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藝術之美,可由各種角度來欣賞。一方印章,無論材質、造型、印文或使用,均有講究。上期本刊曾略述其歷史源流,今後將以材質為主題,並由外而內,逐期介紹印章的造型、印文、使用及鑑藏……。印鈕,為印章造型的一部份,本期以此配合壽山白芙蓉介紹給讀者。
白芙蓉是印石中極名貴的材質之一,以色澤似芙蓉而得名。它產於福建閩侯縣東北之壽山,山中有新舊洞之別,舊洞所採石質較佳,尤以取於「將軍洞」者最美。
相傳清乾隆年間,有位集石成癖的將軍,四處搜購奇石,聞知壽山出美石,遂派專人架木攜燧(古時取火之具)而入,所獲之石瑩潔柔潤,果係佳品,此洞遂被稱為「將軍洞」。而後因山洞久經雨水浸漬而崩陷,白芙蓉難再尋得,一時成為稀寶。
白芙蓉質潤而膩,顏色以純淨為佳。古籍中記載,芙蓉石以瑩潔滑膩、色如藕尖白者為上品,次為豬油白(熟豬油凝凍之色);白中若摻有淡黃、淺黃、粉紅之雜紋,品質又居次。
白芙蓉在初採時潔白可人,但因其性極忌污染,若經手澤摩挲與空氣侵蝕,會漸轉成豬油白。故使用後須以軟布或棉花擦淨,並收藏於錦匣或絲囊中妥善保管,才能保持純淨、溫潤之色澤。
在市場上,白芙蓉價格略遜色彩鮮豔的雞血石,但因它質細且軟硬適中,易於受刃,反而更受篆刻家的歡迎。除了印石底部的印文外,頂端往往還刻上虎、獅等樣式的「印鈕」。
印石上端刻出各種物像,稱作「印鈕」。古人之印多隨身佩帶,故人們在印上刻鈕,鈕中有孔,可繫上帶子,佩掛腰際。起初形式極為簡單,只刻上半個環形,稱之為「鼻鈕」,後來逐漸發展出壇鈕、瓦鈕、橋鈕、亭鈕及獸鈕(包括獅、虎、馬、鹿、象……等)、螭鈕、錢鈕等繁複的圖樣。
古時為官者的印鈕象徵社會地位的高低,故形制有一定規矩:在漢代,御用國璽多採「盤螭鈕」(螭是沒有角的龍);王公的印鈕則用「駱駝鈕」;大臣、將軍僅限「龜鈕」;小官則採「鼻鈕」,界限嚴格分明。印鈕雕刻花樣愈複雜,其階級地位就愈高。
官印之鈕形雖然不可隨意製作,但私人用印章便不受限制,因此民間印鈕的花樣極多,除器物、蟲魚鳥獸外,還有山水及人物。
明清以來石印盛行,因石材易雕,印鈕雕製日益精巧;又因印章不再有昔日繫繩佩帶的必要,印鈕原本功能已失,漸被視為純粹的裝飾品。當時文人多喜治印,除講究印文外,亦在印鈕上下功夫。
文人治印無刻印工人的匠氣,所雕印鈕細緻生動,極為精美可愛;製作之講究,將印鈕提昇至藝術品的境界,超越先代甚遠。其中又以楊璣、周彬、王定三人最富名氣。周彬字尚均,為製鈕第一大家,所刻印鈕人稱「尚均鈕」,買者趨之若鶩,千金難求。
本期介紹易受刃之白芙蓉,讀者除可欣賞其材質外,亦可從其印鈕,窺見雕工之繁複、精緻與其造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