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總在夏夜裡躺在曬穀場仰望滿天星斗,想著人死後到底會到哪裡去?一路追尋答案,就走到了殯葬業,」也曾想過要出家的李慧仁表示。
大體說話
雖然大學念的是護理系,然而不論在學校或醫院實習的時候,「老師們都將我們保護得很好,我連在醫院實習的時候,都沒碰過屍體,」李慧仁回想。直到畢業到醫院上班後,每次面對臨危病人,李慧仁就會動作快速地處理一切,儘快離開。後來,她離開醫院,在藥專任教,每次帶學生到醫院實習,發現自己還是對死亡充滿恐懼與疑問。於是她轉向宗教尋求答案,在寺院裡參禪、學佛,最後就考上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在研究所裡,學校的課程偏向於生死哲學思考,李慧仁有別於其他同學,她覺得若是無法親近死亡,那又如何探究生死學。聽到高雄市殯葬管理所開放學生打工,於是主動申請前去實習,對於清洗屍體、觀看法醫解剖屍體、火化、撿骨一一親身領略。
處理過各種長蛆、不完整、扭曲的遺體,「課堂上再怎麼講,報告寫的再怎麼仔細,卻都不如眼前一看。在殯葬管理所裡,才發現死亡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原來死的方式有那麼多種,深刻體會生死一體的意義,」李慧仁表示。
原本並不鼓勵學生到殯儀館實習的老師,見到李慧仁在實務工作中的收穫,也決定投入殯葬改革行列,規定生死所學生都要到殯葬管理所去實習打工。不過這項規定持續了兩年,在學弟、學妹的抗議中,最後改為選修課程。但卻開啟了南華生死所、業界及殯葬管理單位的眾多合作計畫。
棺材不只裝老人
在殯葬管理所實習的日子,也讓她看盡喪家在處理喪事時的混亂與業者的良莠不齊。於是畢業後,她不顧老師的反對,親身投入了企業化的殯葬禮儀公司,從一名第一線為喪家服務的禮儀師做起。
由於兼具護理與生死學專業學歷,加上在殯儀館第一線工作累積的實務經驗,李慧仁很快被升職成為公司總經理的特別助理。除了讓公司成為全國第一家獲得ISO9002品保認證的殯葬公司,對於服務的流程具體規劃,包括家屬提供的一張遺照要如何列單保管等等,都有一定程序。之後,還舉辦全國大專盃關懷生命辯論比賽,並與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合作推出「福」裝秀,希望以不同方式,讓人們正視死亡。
從事殯葬業,不僅看盡各種遺體,更看盡人間冷暖。有一回,一位為了照顧弟妹終身未娶的長兄過世,弟弟、妹妹們竟然忙著爭領保險金,而無人願意陪兄長遺體到冷凍庫,氣得八十老母在告別式中昏倒。許許多多家庭的愛恨情仇,全都在喪禮中一一爆發出來。
終日與死亡為伍,李慧仁也在工作中找到同為禮儀師的人生伴侶。兩人還前衛地在墓園舉行佛化婚禮,並在墓園拍攝結婚照。在墓園結婚、拍照,倒不是為了標新立異,李慧仁表示:「除了想突破一般人對死亡的禁忌,在墓園結婚,也是希望兩人能有至死不渝的愛情。」
看盡死亡映照出來的人生百態,「每一場喪禮,對我都是一堂無法取代的生命課程,最大的受益人是我,」李慧仁表示。的確,李慧仁化最初對死亡的恐懼與疑惑為反思與奉獻,而死亡則回饋給她美滿的婚姻與理想的事業。死亡不是人生旅程的終結,只是成就了生命的完整。
p.076
年輕貌美高學歷的李慧仁,從畏懼死亡到投身殯葬事業,並在其中覓得人生伴侶林元得,在墓園裡見證他們生死不渝的愛情。(李慧仁提供)