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國家建設研究會的研討內容,少了歷年來均有的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經濟金融,而以重點科技為主題,初次走向學術性、專業性的會議型態。由於討論範圍縮小,主題明確具體,人選及分組亦進一步做到「適才適所」的分配,使此次國建會充分發揮「建言」的效果。另外政府首長對此會表露出殷切的期望與關注,以及學人在會中表現的認真、熱誠等……,在在證明這次國建會辦得很實在、很成功。
此次國建會期間,行政院長孫運璿、政務委員李國鼎、經濟部長趙耀東、工研院長方賢齊、國科會主任委員張明哲等國內工業、科技領導人物,天天出席會議,參與討論,並一再告訴與會學人:「請不要有任何顧忌,儘管告訴我們問題、缺點在那裡。並請提供我們具體可行的建議。」
政府首長的懇切熱望,使與會學人感受到相當的責任壓力,促使大家殫精竭智以「地毯式搜索」的態度討論問題,有疑點絕不放過,有建議絕對詳列。開會時如嫌時間不夠,進餐、休息時間也用來討論。
這樣的討論會,與會人員難免感到很累,但大家都以為累得愉快,因為這是一個紮實的會議。海外學人都覺得,此次回國不但沒有浪費國家金錢,也沒有浪費個人時間。
此次國建會雖仍有少數缺失尚待改進,例如作業手續繁冗、通知仍嫌匆促等,然而一般都以為瑕不掩瑜,各組領隊給這次國建會打的成績是「甲」。

右圖:在歡迎晚宴中,行政院孫院長伉儷與學人子女親切交談。(李培徽)
從一般性走向專業性討論
國建會自民國六十一年開始每年召開,最初是邀請海外留學生及學人利用暑期返國瞭解國內現況。到六十七年底,中美斷交,國建會乃擴大規模,並在同年舉行兩次,具有「國是會議」的形式,並增設政治外交組,廣泛而深入地討論政治外交問題。
長年被視為禁忌、敏感的事項,諸如組織新黨、開放新報登記、解除戒嚴令、與中共「三通」等問題,都在當時被提出討論。由於言論尺度擴大,討論層次提高,大家態度誠懇、理性,過程和諧,博得各界好評。政治外交組亦在國建會中呈一支獨秀,備受矚目。
自此國建會被視為政治性集會。但觀念及原則性的建議既經逐一提出,漸有乏善可陳、難以為繼的趨勢。加以討論範圍除政治外交外,尚有文化、經濟、科技等,可謂包羅萬象,而會期不長,言論易流於陳舊、空泛。因此爾後幾年的國建會都受到若干批評。
在輿論呼籲及各方建議下,政府積極研討改進之道,乃產生輪流召開一般性國建會與事業性國建會的構想。今年一月,決定主辦一次專業性與學術性兼顧的研討會,以目前國家致力發展的某些重點科技為主題,分為電腦教育與教學、光電工程、生物技術、流行性疾病及食品科技五組。

圖1:與會學人參觀淡江大學舉辦的兒童電腦夏令營。
科技發展是當前施政重點
此次國建會改變形式,顯示出政府從善如流、求好心切的用心。所以選擇科技為討論主題,是因我國目前施政重點在求經濟的持續成長,而科技水準直接影響經濟發展。
發展科技必須有科技人才,國內科技人才顯得不足。而海外學人以從事科技工作者居多,因此這次國建會除卅八位國內學者外,另邀請八十一位海外學人參加,希望藉此融彙海內外專家的經驗與意見,並提供海外科技人才瞭解祖國現況及回饋鄉土的機會。
出席國建會的人選與會議成果密切相關。國內學者專家的平日表現有目共睹,在選擇上沒有太大困難;而佔全體出席人三分之二的海外學者的遴選,過去常採推薦方式,較乏客觀的衡量標準,因此今年以能提出與研討內容有關的論文為取捨依據,減低因人情關係而入選的可能性。
從此回出席人員名單看來,確屬一時之選,絕大多數是博士,並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其中半數以上是資深工程師或企業管理部門主管,長於研究規畫,且皆有備而來。生物技術組由國科會負責籌辦,更於事前派人前往海外,邀請海外出席者先行聚會,預做一番溝通與準備。從會中各組學人提出意見的深度,且能迅速觸及問題核心看來,他們的確下了一番工夫。

圖2:學人參觀金門施放空飄汽球的情形。
政府、學界、業界,三方充分溝通
除言之有物外,此次國建會由於政府決策者和生產業者共同加入討論,彼此直接交換意見,做面對面的溝通,討論的結果因此能顧及政府、學界、業界三方面的現實情況,不致窒礙難行或不切實際。
各組也都舉辦公開的專題演講或研討會,擴大參與及溝通層面,使國建會的受益對象不僅限於直接與會者,這也是此次國建會和往年不同之處。
海外學人在座談、參觀時和國內業者暢談,許多國內業界目前遭遇的問題,他們在國外前幾年已碰到過了,正好將經驗傾囊相授,省去國內業者許多摸索的時間,也可能省下他們百來萬至數百萬的經費。
今年國建會自七月十八日至廿九日舉行,會期共十二天。開幕典禮時,蔣總統經國先生曾頒書面祝詞,他指出,政府舉辦國建會的目的,在於增進瞭解,建立共識,擴大參與,結合智慧,以期集中心力,推動國家建設。政府為使國家建設朝現代化目標邁進,已將科技發展列為施政重點,並決定八項關鍵性科技為發展目標。今年國建會的研究主題,都和這些重點科技密切相關,期望與會學者各展所長,協助政府推動科技建設。
行政院長孫運璿致詞時,則鼓勵與會人士本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態度,就下列三點充分發表意見:一、提供國際間有關各項科技最近發展的情形;二、評估及建議我國有關重點科技發展的策略及方向;三、提供國外學人積極參與各項尖端科技移轉到國內、並在國內生根的可行途徑。

圖3:分組討論時,發言情況十分踴躍。(李培徽)
來自國內、國外、大陸的學人共聚一堂
孫院長又指出,今年有從大陸投奔自由的專家參加國建會,這是一個開始,他相信今後會有更多國內、國外和來自大陸的學者專家聚集一堂,共同研議如何加速推動復興基地的進步,早日完成統一中國的重責大任。
去年投奔自由來臺的大陸光電工程專家陸懋宏,一時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陸懋宏目前任教於交通大學光電研究所,是今年國建會光電工程組的出席人員。
開幕典禮後,隨即展開分組討論。電腦教育與教學組,又細分為「電腦中心管理制度及服務」、「電腦教育的有關問題」、「電腦輔助教學」三個小組,其中電腦輔助教學的討論頗受矚目。

圖5:電腦組在綜合討論會中提出許多具體建議。(李培徽)
宜積極培育電腦軟體人才
所謂電腦輔助教學,就是用電腦幫助學生從事課業學習或複習,也是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電腦組學人聆聽國科會科教處長毛松霖報告的「我國電腦輔助教學發展現況」後,一致認為,電腦輔助教學的課程設計相當困難,目前國內因缺乏軟體人才,實施時機尚未成熟,宜審慎規畫,逐步推動。並建議政府組成規畫委員會,擬定五年中程計畫。
孫院長因此敦請電腦組學人,協助政府完成該項計畫;如此次會期無法完成,將擇期另邀他們及其他學者專家協商擬定。他並將一份尚未公佈的執行方案先送請學人參考。
在光電工程組方面,學人認為,國內發展光電科技,有賴政府與民間密切合作,才能事半功倍。
材料工程博士黃桑希蘭指出,發展光電應考慮行銷規畫,重視市場需求。美國洛克威爾公司國際光訊處理部經理姚詩凱則說:「除重視市場需求外,還要建立系統化技術,國內光電技術才能生根。」
食品加工有待提昇層次
中國美食聞名世界,我國的罐頭食品,如鳳梨、洋菇及蘆筍等,曾大量輸出。但曾幾何時,這些加工食品已由盛而衰。主要原因是我國輸出的多系將農產品作初級加工,但國內工資日高,農產品不再價廉,食品加工必須由「農產品加工業」提昇至「食品工業」,才能在國際上保持競爭力。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執行秘書黃中平指出,農產品加工的特點是加工過程簡單,產品不改變原料的性質與型態,例如我國現有的大部分罐頭,及冷凍、脫水、醃漬等加工食品。食品工業則是以曾經初級加工的原料為原料,經高層次的加工處理,產品已不復有原料的性質或型態,如醱酵食品、糖果餅乾、點心、飲料、冷凍或罐頭菜餚等。
食品科技組學者呼籲,國內食品工業如欲升級,首先須加強研究開發配料及添加物,並改善食品包裝。
也有學人指出,健康食品應可發展。食品專家殷長庚博士表示,健康食品可分兩種,一是強調不加防腐劑或添加劑的天然產物;另一則是添加各種維他命、強調營養的食品。健康食品目前在國際市場上極被看好,國內食品業者可引進技術做加工外銷。
將生物技術廣泛利用到生活各方面
「讓生物技術邁出實驗室」,是生物組學人的主張。近代生物技術有效應用在農業、工業、礦業、醫藥、食品、醫學、能源及環境保護等方面,能解決我們生活上的許多問題,提高生活的素質,因此很受重視。
生物組分為遺傳工程、融合瘤、組織培養及酵素工業技術三組。經過一連串密集討論,學人以為,我國生物技術並不差,但尚停留在實驗階段,今後應將學術上的成就應用在工業上,研究才有意義與價值。
衛生教育有待加強
流行性疾病組領隊劉鈐則表示,欲降低流行病的罹患與死亡率,必須加強民眾的衛生教育。
現任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院內科及小兒科教授兼傳染科主任,並膺選本屆國建會總領隊的劉鈐舉例說,在心臟病防治上,醫界已瞭解高血壓是致病的前因,必須早期發現、治療,按時服藥,以將血壓降低。問題是病人是否明白早期發現與診治的重要?是否遵守規定服藥?
另外,在B型肝炎防治上,民眾如懂得不隨意注射、輸血;在癌症防治上,不吸煙、注意飲食問題;在意外傷害防治方面,不開快車、不闖紅燈……,都可有助於降低罹患及死亡率。這都有待衛生教育的加強。
政府接納雅言,將逐步推動、執行
經過多天研討,五組作成了初步結論。在國建會閉幕式中,孫院長讚揚各組的結論都具體可行,並對政府初步決定,做了說明:
一、電腦教育和教學方面,政府決定積極推行各層次電腦教育,其中高度技術性的,將立刻聘請海內外專家擬出具體方案,早日實施。此外,並將(一)積極、有計畫地根據人力需要,展開大學及各級電腦教育,並著重電腦軟體人才的培育。(二)加強大學各電腦中心的組織,以發揮功能,提高使用效率。(三)做好基本工作,再逐步推廣電腦輔助教學。
二、光電工程方面,政府所擬光電工程發展計畫方案,為今後發展光電科技的主要依據,將積極鼓勵協助公私研究單位,從事雷射研究發展工作。並就其成熟技術,在短期內促成商業化生產、及工業上應用。
三、生物技術組方面,中央研究院已籌設中央分子生物實驗室,從事基礎科學的研究。今後政府當結合公民營工業的力量,從事中游的應用生物技術研究,以先導性產品生產的實驗,針對我國工業的需要來培育人才與技術,以加速下游工業的成長、產品的開發及國際市場的拓展。
四、流行性疾病研究組方面,中央研究院已設立生物醫學研究所,臺大、榮總、三總三大教學醫院,也將分別設立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至於B型肝炎,衛生署已推動防治方案,洽商與國外機構合作,在國內生產B型肝炎疫苗。並繼續進行免疫球蛋白及診斷試劑的研究與製造。
五、食品科技方面,政府要委託國外學人組成顧問公司,辦理國外市場調查分析、技術引進,並協助國內公司與國外機構合作。
歡迎海外學者專家回國服務、創業
孫院長在閉幕致詞中還特別指出,要推動上述計畫,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才。這幾年來,政府非常重視人才的培育及羅致,不僅透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使海外學者專家的寶貴經驗和專長,能直接、間接地投入國內科技的研究發展,並製定許多獎勵辦法,如減免稅負、優惠融資及政府參與投資等,鼓勵引進新技術,並投資精密工業。
孫院長又談到,為提高國內科技水準,我們正在籌設若干新的研究所;並為兼顧基礎科學的研究,採納海內外學人建議,設立同步輻射研究中心。
孫院長最後強調,發展科技的最終目的,在提高國民生活水準,促進全民的安全與福祉。為不使科技快速成長引起人類文明的危機,近年來政府也特別注重人文精神的建設,使能滋養科技,充分發揮科技的社會意義。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能開創一個人文與科技相互呼應並相輔相成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