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宜的空間體驗
然而,外型過於奇特的建築,著實難以被大量複製在不同的區域,最後,是雙拼梯間型公寓大量誕生在都市之中,並形塑了台灣人早年、甚至綿延至當代,都市生活的集體記憶。
落腳在高雄文教區的台菜私廚「三禾清豐」,餐廳的選址正在舊公寓的一樓。進入餐廳以前,人們必須先穿過小巧的前院,推門而入後,店內有主人精選的圓桌、藤椅、木櫥櫃等懷舊器物,給人一股說不出的親近感。
或如郝譽翔在《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追憶逝水空間》所寫:「我的成長歲月,也彷彿是在一座座公寓的水泥盒子中穿梭度過。」「公寓,是我踏入都市空間的第一步,也是我認識台北的起點。」
對於台灣人而言,這樣的生活感,其實無關情調的感性,更是如呼吸吐納、回家一般的自在。
尤其隨著房地產價格的水漲船高,雖然對於高齡化社會來說,少了電梯的方便性,但低公設比、格局方正、採光與通風均堪稱良好的公寓,卻是許多人回頭眷戀這些老空間的原因。如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曾言:「不單單出乎和城市歷史與生活上的情感連結,還因著那簡約素樸、純由機能生的樣式、單純方正的格局以及難得的高高天花……因此,許多設計師、藝術工作者以及攝影師們都刻意挑選這樣的房子落腳。」
這不無道理。建築師林君安、同時也是《台北步登公寓》的作者,博士論文以步登公寓為題的她,侃侃談及,台灣的步登公寓原型最早來自於西方在二戰前所建的社會住宅,除了為解決居住問題,在內部空間規劃上,也費了一番心思。
常在日本影劇作品中現身的走道型公寓,主要規劃為一房一廳,並設有廚房,適合單人居住。台灣人最為普及的雙拼梯間型公寓,為左右對稱形式,內部格局方正,方便劃分為三房兩廳。在農業時代,一家大小多同睡一房,進入現代化社會後,子女人數減少,並且考量到不同性別分房睡的需求,遂形成如此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