牆頭,在地面投下了扶疏的花影,又使人會有純淨與靜謐的美感。這也就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特質,每一所宅第都透出來一種屬於家的溫暖與幸福,它們都是那麼堅定、那麼穩固、那麼實在,使我們覺得可以依賴,可以安居。
台灣的古宅有不少已被現代化的建築所吞噬,所幸的是,碩果僅存的仍不乏代表性的佳作。南投縣竹山鎮有一幢近百年歷史的大宅,佔地達二千多坪,許多藝術家和建築家常會以朝聖般的心情去造訪它,他們都說這是全台最美的一所房子。
竹山鎮盛產竹材與竹筍,居民多以從事竹製加工品或筍類食品為業。進入竹山鎮,順著菜園街一路走下去,有一株巨型的大榕樹映入了眼簾,這棵大榕樹枝葉茂盛,參天如蓋;樹幹也很粗壯,得五、六個人才能合抱。榕蔭的左側,有一排紅磚牆,磚牆裡面是一大片的青草地,草地的那一頭,矗立著一幢純中國古典風味的大宅——林月汀所建的「敦本堂」。
敦本堂建於清朝末年,距今約有百年的歷史。屋主林月汀早已辭世,如今住在這所大宅東廂房裡的,是林月汀的三子——林建勳老先生,他今年已有七十多歲,據他說,他一生下來,這幢大宅就已經具備目前這樣的規模,實際的建築年代已不可考了。
這幢古宅,在建築的考究與雕工的精美上,都寫下了一個空前的記錄,是目前國內其他的古宅所無法匹敵的。
就建築本身來看,這幢古宅有下列幾項特點:(一)屋脊特別高大。從這種特別高的屋脊下,房子產生了許多建築上的變化。(二)從型態上看,她與臺北的林安泰古厝有所不同,她少了內廂房,而以二道剔透的花磚矮牆代替,從中庭劃分成三個部分,中間仍然是正式儀典所需用的中庭,而兩旁則成為附屬於外廂房的側院了。(三)本宅第一進前後有寬敞的簷廊,因此顯得深大寬宏,這是全台獨一無二的設計,而且接連左右廂房的過道並沒有跟著加大進深,反顯得較小,如此一來,使得第一進由中庭看回來有趨於獨立的型態,這種設計與中國廟宇的格局形相類似。(四)竹山當地雖然盛產竹材,但林宅採用的是完全正統的做法,只以木、磚、石材為結構,且這三種材料都各發揮了所長,磚、石承重結構與木架結構緊密而安全地搭配在一起。
除了建築本身的特點以外,這幢古宅最吸引人的地方,還在於她精美的木雕、壁畫,以及砌磚的高度成就,這是全台其他古宅都無法相提並論的。
當我們一行人走過了屋前大片的草地,走進這幢古屋之時,立刻被她所發出的氣派所震懾住了,而那種古樸與高雅之美,又顯得是那麼迷人。
進入了門廳,面對著的是中堂,中間有一扇雕花鏤空木屏風。這一個立體雕花的屏風,共有前後二層,過去中間是夾著紗的。前一層雕的有松樹與花鹿,後面則雕成細條窗櫺,其間還藏有「玉堂春富貴」五個字。四角再由蝙蝠銜住(取其與「福」同音之兆),光線由外面傾洩而入時,很有戲劇化的效果。想像當年夾著紗時,光線必更有似夢還真的意趣,這的確是一流的佳構。聽說有許多藝術家曾一而再、再而三地跑來研究這個雕花屏風,他們細細地撫摸、端詳,深深為它著迷。
門扇部分的木雕也是一流的手法,裙板的浮雕刻得很深,圖案以閩南式建築所喜用的螭龍、蝙蝠與香爐為主。
中堂的樑架上沒有上彩,保留了木料的原色。窗櫺的花式則極繁複,施工精準,並採用了搖頭式木窗,開關自如。
牆面的處理,除了細緻的磚作與木作以外,又有一種將上釉的花磚當面磚使用的特例,除了有考究精美的效果以外,其材料的彈性之佳,於此亦可見一班。面磚則是寬扁形的紅磚,但色澤略淡,比較柔美,這是當年林家自己磚窯的產品,並且有各種各樣有趣而實用的形狀,以利於半圓拱、圓洞及轉角接頭等特殊的用途。
有的磚塊上還刻有各種吉祥如意的淺花紋,或將磚面邊緣磨成弧形以使用於線腳上。所有的磚作,無論是牆面、牆腳、台基或轉角處,都砌得平整、精細,可見砌磚工藝是多麼的道地。
接著,我們走向林建勳先生一家居住的東廂房,林家以當地的名產——洞頂烏龍茶——招待我們,淺褐色的茶液盛在小巧玲瓏的白瓷杯裡,看來似瓊漿玉液般的可口。果然,茶味清香,苦後餘甘,確實生津止渴。
林建勳有四兄弟,他們四房分別佔據這幢大宅的四分之一,他和家人所住的這一部分,其中有部分設備已經過改裝,使其較符合現代生活的需要,但他強調,這幢大宅正中央的中庭部分,也就是當年他的父母所住的正房,至今仍保持原樣,沒有什麼變動。
談到紅磚牆的工藝之美,林建勳又告訴我們,當年砌磚所用的黏固材料非常特殊,並非常用的水泥和細砂,而是糯米、石灰與黑糖膏攪拌混合而成。不要小看這種土法的混合材料,自從林宅建成至今,近百年來,經過多少風霜,卻從未看到一丁點侵蝕剝落。甚至有一回林建勳老先生請了一位水泥工匠來,請他們試試看能否拆卸一塊磚下來,那位工匠左試右試,都徒勞無功,用人力是無法破壞這些磚牆的。
林宅所用的木料,都是本地所產的紅檜本與樟木。這些木料,是當年雇工由鹿谷溪底,花費幾晝夜的工夫扛運來的。當年幫著扛木頭的工人,如今還有一、兩位健在,他們還依稀記得營建這所大宅時的空前盛況,偶爾他們也會拄著柺杖到林宅來走走看看,看看當年幫著付出多少體力所建成的大宅,幾十年來是否無恙?同時也追憶那段有力氣、有腳勁的青春時光,和那個時代所發生的點點滴滴。
略事休息以後,我們再度起身參觀這所美麗的老屋。川堂的拱門上,除了圓形的通氣孔以外,上面也有精美的雕刻。已經斑剝的木門上,原來的字畫已很難辨認了,但門上的扣環卻仍舊牢牢地附著其上。扣環是銅做的,如今已生了銅綠,尚可看出其上八卦圖的花樣,真是古意盎然。
二度走進中堂時,我們注意到牆上的壁畫,很傳統的形式,中間是一幅山水,上方橫眉有題字,左右亦各有一聯。詩情與畫意,可以想見林月汀當年亦屬風雅人物。
接著,我們又走進正廳(中堂),正廳中央高供著祖宗牌位,供桌上也擺有水果、糕餅等供品,香爐中插滿點過的香枝。兩旁則擺著紅木的桌椅,一邊四張,椅子很高,坐下去沒有現代沙發舒適,但是,撫摸著這種傳統的家具,感受著它的悠久堅實,仍然有著交流的悸動,在現代物質文明中逐漸失落的那一份嚮往傳統的情懷,就在這種接觸中重又找了回來。
走出正廳,踏進迴廊,轉進了林月汀在世時的臥室。一張四角柱的大木床仍擺在屋內,紗帳低垂著,望不見帳裡的情景,心中不免有些許悚然。林建勳扭開了電燈,掀起紗帳,原來裡面空無一物。結實光亮的床板,也是紅檜木所做成,看來結實無比。床裡面較高處有一排小櫃子,一個個抽屜面上都刻有精美的花樣。古老的大木床仍然完好為新,給人一種完好的信念——這一切的一切還會流傳下去。
最後,我們走到大宅的後院,後院裡有個大倉房,院中有一口古井,井旁有一道石板路,路旁卻有芳草夾徑。想像當年這兒蝶飛蟲唧,花草繁茂,不知可有多少浪漫的韻事曾在這後花園裡醞釀?
當我們離開林家大宅時,已是落日時分,一抹斜陽映在朱紅的門板上,門,已經呈斑剝之象,卻依然承受著陽光的溫暖,不僅溫暖了這所屋子,也溫暖了住在這屋裡的人。林氏家族堅守著祖產,和樂地住在一起,保存了古宅,也傳遞了文化。
我們又信步走向林家墓園去參觀。老遠就可看到那灰色壯觀的大型建築,約有二層樓高,像一所豪華的大廈,在暮色中,竟讓人感到有種蒼茫神秘之美。
墓面有點像個殿門,頂上有最精美的石刻。簷下則有石桌、石椅,和死者的牌位。墓中葬有林氏家族十餘人。
大墓之前是一片如茵的青草地,草地的左右二角,各有一高聳的石碑,其一之上刻有林氏的家譜,另一塊則刻有一個古怪的老人頭,可能象徵某一種邪靈?看來有點駭人。
整個墓園為矮牆所包圍,牆外則有二口井,井已被堵塞了,當年大概是「風水」上所指的「龍眼」,這是傳統中國墓園所慣於採用的型式。
走出了墓園的範圍,遠觀這個壯麗非凡的大建築,心中充塞著害怕、吃驚、讚嘆、著迷等種種複雜的情緒,以致大家走得一腳高、一腳低的,真有點像魂飛象外了。
古蹟,是歷史的證據,是教育子孫的活的教材。從這些偉大的建築藝術裡,我們可以領會到祖先的精神與文化,感染到古人的智慧與氣度,更從而產生一種自尊與自信的力量。
具有久遠歷史的古宅,更記錄了先人生活的歷程,敘述當時人們的思想,與社會結構型態,可以留給後人回顧與觀照,鞭策我們繼續努力向前,不要誤入歧途;更指出一個民族應該把握的方向,要我們保留屬於自己傳統的生活方式。
竹山林宅壯樸渾厚,卻也精緻優美,她已在我們心中,植下了一片最深刻、最美麗的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